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4-21
余奉仙 ( 1860—1939) ,字涤凡,亦称涤凡道 人,晚号 “咸丰遗民” ,江苏阜宁人。其先祖从安 徽歙县迁至江苏,累世业医。奉仙公幼年习儒,资 质敏慧,读书善悟,四书、五经通达淳熟。中年以 后,因当时该县及邻近诸县 ( 包括宿迁、盱眙、 涟水、泗阳等县) 均有疫病流行,经其救治,屡 起沉疴。余奉仙一生长于内科杂病、伤寒、温病诊 疗,尤其在诊治疫证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 ] 。其治 疗瘟疫的学术思想主要见于由其子余无言编辑整理 的 《医方经验汇编》中。今将原书依病论疫或依 案论疫,重做考订,并将其辨治瘟疫思想予以探析。

1 对瘟疫的基本认识

余奉仙生活时代正值我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 战乱多舛之时,当时流民迁徙,疫病播染。他在深 入研究 《温疫论 》 《松峰说疫》 《温病条辨》 《补 注析义》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细致的观察 与总结,救治了大量疫病灾民,积累的宝贵治疫经 验对于现代疫病的治疗仍有启发与借鉴价值。

余无言先生曾回忆 : “曾忆四十余年前,在宣 统初元,予当八九岁时,予乡多数人家,已将榆 叶、芋叶、萝卜缨充作杂粮,混于麦菽中以煮食 之,而盱眙、泗阳、宿迁、涟水一代灾荒尤甚。流 亡载道,由该地士绅领导之,行过予乡,分批而 至,有四五百人一组者,有千余人一组者,先由前 导通治,则各家各户以大锅煎粥,而与食之。流亡 人之中,每每病疫,先后迭病平均约占百分之三 十。先君以医故特以大锅熬药,药以斤计,权其分 量及病者人数,每人予以一碗,愈者愈矣,不愈者 再服,无不愈者。其用药以石膏、大黄为主,盖仿 余师愚法也。予时以锅煎药,向所未见,故深入脑 海以识之” [2 ]125 。

在余奉仙经治的多种瘟疫中,如蝥刺瘟、葡萄 疫、燥疫等病名在古今临床文献中均鲜见载述。余 奉仙对于这些疾患颇多己见并有发挥,且根据疾病 的致病特点自拟治疗方药普济广施,均获著效。他 对于疫病的认识和治疗也有超越前人之处,如提出 “时气者,四时之气,如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是也 。 《阴阳大论》曰 :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 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之正气也’ 。时气既 正,覆载无偏,理无疾苦,其间有疾苦者,大都由 于不讲卫生所致。不能卫生者,非出于冻馁,即出 于过暖过饱,故虽感正气,亦足致病。然与非时之 灾不同,非时之灾,如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 反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温,防御稍 疏,即受其病。……然亦有非寒非暑,非热非凉, 当苦旱淫潦乏后,或兵燹饥馑之余,天地之阴阳交 错,时序失和,别有一种戾气,犯人甚烈,或由一 人以及一家,或由一家以达一乡,则不得谓之时 气,乃瘟疫也。……瘟疫之气,叔和谓之异气,葛 雍谓秽气触犯真气,河间谓疫气,吴又可称为戾气 与杂气,所说虽不同,其实则相似,……实乃疫病 也” [2 ]65 -66 。对于温热病邪之犯人,余奉仙宗吴又 可 “从口鼻而入”之说,即 “疫气犯人,乃有口 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 ,并将疫病分为疫 疹、疫斑、疫黄、鼠疫、疫痢、烂喉疫、大头疫等 二十余类予以辨证施治 [3 ] 。

2 瘟疫辨证首分表里阴阳

余奉仙认为,疫病辨证,病位当分在表、在 里、半表半里、表里同病,对于吴又可提出的瘟疫 九传之说应予以批判地继承,曰 “瘟疫为灾,又 可虽有九传之说,其实九传之道,终未出乎表里两 字翻叠。与其翻之烦,不若说之简,反俾后学易于 领会。予不敏之见,但须以在表、在里及半表半 里,划清可矣” [2 ]82 。同时提出瘟疫病性当别阴阳、 虚实、寒热、气血之分。瘟疫天行盖言其流行传染 之意,而疫邪又当分其寒热属性,如寒疫痧霍即为 寒邪疫病,而葡萄疫又有阳证阴象、实中兼虚,治 法则总结为 “首在清血中之毒,使毒不内犯; 益 血中 之 气,俾 气 能 领 血。气 行 毒 化,或 可 成 功” [2 ]105 。故在其所拟消斑活命饮中,除了清解降 泻之药外,还佐以益气养血之品。

3 瘟疫治疗重在辨位逐邪

在治疗上,余奉仙强调疫邪入侵必使邪有出 路,不可闭门留寇,强调祛邪以安正。至于出路, 无非就近逐邪,给邪以出路。

3. 1 身半以上升而逐之,身半以下泄而逐之,霍 乱中焦苦辛通降

在治疗大头瘟和虾蟆瘟中,因病位在上、病势 向上,故主以李东垣之普济消毒饮,认为 “虾蟆 瘟者,乃以蛙鸣腮鼓,象形以名其病也,治法宜于 辛凉清散 ( 少阳病,柴胡不可缺) ” [2 ]98 。在瓜瓢疫 中,其言 “《内经》云,人身一小天地,身半以 上,同天之阳,头位至高,为诸阳聚会之所。若不 急治,阳无以施,阴无以化,必致邪复内犯,而又 假道于喉,喉受波及,初咽肿,继喉烂,直至浆水 不入,益形危险。其治法急宜清阳络之毒,升阴中 之阳,并倍用牛蒡、浮萍。一以解其结毒而保咽 喉,一以发扬邪秽,俾毒从上越,不使传里” [2 ]109 。 关于天疱疫,余奉仙言 : “天泡疮,乃天行时 毒犯人,至遍身起泡,故名之也。考其起因,大都 由暑湿内郁,风热外束而成者。燎浆成泡,痛不可 忍。其如银杏樱桃大者,浆色薄白,名曰天泡。又 有如豌豆大者,浆色较老,形类天花,即豌豆疮是 也。此疮身上多者,风热重于湿热; 身下多者,湿 热重于风热。治法以散风、清热、解毒、渗湿八字 为准” [2 ]111 。将病分为偏上偏下,区别风热与湿热 的多少而施治。而对于疫病传入中焦,邪结胃肠, 大便不通者,则主张尽早用下法,逐邪于下,以防 耗损阴液,发生痉厥。

关于寒疫痧霍,余奉仙言 : “天降之疠,每出 于人所不及料,当其施治之时,较轻者则以藿香正 气、不换金正气之属加减; 重则理中、附子理中等 汤,以及四逆汤、益元汤,量症加减,幸多获 效” [2 ]84 。霍乱起于中焦,发则上呕而下泻,升降 失常,故予辛温香燥、行气和中,或苦辛通降、燥 湿解毒之品安奠中州; 久之吐泻不止则津液耗损, 阳随液脱,阴阳两亡,故亟当回阳救急。

3. 2 在表清透,在里清泻,半表半里和解达原 余奉仙认为,瘟疫之邪在表者应主以辛凉清 透,忌用辛温; 当邪气化热入里者,可与清泻,清 无形之邪热,泻有形之燥结; 半表半里者,当予和 解枢机或疏达膜原。如在治疗疫疟时强调 ,“常以 吴氏之达原饮为主方,其先寒后热者,合小柴胡汤 以和解之; 先热后寒者,合小承气汤以消导之; 寒 甚者加姜、芍,热甚者加芩、连,每每取效” [2 ]83 。 疫疟亦即症见往来寒热之疫病,其往来寒热即疫邪 往来进退于表里之间也,然而总以膜原为巢穴。先 寒后热者,邪气居表者多,故达原饮合小柴胡; 先 热后寒者,邪气驻里者多,故达原饮合小承气。再 者,若遇有斑疹时疫、表里俱病者,选药常表里兼 顾,如大黄、朴硝伍石膏、浮萍、生姜,菊花配石 膏、黄柏,银花、连翘合石膏、大黄、芒硝等。

3. 3 清下不厌早猛,择药每顾贫寒

余奉仙治疫,一方面对于伤寒、温病、瘟疫等 危重病证往往斟酌患者体质,适情而投大剂用量峻 猛之药。瘟疫热邪入里,下不厌迟。早下则邪有出 路,三焦通畅,热达腠开; 迟下或久延,热邪由中 及下,先伤胃津,后耗肾液,终则动风闭窍,势难 挽矣。因此,此类病证多用芒硝、大黄、石膏之 属,涤胃肠、清热邪、除结实,釜底抽薪以逐疫解 毒、泄热保津。另一方面,临床每根据地域、经济 状况,以石介之品代犀角、羚羊角,如其新订浮石 汤透表消斑以代犀角,以有效而价廉者易贵品从而 解除贫困患者的危厄,这也是在他深谙临证、熟识 药性的基础上所获。余奉仙对疫病防治的胆识和丰 富的经验,在近代医家中实不多见。

4 治疫方药斟酌古今、自出心裁

清光绪四年 ( 1878) ,阜宁南窑地区疫病流 行,往往举家辗转染病而无一幸免,余奉仙在展阅 多种方书后,选用 《医宗必读》中辟邪丸 ( 又名 逐疫丹) 施治。该方用明雄黄、丹参、鬼箭羽、赤小豆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6g, 每日 2 ~3 次,温开水送服。病者经施治后竟一一 告痊。此方雄黄为君,辛温燥烈,解毒辟秽; 鬼箭 羽为臣,苦辛凉,凉血活血,解毒通络; 佐以丹参 凉血活血,安神消痈; 赤小豆为使,解毒排脓,通 利小便,导邪热下行。全方重在活血利湿、解毒辟 秽,故适用于瘟疫兼有湿瘀之毒者。此方药味少而 功效专,临证用之有显著效应。

余奉仙临证,既用古代医家名方及其变化方, 又有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独出心裁创新的制方。如其 辨治葡萄疫 ( 多发于六七岁幼童,主症为体表皮 肤忽发锦纹斑点,大小不齐,大者如青钱、指甲, 小者如粟米、豆瓣,色青而紫,或如胭脂,其脉多 芤,大小不一,有缓有数; 或有发热,虽渴不 烦) ,经数十年研究,认为是患儿年幼,血气未 定,正元不充,染病后 “恶厉之气,直犯血脉” , 如不早治,预后堪忧。治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活命金丹,处方为大黄 ( 酒浸) 、连翘、芒硝、甘 草、栀子 ( 炒黑) 、黄芩、薄荷、板蓝根、青黛、 竹叶为引。根据病情需要,他又自拟 “新订消斑 活命饮” ,处方为川大黄 ( 酒炒) 、黄芩 ( 酒炒) 、 连翘、生甘草、栀子 ( 炒黑) 、薄荷、板蓝根、青 黛、西洋参、当归 ( 酒制) 、生地黄、郁金、紫背 浮萍、紫菊花。治效卓著。

5 结语

现代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与余无言先生在研讨 时常常论及 《医方经验汇编》中有关余奉仙诊治 疫病的经验,对该书 “医家隐蔽说 ”“尽性篇”等 阐论,尤为钦佩。蒲老曾说 : “奉仙夫子,深明医 道,曲尽人情,诚为聪明特达之士,……其 ‘虚 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好学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等语,与先哲之言何异,诚为医界 之楷模” [4 ] 。

奉仙公在治疗疫病方面学验俱富,在其著作 《医方经验汇编》中论述了寒疫痧霍、疫疹、疫 斑、疫黄、疫痢、大头瘟、烂喉疫、虾蟆疫、鸬鹚 疫、羊毛疫、蝥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 疙瘩瘟、鼠疫、燥疫等多种疫病,附列了较多的治 案,在论治方面,发挥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反映出 了可靠的疗效。而对于未能治愈的危重病例,亦以 求实的态度予以记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经验和教 训 [5 ] 。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李鸿涛 张明锐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