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中医心理学认识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24
人格 ( personality) 是对人总体的、本质的描 述,是个体所独有的、别于他人的 “个性” 。现代 心理学把人格定义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 身上的人际过程 [1 ] 。我国古代文献中少见 “人格” 这一词汇,但传统文化中人格心理学思想却很丰 富,如孔子的 “君子- 小人” 二分式人格类型,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人格分类、阴阳二十五人 等。当代中医心理学归纳总结前人的思想,形成了 “人格体质论” ,研制出五态人格测验量表、中医 体质量表 [ 2 ] ,丰富、完善了中医心理学人格的内容。 我们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在传统中医心理学人 格基础上,吸收西方心理学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 提出了独具中医特色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 [3 ] 。 认为人格结构本身是立体的,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以 时间为 “纲” 、以发展要素为 “目”的立体式螺旋 上升过程,同时该过程受到内外因的共同影响。在 该人格理论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汪氏忆溯性 人格发展量表 [4 ] 与发展治疗学,对精神心理问题 患者的人格基础进行评估与调整,做到审病求因, 治病求本。本文尝试通过对中医心理学中人格形 成、人格发展、人格功能进行深度梳理,对异常人 格的形成与分类进行描述。

1 人格的形成、发展与人格功能

中医心理学对于人格形成和人格功能的系统阐 述主要见于 《灵枢·本神》 ,曰 “故生之来谓之 精,两精相博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 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 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 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描述了人格形 成、发展和人格功能过程。

1. 1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1. 1. 1 精为人格形成的始基 “故生之来谓之 精,两精相博谓之神” ,父母先天之精结合,形成 个体,并且产生个体生命活动,包括精神心理活动 的过程 。 《灵枢·决气》曰 : “两神相搏,合而成 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 ,“精”即产生生命的原始 物质 。“两精相搏”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搏结 ( 斗 争、交融、转化等运动变化) ,张介宾注 : “两精者, 阴阳之精也,搏者,交结也” 。而对 “神”的解释, 《灵枢·天年》曰 :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 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虽未给出明 确的定义,但从另一个角度侧面回答了 “何者为 神” 。可见 “精 ”“神”是维持生命活动、奉养形体 的基本保障,父母遗传之 “精”为 “神”提供了物 质基础,对 “神”产生影响。近年来就遗传对于个 体人格影响的问题,心理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者 做了很多工作,家庭研究和其他纵向研究提示,许 多人格特征的核心维度受其基因影响 [ 5 -6 ] ,假如用 双生子数据来评估基因对人格的作用,则可得出许 多人格特质是具有中度可遗传性的 [ 7 -8 ] ,其中气质、 外向性和神经质等人格特征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倾 向 [ 9 ] 。中医心理学人格体质论也认为,人的个性特 点的形成与先天体质禀赋分不开 [ 10 ] 。 1. 1. 2 周围环境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 “魂”意为在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 , “魄”是以精 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 。 “魂”“魄”备具,个体即具备了对周围环境产生感知的 能力,而所感知的周围环境对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有重要的影响。在胎儿期,周围环境主要是母体的 视、听、言、动及思维,胎儿感知的内容会影响胎 儿的生理、心理健康; 出生后个体脱离母体直接感 知外部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早期事件、学校环 境等都会影响到个体的人格。

我国古代就发现了胎儿在孕母体内会受到影 响,提出 “外象内感”理论,即母体妊娠期间所 接受的一切来自外界的现象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使其宫内的胎儿感而发生的变化,也因此产生了丰 富的胎教经验和理论,如徐之才 “十月养胎法” 、 《妇人良方·胎教门 》《诸病源候论·妊娠候》等, 提倡孕母节制七情、端正言行、陶冶情操,这样所 生子女则性情和顺、聪慧无疾、贤良盛德。现代研 究表明,胎儿具有听觉、感知、反应的能力,且孕 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对胎儿的生理心理健康有重要 影响 [11 ] ,如孕产妇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近期生活 压力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 [12 ] ,处于高压力下 的母亲生出的孩子可能过于活跃、易怒 [13 ] 。 出生后,个体脱离母体直接感知外部环境,随 着体格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有感知发育、运动发育、 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生命早期的经验会对个体一 生的发展有持久性的影响 [14 ] ,小儿最初的性格是 多变且不稳定的,随着成长发育,在教育条件、社 会生活的影响下,性格特征逐渐建立。中医的 “变蒸学说”阐述了儿童早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 点。所谓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 蒸者,蒸其 血脉,长其百骸,经历一小蒸,三大蒸,历时 576 天后,变蒸完毕,每经过一个周期就有显著生长发 育变化,形神相应发育、同步发展 [15 ] ,因此,变 蒸阶段是小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点也 可以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阐明 [16 ] ,婴儿刚出生时, 大脑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很少,只有少量的突触、树 突,年幼时突触数量爆炸式地增长,经过手、脚、 眼、耳等的不断使用反复刺激,突触链接建立,而 很多不用的神经萎缩、减少、消退,神经链接基本 完成,思维模式开始形成,当其基本稳定后,性格 基本成形。可见个体的发展也是大脑神经的发展, 外界环境刺激影响神经链接的建立,因此,儿童早 年的环境对其个性的发展有持久影响 [17 ]462 -465 。早 年环境对个性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较为重视父母教养 方式、童年经验、学校教育这三个方面。幼儿最重 要的环境影响来自养育者,父母的育儿经验至关重 要,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反应和发展的积极参与将促 进儿童的优化发展,不同的教养方式如权威型、放 纵型、民主型对孩子的人格特征会有不同影响。早 期童年经验对人格有重要影响,如早期被剥夺母亲 照顾的孩子,长大后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人 格发展受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 的关系。综上,后天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有不可 忽视的影响。

1. 2 人格功能

1. 2. 1 心为 “任物”之主 “所以任物者谓之 心 ” , “任物”主管认识和处理事物,意为用来担 当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思维能力 。 “心”为 “任物”之主 ,“心主神” ,人体之神有广义、狭义 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体 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 动及性格倾向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指个人所 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综合,包括思维、智 能、思想、情绪和行为等方面 [10 ] 。所以中医心理 学与现代心理学在人格上意义相关 ,“任物”之器 为 “心 ” , “心”即为人格 , “任物者谓之心”体 现了人格在认识和处理事物当中起到主导作用。

1. 2. 2 记忆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 志 ” ,“心有所忆”是将对事物的感知 ( 映象) 转 换成记忆保留下来形成 “意”的过程 , “意之所 存”则是将多次接收客观事物的 “映象”所保留 下来的记忆材料存贮起来,存贮形成 “志”的过 程,是经验的累积过程,累积的经验影响个体处理 事物的过程 [18 -19 ] 。现代心理学的记忆加工模型以 Shiffrin 等 [19 ] 提出的三级加工模型为代表,记忆信 息经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由低到高的 3 个阶段,包含了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完整过 程,简单复述有助于感觉记忆进入到短时记忆的保 持,而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则依 赖于精细的复述。可见感觉记忆即为客观事物在脑 海中的 “映象” , “意”与 “志”都是指记忆而 言 ,“意”存为 “志” ,是由感觉记忆或短时记忆 存为长时记忆,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两者有程度的 不同。个体经历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而具有某 种人格特征的人在处理事物时会带着既往经验,此 经验包括外显、内隐记忆,二者均指过去经验对当 前作业产生影响,前者是在有意识控制下,后者则 是无意识的影响。

1. 2. 3 思维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 谓之虑 ” , “变”指由感性认识质变为理性认识, 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过程 , “志”存变为 “思” ,即 指所存储的记忆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概念的过程 。“虑”指对形成的概念进行严谨思考,由近及 远、深思远虑的推想,因此,因 “思”变为 “虑” 的过程为思维精细化、理智化过程。个体的思维方 式和人格特征是密切相关的。Witkin [17 ]453 -454 发现, 思维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储存性的 差异。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时主要依据内在标 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心理 分化水平较高; 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信息加工时对外 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态度和意象易受他人尤 其是教师、权威影响干扰。

1. 2. 4 行为与情绪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认 知指导行为的过程谓 “智 ” ,“智”即智慧、明智; 此处的 “处物”则包含行为、情绪两部分。个体 的 “处 物” 受 认 知 的 影 响,美 国 心 理 学 家 M. B. Arnold [17 ]388 -389 提出了 “评定- 兴奋”说,认 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 评估- 情绪,即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同一情景对它 的评 估 方 式 不 同,会 产 生 不 同 的 情 绪 反 应。 Ellis 等 [20 ] 提出了情绪 “ABC”理论,A 即 “Acti- vating events”指事件,B 即 “Beliefs”指信念或想 法,C 即 “Consequences”指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 和行为反应,对于事件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通常认 为事件 A 直接引起反应 C,但事实并非如此,在 A 与 C 之间有 B 作为中介因素,A 对于个体是否引 起反应受 B 影响。即受人们的信念或想法影响。 因此 ,“处物”作为结果,受评估方式或思维方式 影响,而评估方式、思维方式与人格密切相关。

2 异常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与先天禀 赋、后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异常人格的发展 亦由此两大类因素决定 [3 ] 。先天禀赋带来个体人 格异常发展的先天倾向性,后天因素则包括个体的 不良生活环境与经历,这些负性经历对个体产生刺 激,负性经历逐渐积累,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导 致异常人格的形成。

2. 1 表演型人格倾向

以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寻求他人注意、情绪 表达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人格类型。以求关注、情绪 化为主要表现。表演型人格倾向的人具有易适应社 会、易被人接纳和接近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缺少 主见,过于重视他人的注意与看法,思考问题比较 表浅,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易变,感情用事等不足。

2. 2 胆怯型人格倾向

以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常采取回避态度、或需 要他人陪伴为特征的人格类型。以恐惧、自感能力 不足为主要表现,恐惧主要表现在自然事物或人际 关系方面。此类人格倾向的人具有安分守己,对待 工作学习态度认真的优势; 但存在缺乏自信,对一 些事物感到恐惧,采取回避态度,或过于谨慎,常 常等到下定决心时已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2. 3 偏执型人格倾向

以对其他人普遍的不信任与怀疑、过分固执于 自己决定与认知为特征的人格类型。以多疑、固执 为主要表现。此类人格倾向具有独立思考,做事坚 韧,目标明确,为了理想会不懈努力的优势,但存 在不易信任他人,难以形成亲密关系,难以合作, 不能吸取他人建议,不能虚心改正自身错误的不足。

2. 4 强迫型人格倾向

以要求完美,害怕危险或不确定的事物,行为 上表现为反复、过度控制、注重规律与细节为特征 的人格类型。以控制与反控制、追求完美、仪式或 固执为主要表现,如做事过分注重细节与规律,按 部就班; 反复斟酌、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等。具 有做事认真、谨慎、缜密、逻辑性强、责任心强的 优势,但存在经常因为追求完美而花费大量精力和 时间,甚至延误工作,不能享受生活,不能放松的 不足。

2. 5 依恋型人格倾向

以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需要 别人照顾,以致产生顺从和依附行为为特征的人格 类型。以胆怯、顺从、依附为主要表现。具有在人 际交往中友善、温和,忍耐力强的优势,但存在缺 少自信,自主意识,缺少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依赖他人的缺点。

2. 6 自恋型人格倾向

以自我夸大 ( 幻想或行为) ,以自我为中心, 需要别人赞扬和服从为特征的人格类型。以虚荣、 自我夸大、自我中心、操纵 ( 希望别人服从自己, 或享有特权,或特殊的照顾) 为主要表现。具有 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接受挑战的优势,但存 在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行为骄傲影响人际交 往,缺少同理心,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不足。

3 小结

人格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在人格的形成与发 展过程中,先天禀赋属素质因素或内因,而生命早 期个体所感知的外部环境 ( 胎儿期的母体因素、 出生后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经历) 属诱发因素 或外因,在二者的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独特、稳定的行为模式,即人格。具有思维、智能、思想等心理 特征综合的人格,影响个体对于事物的评价,最终 影响行为、情绪。前者为人格的形成、发展阶段, 后者为人格功能阶段,异常人格的形成则是在人格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天因素交互作用,导致 缺失性和偏移性发展,从而出现异常的人格倾向。 因此,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疾病,应从人格着手,这 也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 1] BURGER JM. 人格心理学[ M] . 6 版. 陈会昌, 译.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4: 3.
[ 2] 王琦, 朱燕波, 薛禾生, 等.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 [ J] .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3) : 12- 14.
[ 3] 汪卫东. 发展治疗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16- 118.
[ 4] 汪卫东, 吕学玉, 单志艳, 等. 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 表( WMPI) 编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6) : 888- 893.
[ 5]PAWLAK J, DMITRZAK- WEGLARZ M. Personality traits as an endophenotype in genetic studies on suicidality in bi- polar disorder[ J] . Acta Neuropsychiatr, 2016, 30: 1- 7. doi: 10. 1017/neu. 2016. 43.
[ 6] SHAFFER DR.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M] . 6 版. 邹泓, 译.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5: 96- 97.
[ 7]LOEHLIN JC. Fitting heredity- environment models jointly to twin and adoption data from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J] . Behav Genet, 1985, 15( 3) : 199- 221.
[ 8] BOUCHARD TJ,MCGUE M. A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using adult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 . Eur J Pers, 1998, 12( 5) : 307- 320.
[ 9] PERVIN L. 人格手册: 理论与研究[M] . 2 版. 黄希庭, 主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49, 555- 558. [ 10] 王克勤, 杨秋莉. 中医心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13: 7, 159.
[ 11]LEWIS AJ,AUSTIN E,KNAPP R,et al. Perinatal maternal mental health,fetal programming and child de- velopment[J] . Healthcare ( Basel) , 2015, 3( 4) : 1212- 1227.
[ 12]KOEN N, BRITTAIN K.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ostt- 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risk facto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birth outcomes in the Drakenstein Child Health Study[ J] . Eur J Psychotraumatol, 2016, 7: 28720. doi: 10. 3402/ ejpt. v7. 28720.
[ 13]VAUGHN BE, BRADLEY CF. Maternal characteristics measured prenatally are predictive of ratings of tempera- mental “difficulty” on the Carey Infa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rir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23 ( 13) : 152- 161.
[ 14] COON D,MITTERER JQ. 心理学导论: 思想与行为的 认识之路[M] . 13 版. 郑刚, 译.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 社, 2014: 114- 115.
[ 15]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11- 12.
[ 16]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64- 173.
[ 17]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4.
[ 18] 王甦. 认知心理[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0- 84.
[ 19]SHIFFRIN RM, ATKINSON RC. Storage and retrieval process in long- term memory[J] . Psychological Review, 1969, 76( 2) : 179- 193.
[ 20]ELLIS DJ, ROVIRA M.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The Evolution of a Revolution: Interview with Dr. Debbie Joffe Ellis, work partner and Wife of Dr. Albert Ellis, the creator of REBT[J] . Eur J Psychol, 2015, 11 ( 1) : 7- 15.

【作者】 唐常荣; 冯帆; 王处渊; 汪卫东;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