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10-23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近视定义为:因青少年时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禀赋不足所致,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含义同“能近怯远”[1]。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要包括心、脾、肝、肾。不同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
 
1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且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要包括心、脾、肝、肾。不同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中医古籍中关于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总结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肝肾亏虚、久视劳耗、脉络瘀阻、先天遗传6个方面。
 
1.1 气血不足
《银海精微》述:“问曰:能近视不能远视者,何也?答曰:血虚气不足也。”[2]明确提出了近视的原因是气血不足。血虚多系心肝血虚,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提出:“目能近视,而不能远视……心血不足也。”[3]指出心血不足是导致不能远视的原因。《眼科百问·六十三问》也有相关记载:“目能近而不能及远者,因谋虑不遂,以致真血耗散,心神大虚,故光华不能及远也,故近视也。”[4]肝血不足亦是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素问·五脏生成》载:“肝受血而能视。”[5]《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更是将肝血喻为真血:“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6]因此,治疗气血不足所致近视,应多选用归心、肝两经的补血药物进行组方,如当归白芍、龙眼肉之类。
 
1.2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导致近视的原因之一,主流观点是阳气偏衰、阴气偏盛,其中以李东垣的论述最为经典:“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虚弱也。”[7]指出能近怯远的病机是阳气不足、阴火干扰,此处的阴火指邪火,与阳虚所致发热的邪火一致。明·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提出:“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阳不足,阴有余,病于少火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6]此与李东垣的论述一致,皆认为近视的发生是由于阳气不足,阴火有余。关于阴阳偏颇导致近视的论述较多,如《外台秘要》载:“此证非谓禀受生成近觑之病,乃平昔无病,素能远视,而忽然不能者也。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发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8]《医宗金鉴》载:“由其人阴气偏盛,阳气不足,阳被阴侵,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也。”[9]《审视瑶函》载:“心肾平,则水火调,而阴阳和畅,则远近发用,各得所宜。”[6]阳虚包括心阳虚和肾阳虚[10],心阳虚所致近视的论述有“目难远视,养火汤或定志丸”(清·刘清臣);“目能近视,知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宜补心”(《古今医统大全》);明·龚廷贤亦认为:“目能近视而不能远视,有水而无火也,法当补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肾阳虚致近视的论述亦不少,如:“盖能近视不能远视者,多由命门真火不足,为病则光华偎敛,肾中真阳不足以回光返照。”(《眼科六要》)“神火藏于目中,而发于肾内,治近视之病,必补肾火为主,然而火非水不养,虽近视之人,原有肾水……水中补火,不易之道也。方用养火助明汤……用鉴远汤亦佳。”(清·陈士铎)因此阴阳失调所致近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体阴阳失衡,阳气不足,阴火有余;二是从心肾阳虚的角度论述,阴的状态指阴虚或阴火尚未可知,但着重强调了心肾阳虚是近视发生的病因。
 
1.3 肝肾亏虚
此处的肝肾亏虚主要指后天因素所致的肝肾亏虚,亏虚主要指肝肾精华的缺乏。《黄帝内经》言:“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5]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是目存在的基础,而肾与五脏六腑之精关系密切。《素问·五脏生成》载:“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5]指出目能视物的基础是肝血充足。隋·巢元方认为:“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腑脏之精华,若劳伤腑脏,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因此肝血、肾精能滋养目,使其能视。有关肝肾亏虚所致近视的论述,董宿在《奇效良方》中提出:“肾脏虚耗,水不上升,眼目昏暗,远视不明。”[11]认为不能视远的原因是肾虚致肾精不足。明·李梴亦云:“能近视不能远视者,看一成二,属肝肾虚。”[12]进一步指出肝肾亏虚是近视发生的原因。明·傅仁宇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并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怯远症,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莫待精衰盲已定。”[6]此外,清·顾靖远也有“肝虚则目晃晃无所见……肾病则目晃晃如无所见”之言[13]。
 
1.4 久视劳耗
《审视瑶函》提出“竭视劳瞻,而不知养息”是伤睛之源[6]。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过度用眼致病的记载,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七窍病》中言:“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丧明之本。”《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中提出的“抄写雕镂,刺绣博弈……皆能病目”则是对孙思邈描述的精简表达。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描述:“读书、针刺过度而(目)痛者,名曰肝劳,但须闭目调护。”[12]明确指出过度用目致肝劳,而肝过度疲劳则会导致近视。
 
1.5 脉络瘀阻
脉络与目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被提及。《灵枢·口问》载:“目者,宗脉之所聚也。”[5]《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5]《素问·五脏生成》载:“诸脉者皆属于目。”[5]以上论述皆表明眼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脉络通畅,将气血精微物质上传于目,反之,脉络瘀阻,则眼不能发挥视物功能,出现异常表现。《血证论》云:“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目不了了。”[14]这也是对瘀血阻络导致视物模糊、不能视远的描述。因此,近视的发生发展与脉络瘀阻关系密切。
 
1.6 先天遗传因素
清·黄庭镜在《目经大成》中明确提出近视的病因是先天遗传:“双眼近觑是生来,不是生来却祸胎。”[15]胡诞宁[16]根据“能近怯远……先天禀赋不足有关”指出,肝肾不足、先天之精匮乏、气血化源障碍皆导致双目失养,光华不能远视而出现近视。
 
2 中医对近视辨证分型的认识
基于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中医对近视的辨证分型有较大的进展,但依然没有统一标准,分类版本众多。《中医眼科学》将近视分为心阳不足证、气血不足证和肝肾两虚证[17]。《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则分为气血不足证、肝肾两亏证、心阳不足证和气滞血瘀证[18]。张明明等[19]通过研究古籍、文献,将近视分为阳气不足证、肝肾亏虚证和脉络瘀阻证,并进一步提出未病先防是近视防控的首要原则。罗晓燕等[20]通过检索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收集整理中医眼科古籍、近现代名医验方及临床治疗近视方药,由方寻药,以药循法,从法推证,最后将近视分为肝肾阴虚证、肾阳火衰证、脾虚气弱证、气血不足证和气虚血瘀证,为近视的临床分型提供了思路。
 
3 小结
研究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旨在进一步探索近视的中医辨证分型,从而更好地治疗该病。由于大众对近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副眼镜就能解决问题的层面,所以高度近视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引发相应的并发症如青光眼白内障、眼底视网膜改变等,给患者、社会及国家带来巨大负担。中医在延缓近视发展、治疗眼底并发症、调节机体整体状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为近视的防控做贡献。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陈思雨 段俊国
成都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近视病(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