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炎病机认识 顺势补阳法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05
咽喉炎是咽喉部的常见病、多发病,全国每年发病人数约有25亿人(次)以上。多见于成年人,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症状顽固,不易治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将之归为喉痹、喉瘖、梅核气等范畴。西医多应用糖皮质激素加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近期疗效好但不良反应明显且容易复发。郑小伟教授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30余载,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咽喉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喉源性咳嗽等。
 
1  病机认识
 
 喉痹病因病机的最早论述,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认为喉痹发病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各有发挥,多以脏腑阴虚为主,认为肺肾阴虚,相火无制,虚火上炎,熏蒸咽喉,咽喉失于濡养而发病。如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甘草汤主之”,论述了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所致咽痛的证治。《医学入门》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著名论述。至近现代,大多数医家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为慢性咽喉炎的基础病因病机,临证以滋补肺肾、养阴利咽,滋阴降火、清热利咽为主要治法,用药以清热药、补阴药为主。如崔鲁佳总结认为热伤阴亏则以干燥为主症,痰阻则以坠胀为主症,血瘀则以疼痛为主症,治宜养阴利咽、开音散结。王学让等具体论述本病是气、火、痰交阻,郁久及血,瘀滞咽喉而发病。阴虚、气滞、痰凝、血瘀等是其病机。不难看出,历代中医医家对“喉痹”的中医病机认识不一,辨治方法多样。

郑老师推崇《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发挥自己独到见解。咽喉者,为阴阳升降之路,为一身气机之要道,喉痹之病机根本在于阴阳失衡、阴阳升降失常。何为阴,何为阳?《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喉居上位,为五脏之总门,五脏精气由此而吐纳。咽居下位,为六腑之通衢,食纳之物经六腑下行。正如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所言:“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五脏六腑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重楼玉钥》亦谓之:“咽者,嚥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六腑传化物但不藏,不藏则下行,经咽而入于内,由胃而降泄,实乃阳明胃土之气降,为地气,为阴;五脏藏精气但不泄,不泄则上行,由脾而上升,经喉而吐纳,实乃太阴脾土之气升,为天气,为阳。总而言之,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咽喉气机升降有常通而不痹,若清阳、浊阴升降失衡则咽喉壅塞,发为喉痹,故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疗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恢复阴阳平衡状态,而不应久用滥用苦寒伤阳、伤阴之品,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转为慢性疾病。若本为慢性者,不识病机之本,只重火旺之标,续投苦甘寒凉之品,徒伤阳气,浊阴亦不得顺降,故而经久难愈。综上所述,喉痹治疗本在调和阴阳平衡,注重气机升降复常,对于病情缠绵难愈者更应着重养阳护正,以固阴阳平衡之本。在遵循《内经》阳气理论、追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理常态的同时,更应体现阳气在咽喉气机中的主导作用。 
 
 
2  顺势补阳法
 
冬为阴,夏为阳,中医常把某些虚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等冬季多发的疾病称为冬病,郑老师认为此类冬病多以机体阳气素虚、阴阳失衡为主要病机,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或重感阴寒之邪,致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故须固护阳气、平衡阴阳来防治冬病。慢性咽喉炎好发于冬春时节,亦属于冬病,郑老师将冬病夏治理论应用于慢性咽喉炎的治疗,借阳气生长之机扶助阳气,则阳气易旺,易使阴阳恢复平衡状态。春夏养阳,三伏天最佳,阳虚之人,此时养阳可得天助,故郑老师常用以穴位敷贴配合中药内服、耳穴按压为主,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温阳益气,防治慢性咽喉炎。

2.1  穴位敷贴  取穴:以俞穴理论为指导,配合经验用穴,分别选取肺俞、天突、大椎、中府作为基本穴,配合选用肾俞、定喘、列缺、膻中等穴位。用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若以寒邪偏重或久病阳虚为主者宜选用温性药物,如肉桂、白芥子、白附子、延胡索、细辛等,使阳气旺,达到祛阴寒固正气的目的;若阳气尚充、寒邪不甚者,可选用洋金花、法半夏、天南星、全瓜蒌、五倍子等刺激性小且作用温和的药物,使阳气更充则不易被寒邪所伤。敷贴方法:将上述药物粉碎,研磨成细末,加入生姜汁,调成较干稠的糊状,取适量平摊在5 cm×5 cm的胶布贴上,药饼大小约2~3 cm,先用乙醇消毒,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并固定,一般选取6~8个穴位为宜。具体敷贴时间,成人一般为4~5 h,儿童一般0.5~2 h为宜,亦可依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 

2.2  中药内服  自拟方:蝉蜕 3 g,干姜 6 g,甘草 3 g,附子3 g,杏仁 6 g,桔梗9 g,茯苓12 g,木蝴蝶 3 g,鸡血藤 12 g,生姜3片。正气不足、虚邪常犯者加山药 12 g、党参 12 g、生山楂 12 g、八月札9 g;痒咳明显者加荆芥9 g、白鲜皮 6 g;表证明显者加羌活9 g、防风9 g;阳虚恶寒者加吴茱萸3 g、肉桂3 g;体虚乏力者加黄芪12 g、柴胡12 g。全方共奏温补中阳、升清降浊、通阳利咽之功。
 
2.3  耳穴按压  首选穴位为咽喉、肺俞、肾俞,配合心、神门,在一侧耳郭以75%的乙醇局部消毒后,将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在选定的穴位敏感点上并进行固定,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1~2 min以耳郭出现发热或敏感点轻微疼痛为度,一周后改换对侧耳穴按压。
Tag标签: 咽喉炎(14)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