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邪瘀理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运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5-03
虚邪瘀理论是娄多峰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 对风湿痹证本质内容的概括, 虚即正气虚, 邪即外邪, 瘀即痰浊瘀血[1]。虚邪瘀理论已在风湿痹证诊疗中广泛应用, 但是该理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面鲜有报道。笔者运用虚邪瘀理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9例,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新乡卢氏骨科医院脊柱科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龄46~78岁, 平均62岁;病程最短7个月, 最长15年。
 
1.2 诊断标准
具有颈椎神经根性分布的症状 (麻木、疼痛) 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基本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虚邪瘀为核心辨证, 症见脉弱, 颈肩臂部酸痛, 怕冷乏力为虚之主症;若脉弦实有力, 颈肩臂部疼痛剧烈 (或游走疼, 或冷痛不移, 或酸痛绵绵, 或火烧样痛) 为外邪之主症;若见舌瘀点瘀斑, 颈肩臂刺痛不移, 有颈部扭伤或劳损为瘀之主症;均有牵引理疗、口服西药等治疗史, 效果不佳。
 
2 治疗方法
69例患者根据辨证分型分别治疗。祛邪组以葛根15 g, 羌活12 g, 桂枝9 g, 鸡血藤20 g, 清风藤9 g为主;补虚组以丹参12 g, 黄芪15 g, 当归12 g, 白芍9 g, 白术9 g, 炮附片6 g, 熟地黄15 g为主;化痰祛瘀通络组以僵蚕6 g, 牛蒡子9 g, 川芎9 g, 桃仁6 g, 红花6 g, 地龙6 g为主。每日1剂, 水煎2次至400 mL, 每日于早晚饭后30 min口服, 每次200 mL。疗程5~24 d。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观察量表评估患者病情程度,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颈部及肩臂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 颈部活动正常,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显效:原有各症状明显好转, 颈肩背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 颈部活动程度及上肢功能明显改善;好转:颈部及肩臂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 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
 
3.2 结果
69例患者, 治疗前症状积分为 (6.31±3.12) 分, 治疗后为 (14.45±3.92) 分。治愈16例, 占23.19%;显效42例, 占60.87%;好转9例, 13.04%;无效2例, 2.90%;总有效率为97.10%, 愈显率为84.06%。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胃胀痛、恶心1例。
 
4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增生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上肢放射性酸麻、胀痛、无力等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40~60岁人群, 起病缓慢, 常由颈部劳损和外伤而诱发, 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3,4]。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其本为脏腑气血亏虚, 标实为风寒湿闭阻, 日久痰浊瘀血内生, 痹阻经络, 该病理过程与虚邪瘀理论不谋而合。外邪以风寒湿为主;正虚以气血虚多见, 阴阳虚多见于病程较久的老年人;痰浊瘀血为久病入络所致。痹证的临床表现寒热虚实错综复杂, 若辨证思路不清晰, 则临证无所适从。故而在诊疗过程中, 以虚邪瘀为辨证论治主线, 可以化繁为简。临床治疗方面方法较多, 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李应峰等[5]应用颈部挑治结合颈椎小关节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4例, 总有效率达93.2%;梁博伟[6]应用四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 总有效率为97.0%。风湿病痹证虚邪瘀理论内容丰富, 不仅体现在风湿痹证的病因、病理, 还体现在风湿病痹证的临床辨证、遣方选药、综合治疗方法的选择、护理、康复、预防等多个方面, 直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依据证同而治同理论, 笔者将虚邪瘀理论运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娄多峰教授认为, 用药如用兵, 正气旺盛, 外寇难侵, 内患易除, 即“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正气旺盛, 气行则血行, 气血通畅, 不易致瘀。因此, 扶正祛邪为治疗基本原则[7], 用药原则强调“扶正不碍祛邪, 祛邪勿伤正气”。如益气药多选用黄芪, 益气通络;活血药选用丹参当归, 活血养血;祛邪药选用葛根桂枝等, 汗法使外邪从玄府而出又能疏通经络, 总之选方用药不离虚邪瘀[8]。祛邪组以葛根羌活桂枝鸡血藤、清风藤为主, 补虚组以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附片、熟地黄为主;化痰祛瘀通络组以僵蚕、牛蒡子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为主, 选用中药均为治疗颈椎病的高频药物[9,10]。炎性介质在神经根压迫后的病理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葛根丹参黄芪当归川芎红花等对消除炎性介质有较好的作用。总之, 本研究依据虚邪瘀偏盛偏衰选用中药和用量, 体现了中医药的个体化诊疗和灵活用药。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随访时间较短, 患者均为经过牵引理疗等治疗效果欠佳者, 因此虚邪瘀理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运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娄玉钤, 娄高峰, 娄多峰, 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 1 (1) :10-1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3]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研究专家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11) :812-814.
[4]藏磊, 海涌, 范宁, 等.应用改良Delphi法制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 (9) :890-897.
[5]李应峰, 刘文明.颈部挑治加颈椎小关节整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 (1) :36-37.
[6]梁博伟.四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5) :26-27.
[7]李满意, 刘红艳, 娄玉钤.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原则及用药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12) :42-43.
[8]娄玉钤.风湿病“虚、邪、瘀”理论浅析[J].中医杂志, 2008, 49 (7) :669.
[9]马彦旭, 尹辛成, 黄明华.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6) :258-259, 261.
[10]卢成, 傅强.蠲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20-121.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卢乙磊 卢彦春 卢彦永 王中术 刘春杰
Tag标签: 颈椎病(8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