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论 陈怀珍教授治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2-23
陈怀珍治疗脑病常用药对经验举隅
 
陈怀珍教授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科研30年,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癫痫等脑病。陈教授治学严谨、辨证细致,处方用药时善用药对加减化裁。药对肇始于《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现已成为临证常用的固定中药配伍组合[1]。现就陈教授常用药对及配伍经验举例论述如下。
 
四气五味论
中医学认为,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药性分寒、热、温、凉四气。气味合用,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正如缪仲淳《本草经疏》中“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厥有圣载”所言。
 
1.辛香通经止痛类——川芎细辛
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行气活血、开郁、搜风。细辛味辛性温,具窜透开滞的特点,因有升浮之性,而常用于头面诸疾。二者合用,通经止痛之效益增。川芎细辛药对是《证治汇补》芎辛汤的精简小方,陈教授使用上二味治疗头痛、面痛、上肩背痛时常按归经入脏配伍,如肩背不利配入肝经的姜黄和郁金,头面痛配入胃经的白芷,并添薄荷“轻可去实”。《本草从新》说:“(川芎)单服久服,令人暴亡”,即言香药走窜有耗气伤阴之虞;清代医家多畏“细辛不过钱”而惧用,然《本草别说》所言“(细辛)单用末不可过钱匕”是特指散剂[2],现代研究表明,细辛入汤剂煎煮时具神经毒性的挥发油已丧失殆尽,临证大可放胆用之[3]。陈教授临证川芎常用6~15g,细辛3~9g,使用时亦可适量配伍当归芍药等养血护阴之品。
 
2.咸以软坚化痰类——浙贝母玄参
浙贝母辛苦,微寒,功擅散郁清热、消痰散结。玄参苦咸,性寒,能滋阴降火、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二药合用,使顽痰消散,伏火降解[4]。该药对化裁自新安名家程钟龄的消瘰丸,陈教授常用于治疗顽固性神经痛、癫痫、抽动症及其他气机膹郁、痰热交结证的病症,浙贝母常用9~15g,玄参9~15g。因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顽痰日久有伏居之所,邪居上肢则配桑枝、苏木,位于下肢则配路路通、威灵仙,若痰邪于皮里膜外随气行聚,则配白芥子、皂荚,正是叶天士“辛润通络法”的体现[5]。此外,《金匮要略》曰:“痞坚之处,必有伏阳”,除有形之滞外,不能忽视无形之痰,故常配淡竹叶连翘等透热转气之品。
 
升降浮沉论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药有升降浮沉之特性,治法亦有升降浮沉的因势利导[6]。李东垣亦言:“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依据药物升降特性参合配伍则能产生各种相应的治法,使气机交接有节,清浊升降有序,而阴阳出入贯通。
 
1.升降气机类——柴胡、枳实
柴胡辛苦,性微寒,味薄气升,乃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要药,且能入肝而理气解郁。枳实味苦、辛,性微酸、微温,苦能降气,本品长于破气化瘀,行湿消积。柴胡、枳实相伍,一升一降,使气畅血行,升清降浊,解表清里。该药对源自《伤寒论》小柴胡汤、四逆散之辈[7],陈教授多用此治疗肝气郁滞型焦虑、抑郁障碍及睡眠障碍,柴胡常用9~15g,枳实9~12g。气郁日久易化火伤阴,临证遇缠绵难愈者常兼取《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之走泄法,配伍赤芍白芍竹茹、清半夏等疏利三焦。
 
2.升阳散火类
2.1栀子、淡豆豉栀子苦寒,气轻入肺,炒用则入血,可谓气血双清,能清解三焦郁火除烦,清利小便于下;淡豆豉味苦气寒,经麻黄、紫苏、藿香制备后其气转温,且清解之力益彰,可宣透表邪、散郁除烦,升散郁结于上。二者合用,一清一散,使热清烦除而郁解。栀子、淡豆豉配伍出自《伤寒论栀子豉汤,陈教授临证用此治疗次症为心悸烦躁、多梦的睡眠障碍,以及湿热内蕴型头痛眩晕。一般栀子用量9~12g,淡豆豉6~9g。若烦热重则栀子炒黑,且用量比例稍大[8]。入煎时栀子先煮使下趋之势缓,久留上焦泻火而不伤阴,后纳豆豉使清升之力存,开郁散热之效增。
 
2.2升麻、柴胡升麻辛苦,微寒,功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柴胡苦辛、微寒,功擅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并能升举阳气。升麻主阳明,能发阳明脾胃之气;而柴胡主少阳,擅生少阳春生之气,二者共用,功可发越脾土之郁遏[9]。“升阳散火”法发扬于李东垣,其用于治疗中气不健、斡运失司所致的清阳下陷、气郁化热,以补脾胃为主,少佐散药升其清阳为辅。升麻、柴胡能由阴引阳,升而举之,以补为升之本,以升妙补之用,陈教授常用此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头痛头晕、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一般升麻用3~6g,柴胡3~6g。
 
3.升水降火类——肉桂、黄连
肉桂辛甘,性热,擅补益肾阳、温营散寒。黄连苦寒,长于泻火解毒。二味并用,寒热相辅,燮理阴阳,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用[10]。以肉桂、黄连合用治疗不寐出自《韩氏医通》,盖心主血藏神,肾藏精与志,寐虽关乎心,必赖肾阴上交,精以合神,水火既济,斯心君安泰,方能熟寐[11]。陈教授临床用此药对治疗心肾不交之不寐时,若患者肾阴虚为著,则补肾升水制火,酌加黄柏、生地黄玄参;若心火盛为主,则降火而就水,配丹参苦参之属[12]。人之心肺在上,肝肾在下,脾胃居其中为阴阳升降枢纽,故常加茯苓木香等醒脾以交通上下。
 
4.重镇摄纳类——龙骨、牡蛎
龙骨为化石之品,质体重坠,可潜浮越之阳;牡蛎为贝壳之属,质体沉重,能摄纳下陷之沉阳,二药伍用使阴补阳潜,心神得安[13]。龙骨、牡蛎并用出自《伤寒论》桂甘龙牡汤,陈教授临床多用此药对治疗不寐、躁狂、郁病等属心神不宁者。张锡纯言:“龙、牡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亦常用于治疗头晕头痛耳鸣等属肝阳上亢者。二药常用各20~30g,如遇起病急骤、病情较重者则酌加珍珠母、琥珀、锻磁石、石决明等加强重镇安神之力。《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陈教授治疗失眠时习用制龙骨、牡蛎以抑酸和胃,且介石潜降易折伤胃气,故予麦芽、谷芽、鸡内金等健脾和中。
 
虚实补泻论
《灵枢·百病始生》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渭至治”,虚实补泻是治则的要点。张景岳言:“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衡轻重。凡治实者,用攻之法,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凡治虚者,用补之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煎也”。所以,寒热虚实补泻之间,灵活取法运用,用药需要适度。
 
1.甘凉濡润类——女贞子、墨旱莲
女贞子甘苦,性凉,入肝、肾经,《本草备要》言其“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补风虚,除百病”。墨旱莲甘酸,性寒,《本草正义》曰:“入肾补阴而生长毛发,又能入血为凉血止血之品”。该药对来自《医方集解》收录的二至丸,方名即言采收之妙[14],女贞子冬至之日采,墨旱莲夏至之日收,顺应季节阴阳交替,二药相须伍用,共奏益肝补肾、养血生精之功。胃为阳土,性喜柔润,而养阴之品易滋腻碍胃,该药对正应叶天士“甘凉濡润、养阴生津”之法。陈教授用此治疗头晕、不寐、健忘、乏力等属于肝肾阴虚者时,一般女贞子、墨旱莲各9~12g。若患者素有胃疾,则甘润滋阴如玉竹、石斛、桑叶、沙参等可随宜使用。
 
2.甘药守中类——白术、山药
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又可燥湿利水,还能固表止汗。山药味甘性平,质润液浓,补而不腻,擅补脾胃、助消化、补虚劳、益气力、长肌肉及润泽皮肤。百病以胃气为本,治宜执中州以御四旁,二药伍用,脾、肺、肾三脏并补,令生化有权,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白术、山药并用出自《傅青主女科》中为带下病所设的完带汤[15],但陈教授不为成方所掣而撷取其立方要义,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型老年病、慢性病白术、山药常用剂量各20~30g,若患者脾运失调,则合异功散法加陈皮木香以运脾调中;并遵傅山“大补脾胃之气,稍佐疏肝之品”,配少量风药散脾,如防风柴胡
 
病案举隅
患者某,男,69岁,2018年4月6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左胁肋部电击样疼痛1年余”。患者1年前劳累后自觉左侧胁肋处烧灼感,无发热、纳差等不适,尚不影响日常生活,当时未重视,次日患者左胁肋处渐出现散在分布的绿豆大小红色丘疹,1~2d后发疹部位迅速出现簇状分布的淡黄色水泡,并逐渐弥漫成片延伸至左侧腰背部,呈条带状分布,伴局部持续性烧灼样疼痛,就诊当地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止痛等治疗2周后水泡基本破溃结痂,但仍有反复电击样、针刺样疼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先后服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清热解毒类中药等罔效。既往史:无肿瘤病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未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刻诊:左侧胁肋及左侧腰背处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多于不慎触碰时诱发,饮食不馨,夜寐欠安,时有夜间疼醒,小便正常,大便稍干结。查体:神清,精神尚可,表情痛苦,左胁肋部及左腰背部可见散在分布色素沉着,触摸时出现局限性电击样疼痛,舌体胖大,舌质黯红、有瘀点,脉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愈后痛。辨证为痰凝血瘀兼阳虚证。处方如下:炙黄芪30g,桂枝12g,川芎6g,干姜9g,菟丝子12g,桑寄生12g,制附片(先煎)6g,白芍12g,仙鹤草30g,细辛6g,莪术9g,三棱9g,柴胡根9g,川楝子9g,全蝎3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二次分服。
 
二诊(2018年4月13日):服药后夜间疼痛较前稍缓解,晚夜间睡眠较前改善,日间仍时有局部电击样疼痛,当前治疗有效,守法守方,继予原方加减续服14剂。数周后患者家属告知疼痛大减,目前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
 
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尚不能完全治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于疼痛症状的缓解效果也差强人意。临床上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为高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难以实施规范的足量、足疗程的治疗,使疗效大打折扣,另外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使治疗风险骤增。古代中医将带状疱疹皮损愈后的遗留疼痛命名为“蛇丹愈后痛”,但鲜有详细的系统性论述。该患者为老年男性,病程迁延,正虚无以荣养机体、经脉发为不荣之痛,结合患者舌脉不难看出痰瘀互结之象,此为过用寒凉苦燥之品加之正虚无力鼓邪外出致不通则痛。辨证为痰凝血瘀兼阳虚证,故治法当予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缓急止痛,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川芎细辛为常用通经止痛类药对,炙黄芪干姜、制附片意在温补阳气,配桂枝透邪外出,莪术、三棱、全蝎破血行瘀止痛,白芍仙鹤草等养血护阴防止温燥太过,柴胡根、川楝子一方面可行气止痛,同时也引诸药入肝经,如此正邪兼顾,相得益彰。
 
小结
千百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发展,临床上许多医生遣方用药都应用两药相伍。临床上运用中药是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的配伍运用药物[16],通过适当配伍,能增强药物的效能,扩大治疗的范围。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本文基于以法统药的角度,从四气五味论、升降浮沉论和虚实补泻论3个方面对陈教授临床上治疗脑病常用的9组药对进行阐述。从中可以初窥陈教授治疗脑病的用药风格及处方特点。药对是长期以来经验配伍的高度凝结,临床上没有成方定法,不能按图索骥,陈教授诊病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因制宜而随证加减,常用经方作为基础方来加减化裁,但又不圄一格,力求善采众长,正如费伯雄所说的“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陈怀珍教授使用药对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学习和使用。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玉 陈怀珍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