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中医防治原则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9-09
周仙仕 1, 2 , 叶烨 1, 2 , 唐光华 1, 2 ( 1. 广东省中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脓毒症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治疗费用高, 但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却不理想, 而中医学干预脓毒症有独 特疗效, 根据中医学理论, 本病应属于合并内伤基础的外感病证范畴。内伤基础的存在使本病病机变得复杂并且 预后不良, 但如果能充分认识脓毒症的内伤基础特点及演变规律, 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则对临床医生辨治脓毒 症大有裨益。因此主要围绕着脓毒症内伤基础的本质、 脓毒症内伤基础的特点、 演变规律及脓毒症内伤基础的防 治、 干预策略这 3 方面对脓毒症的内伤基础进行探讨, 以期达到提高脓毒症辨治水平, 降低脓毒症的发病率、 死亡 率和治疗费用的目的。

关键词: 脓毒症; 内伤基础; 外感; 辨证; 治疗

脓毒症是人类健康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 最新的国际 拯救 脓 毒 症 指 南 (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 2012) 指出, 脓毒症致死率达 25% 以上, 发病率曾逐年增长 的趋势 [1 ] 。甚至有报道 [2 ] 显示脓毒性休克死亡率可达 40% ~70%。因此脓毒症是一种高发病率, 高致死率, 高治 疗费用的疾病, 并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发病 机制相当复杂, 涉及到多靶点、 多途径、 多系统的相互作用, 且现代医学干预对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而祖国医学独特 的医学理念及中医药多途径、 多靶点的治疗作用使其对脓 毒症具有独特疗效, 因此中医药干预策略逐渐成为本病研 究的热点 [3 ] , 因此提高中医药对脓毒症的辨治水平具有重 要现实意义。

1 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上世纪 90 年代, 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姜良铎教授根据其 数十年的温病及杂病治疗经验总结并撰写了 “论外感病的 内伤基础” [4 ] 一文, 在中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姜教授 主要认为 [4 ] : 内伤基础( 内在脏腑病变) 的存在常常导致外 感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 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 的临床证候。主要表现在病因、 发病、 三期 ( 表证期、 表里 证期、 里证期) 演变、 转归预后诸方面。 笔者通过前期对脓毒症的系统文献和理论研究, 笔者 认为脓毒症本质上应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范畴。理 由主要如下: ①脓毒症的定义内在地包含了外感病史( 确 定或可疑感染多由外感获得) 和内伤基础( 各个脏腑、 器官 或系统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和检验值的改变) [1 ] ; ②脓毒 症的病因无非外因( 邪毒侵入) ( 外感) 和内因( 正气不 足) [5 -7 ] ( 内伤) ; ③脓毒症在不同病程阶段常出现内伤基 础和外感病证表现 [5 -7 ] ; ④脓毒症各个证型多蕴含着内伤 基础和外感病证 [5 -7 ] ; ⑤其他如疾病病程、 演变、 转归、 舌脉 象等也十分符合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的特点 [4 ] 。

2 合并内伤基础的脓毒症的特点及演变规律 脓毒症除了具有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的共性规律 外 [4 ] , 它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及演变规律, 主要表现为: 2. 1 始于肺脏, 传变迅速, 多脏累及 脓毒症属于中医学 “温病” [5 ] 范畴 , 《温热论》 曰 : “温邪 上受, 首先犯肺” , 温病的传变首先经由肺, “ ( 肺) 又为娇 脏, 不耐邪侵, 凡六淫之气, 一有所著, 即能致病 。 ” ( 《临证 指南医案》 ) , 肺气娇嫩, 极易受损, 必然首先受邪, 而温毒 暴烈, 也必然易侵袭位置最高和最不耐寒热的肺脏, 正如 《温病条辨》 所言 : “温病由口鼻而入, 自上而下, 鼻通于肺, 始手太阴, 太阴金也。温者, 火之气; 风者, 火之母; 火未有 不克金者, 故病始于此。 ” 因此肺脏是脓毒症中最开始受损 和最早出现内伤表现的脏腑。而温毒邪气往往具有暴戾 性、 猛烈性、 火热性、 广泛性、 善变性等特点 [8 ] , 其来势凶 猛, 发病急骤, 所以毒邪侵入肺脏后迅速传变, 立即呈现多 脏腑的急性内伤表现 : “毒入心则昏迷, 入于肝则痉厥, 入 于肠则腹胀, 入于肺则喘嗽, 入于肾则目黯手足冷, 入于六 腑亦皆各变端, 七恶叠见。 ”

2. 2 早期已存, 迅速恶化, 后期尤剧 脓毒症早期除了传变导致内伤积损之外, 还存在一种 特殊的内伤基础—急性虚证。早期急性虚证形成机理可能 与患者原本纯虚或虚实夹杂之体有关, 同时也与温毒之邪 导致的急性脏腑损伤、 阴阳失衡、 气血虚损等密切相关。现 代研究证实 [9 -11 ] : 合并脓毒症时, 机体中全身炎性反应综 合征( SIRS) 与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CARS) 失衡, 免疫 亢进向免疫抑制( 免疫麻痹) 转换、 免疫细胞调节紊乱等免 疫失衡同急性虚证产生关系密切, 同时肠道作为 MODS 启 动器官 [12 ] , 它释放的多种内毒素、 炎症因子导致的急性营 养衰竭和休克状态也可能是急性虚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 础。正因为急性虚证的早期存在, 再加之暴烈的邪毒之气, “壮火食气” , 邪愈炽则正愈虚, 邪气迅速内陷, 病情迅速恶 化, 病程越长则正气越亏, 最终脏腑气机逆乱, 阴阳不相顺 接, 元气颓败, 精气亡灭。

2. 3 阴阳俱耗, 诸脏皆损, 虚实并存 “温为阳邪, 易伤阴液 ” ( 《温热论》 ) , 脓毒症最易耗阴 伤液, 卫、 气、 营、 血各个阶段, 无不耗气伤阴, 营、 血分甚至 动血伤血, 故阴血耗损最速。而“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 外, 阴之使也” , 阴阳本互根互用, 阴虚则阳无以生, 故脓毒 症后期, 往往气损及阳, 阴损及阳, 容易出现阳损甚至阳脱 的格局。而从三焦辨证的角度来看, 脓毒症在上焦→中焦 →下焦的传变过程中, 容易出现肺化源绝, 心神内闭、 外脱, 阳明大实, 脾郁发黄, 热涸精液等五脏虚损, 精气耗竭的温 病五死证 [13 ] 等五脏内伤虚极的表现。虽然脓毒症患者越 到后期虚损病机越为突出, 但往往却表现为虚实夹杂, 虚实 难分, 互相制约的局面。脓毒症患者往往因正气虚耗造成 毒热、 瘀血、 痰浊的产生和/或加剧; 同时这些病理产物又可 成为病因进一步导致虚损, 这些产物甚至还可深入络脉 [14 ] ( 血分的深层次) , 故单纯的补虚法或祛邪法往往无法奏 效。 3 合并内伤基础的脓毒症的防治及干预策略 笔者认为纠正脓毒症患者的内伤基础, 必须采用正确 的防治和干预措施, 通过对前贤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 结, 并结合自身的临证经验, 笔者归纳总体防治原则和重要 干预措施主要如下。

3. 1 总体防治原则

3. 1. 1 未病先防, 预扶正气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 已乱治未乱。 ” 若脓毒症尚未发生, 或即将发生时, 可采用 预防手段将其遏止, 阻止其发病过程。现在专家普遍认 为 [6 ] : 脓毒症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虚弱, 邪毒入侵。正气 不足, 毒邪内蕴, 内陷营血, 络脉营卫运行不畅, 导致毒热、 瘀血、 痰浊内阻而瘀滞脉络, 进而多器官受邪而损伤。故脓 毒症发生无外乎两方面因素: 外因为邪毒入侵, 内因为正气 不足。所以要预防脓毒症, 必须在外感阶段之前, 做好邪毒 入侵的防范措施, 如不前往疫疠流行之地, 各种体内置管的 定期消毒和更换, 创伤或烧伤患者伤口的清创与消毒, 糖尿 病足和坏疽的严格护理等, 以减少邪毒入侵体内的机会, 另 一方面, 易感者应增强自身免疫力来纠治内伤基础。可通 过运动锻炼、 针灸推拿、 口服药物、 疫苗注射等方法来实现。 若能做好这两方面, 那本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自然微乎其微, 正所谓 :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 内守, 病安从来。 ”

3. 1. 2 既病防变, 截其病势 典型的脓毒症发病要经历 SIRS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MODS 的连续 动态过程 [15 ] 。首先可通过尽早识别 SIRS, 清除感染灶或治 疗原发病而防止 SIRS 向脓毒症的转化, 脓毒症一旦发生 后, 要积极采用指南 [1 ] 推荐的治疗措施, 防止其向严重脓 毒症、 脓毒性休克和 MODS 的转化。中医方面: 卫、 气、 营、 血的各个阶段, 我们可分别采用宣通表里, 截断肺气壅遏; 解毒通腑, 截断毒聚阳明; 清解热毒, 截断营血受劫; 维护络 脉, 截断络损血瘀 [15 ] 等手段依次截断其传变过程。同理, 在三焦传变( 上焦→中焦→下焦) 及六经传变( 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过程中, 我们也要采用类似 的步步为营, 逐步截断的策略, 阻止或逆转脓毒症的传变过 程。同时也要积极预防类似逆传心包、 直陷营血、 邪陷心肝 等变证、 坏证的产生。治疗过程中, 还必须注意的是, 在应 用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泻下攻积等祛邪之法前, 要首先顾 及脓毒症正虚的本质, 因此必须时刻注意固护正气和津液。 正如叶天士所言 : “法应清凉, 然到十分之六七, 即不可过 于寒凉, 恐成功反弃。 ”

3. 1. 3 病情危笃, 中西相参 当本病演变到严重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MODS 阶段时, 此时患者正气暴虚, 脏气剧损, 病情危笃, 此时应采用中西结合措施来抢救患者。我们应 遵循指南 [1 ] 推荐的抢救措施, 尤其是 EGDT( 早期目标导向 性治疗) 和集束化治疗措施, 如积极补液扩容、 血管活性药 物、 正性肌力药物、 糖皮质激素、 血液制品、 抗生素、 各种脏 器或系统支持( 机械通气、 血糖控制、 肾脏替代治疗、 营养 支持、 免疫支持等) , 从中医角度来看, 这些措施绝大多数 都是益气、 温阳、 补血、 滋阴等峻补措施, 目的在于迅速挽救 垂败的正气。此时中医急救措施也能发挥所长, 如生脉注 射液、 参附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针灸疗法 [16 ] ( 取足三里、 阳陵泉、 气海、 天枢、 太冲、 支沟穴, 毫针刺, 留 针 30 min, 每日2 次) 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正如王金达 教授 [17 ] 所言 : “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危重病患者, 不是攀比 中医或西医在治疗中所占的比重, 而是立足于追求最佳的 疗效。 ” 总之, 对于脓毒症的急危重症, 宜采用中西医结合 疗法, 合力挽阴回阳, 迅速纠治溃散的正气和紊乱的脏器功 能。

3. 2 重要干预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还必须注意应用以下重要干预策略, 才 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3. 2. 1 胃气为本, 死生之系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 势虽重而尚可挽救, 不 能食者, 势虽轻而必致延剧, 此理亦人所易晓也 。 ” ( 《临证 指南医案》 ) , 在温病、 危重病 [18 ] 治疗中等都必须重视胃气。 在脓毒症中, 胃肠道既是 MODS 启动器官 [12 ] , 而 MODS 又 往往以胃气衰败作为结局 , “胃气一败, 百药难施” , 因此胃 气的旺衰关系脓毒症的演变及预后。因此必须重视胃气, 注重脾胃这一后天之本。正所谓 [19 ] : “五脏之虚关乎胃者, 必以胃治, 不关胃者, 亦当时刻不忘胃气这个根本。 ” 具体 可根据病情和阶段采用保胃法、 护胃法、 益胃法 [19 ] 等顾护 胃气的措施。

3. 2. 2 正气为根, 早期全程 脓毒症始于正气不足, 在外 邪打击下, 正气进一步损伤, 机体处于绝对的虚损状态, 因 此正气不足其实贯穿于脓毒症的始终。故我们强调早期扶 正, 全程扶正。同时扶正也要讲究阶段与策略, 我们认 为 [11 ] : 脓毒症早期应以祛邪为主, 兼而补之, 先安未受邪之 地; 清热时兼顾益气养阴, 勿发汗太过而加重气阴耗伤。中 期则邪气壅盛, 正气已虚, 此时扶正祛邪不可偏颇, 此时根 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主次, 在攻邪的同时, 或补气, 或养阴, 或 养血, 或温阳, 或气血双补, 或阴阳兼顾。后期或 MODS 时 则机体脏真已亏, 此时宜大补元气, 重在脾肾。

3. 2. 3 谨守病机, 扶正祛邪 脓毒症往往呈现虚实错杂, 互相影响的复杂状态, 一方面邪实未去而正气已虚, 另一方 面正气不足又导致痰、 瘀等实邪的产生 [20 ] 。因此不能纯用 补益之法, 一者患者体质虚弱, 恐难运药; 二者呆补峻补易 助火生湿, 反而加重病情, 因此必须采用适宜的治疗策略。 临证可辨证采用通补法( 针对瘀血阻络, 通调脉络, 阴血得 以化生即是通补法) 、 清补法( 针对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 防 止热毒戕害正气即是清补法) 、 攻补法( 针对热结阳明, 泻 热通腑, 防止邪热耗气伤阴即是攻补法) , 结合调补法( 根 据患者的虚损状况, 伍用少量药性平和的补益药物, 观察患 者治疗反应, 逐步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即为调补法) 等补 益策略。总之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 3.2. 4 阴阳同调, 扶阳为要 脓毒症后期, 往往阴阳俱损。 温病学家曾认为“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 阴液对 温病确实极其重要, 对患者的转归与预后也有极重要的影 响。但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 补液、 输血等已成为常规 医疗手段, 因此阴血可以得到迅速补充, 补充阴血不再成为 制约温病治疗的瓶颈, 相反, 脓毒症越进展到后期, 病情越 重, 阳虚越明显, 患者预后也越差 [21 -22 ] , 故对于脓毒症( 特 别是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MODS) 患者, 补阳显得尤为 关键。因此我们强调阴阳并补, 扶阳为要 。“有形之血不 可速生, 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 这句话前半句的局限已随时 代发展而逐步消失, 但后半句却道出积极补益阳气的及时 性与重要性, 但现实中却往往是无形之气( 阳气) 难以急速 补充, 因为现代医学的补阳措施如免疫增强剂、 正性肌力 药、 血管活性药、 交感神经兴奋药等无明显的补阳效果, 相 反还具有不小的不良反应, 所以扶助阳气必将成为中医药 治疗脓毒症的重点, 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切入 点 [23 ] 之一。

综上所述: 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范畴。但脓毒症除了具有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的共性规 律外, 它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及演变规律, 因此我们必须 采用与之相应的防治和干预策略, 而一些重要干预策略 ( 如补阳) 也向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 上许多中药如附子、 干姜、 肉苁蓉, 复方如四逆汤、 当归四逆 汤、 参附汤, 中成药如参附注射液等都被证实针对脓毒症具 有良好补阳及治疗效果。但如何科学地展开相应理论、 实 验及临床研究, 寻找突破口, 发掘其内在客观规律, 最大程 度地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从而降低脓毒症发病率与病 死率, 减少治疗费用, 减轻病人的痛苦, 是时代赋予的课题, 也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 1] Dellinger R P, Levy M M, Rhodes A, 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 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 Intens Care Med, 2013, 39 ( 2) : 165 - 228.

[ 2] Lever A, Mackenzie I. Sepsis: definition, epidemiology, and diag- nosis[J]. BMJ, 2007, 335( 7625) : 879 -883.

[ 3] 李春盛. 关于脓毒症治疗的哲学思考[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 学, 2008, 20( 1) : 插 3 - 插 4.

[ 4] 姜良铎. 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J]. 中医杂志, 1994( 4) : 201 - 203.

[ 5] 刘清泉, 张晓云, 孔立, 等. 高热( 脓毒症) 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意见[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11) : 1961 -1963.

[ 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编辑委员会中国 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4) : 194 -197.

[ 7]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 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脓毒症的定义、 诊断标准、 中医 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 草案) [S].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8) : 797 -798.

[ 8] 李雅飞, 尤可. 脓毒症中医病机及治则探讨[J]. 河南中医, 2009( 3) : 236 -237.

[ 9] Munford R S, Pugin J. Normal responses to injury prevent system- ic inflammation and can be immunosuppressiv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3( 2) : 316 -321.

[ 10] Bone R C. Sir Isaac Newton, sepsis, SIRS, and CARS[J]. Crit Care Med, 1996, 24( 7) : 1125 -1128.

[ 11] 李俊, 曾瑞峰, 奚小土, 等. 急性虚证与脓毒症[J]. 中国中西 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 3) : 225 -226.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