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为气、阴为味”探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特点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3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水为阴,火为 阳,阳为气,阴为味。 ”此处 “气”与 “味”皆是 用于描述物的自然属性 。《类经》就 “气味”的特 性解释了气味分属阴阳的原因,曰 “气无形而升, 故为阳; 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 也。 ”药食之 “气”与 “味”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 列的转化为人体所用,关于其在人体内的转化特 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 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 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主人体生长发 育,是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供人体生命活 动的源动力。左归丸、右归丸乃张景岳创制,分别 为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的代表方,且二方均有填补 肾精之功,为纯补无泻之剂。基于 《黄帝内经》 中气味厚薄、气味阴阳和气味精形转化的理论,探 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特点和中药药理学基础, 分析左归丸、右归丸进入人体之后气味精形的转化 规律。

1 气味阴阳

“阳为气,阴为味”中的气味属性,最初是用 来阐述自然规律的。一切药物均具备气与味的双重 特性,味由气所生,气由味所化,气为物的形成发 展提供动力,味作为物质基础,反映了物的形成发 展过程。气味被后世医家用来描述药物与食物的总 体特性。从气的本义来看,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 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构 成的共同本原。对于气的理解认识,蕴含了中国古 代哲学 “有生于无”的理论。气为无形,处于弥 散而运动的状态 。《正蒙·太和》曰 : “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 。 ”《景岳全书》云 : “道产阴阳,原同一 气。 ”气化调控着自然界的变化,结合阴阳理论, 可将气分为寒、热、温、凉四类 。《辞源》用 “四 时阴阳变化”来解释四气,而 “四气”二字作为 药性首见于 《神农本草经》 ,曰 “药……又有寒、 热、温、凉四气” [1 ] 。 “味”乃物本身的内在物质 基础,其作为中药的 “五味”理论来源于人们对 药物真实滋味的感知,经过后世医家的总结发展, 至 《神农本草经》才最终将基本药味确定为 “五 味” ,即酸、苦、甘、辛、咸,对应木、火、土、 金、水五行,气、味相合,共同构成了中药的基本 特性。

气味有其阴阳属性,分而言之,气为阳,味为 阴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厚薄来描述药物 气、味的阴阳属性和特质。张元素在 《医学启源· 药类法象》中用气、味的厚薄概括了药物的升、 降、浮、沉之性,并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对应起来, 用阴阳消长的四季气候变化形象地描述了药物的特 性,动态地考察药物的阴阳属性和特质。李东垣在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对味厚之品主泄进行论 述,言味厚者滋润,给味厚之品的特性赋予了新的 内涵。经过归纳总结,可概括出气味阴阳与四气五 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的关系,见图 1。



图 1 气味厚薄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阴阳的对应关系

气、味本为一体,分而言之,实为言明气、味 性质的差异。然就药物而言,不可单言气或单言 味,当合而论之。气厚味厚之品,气厚者发热,升 腾发散之力强; 味厚者泄,有沉降之势、滋润之 能。合而为用,使药具有升散、通泄之功。若气厚 于味,体阴用阳,升散滋养之力较为突出; 味厚于 气,以阴为用,通泄之力较强。气薄味薄之品,气 薄者,阳中之阴,性为阳,却有下降的趋势。味薄 者,阴中之阳,性为阴,却有升发之势。合而为 用,使药具有发散、通利之功。气厚于味者主发 散; 味厚于气者主通利。气厚味薄之品,能出表发 散,激发阳气,有补火助阳之功。气薄味厚之品, 能入里潜藏,滋润五脏,有滋养和通利之功。 《黄帝内经》中有关气味厚薄的描述,主要是 基于药物的阴阳属性,含纳了四气五味理论。张卫 等 [2 ] 认为 ,《医学启源》等书中所载的气与味已不 是孤立的概念,而是被整合到每味药物之中。将药 物的四气五味糅合起来,共同描述药物气味的厚 薄,言其气者必及其味,言其味者必及其气,用气 味的厚薄共同来描述药物,能很好地从整体上体现 药物的功能特性。

2 气味精形

气与味作为药物的两个基本特质,决定了不同 气味的药物在进入机体之后产生不同的作用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 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马莳 [3 ] 认为,此处 “气”有两种含义,即水谷之气与人 身之气。凌耀星 [4 ] 对这段经文加以阐述,并将其 转化过程加以简化,将精、形合而论之,认为食物 的气味可以滋养人体和转化为精血形体组织。味归 形 ( 形食味) : 水谷进入机体,根据 “味有质”的 特点,五味入五脏,其中精微物质可资助形体生长 发育。形归气: 形全精充又可以助机体生理功能的 正常运行,使得气有所倚。气归精 ( 气生形) : 一 指水谷之气与味相合,经脾之运化形成水谷之精; 一指人体之气中精纯的部分聚而成精。精归化 ( 化生精、精化为气、精食气) : 饮食水谷进入人 体,经过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的转变,发生了 质的改变,变化为人体之精被贮藏起来,精有质属 阴,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以蛰为用,在需 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气化作用,化气生血充髓,参与 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 。“味伤形,气伤精,气伤于 味”则是对 “气、味、精、形”在人体内主要病 理联系的概括。有关 “气味精形”的转化见图 2。



图 2 气味精形转化示意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主纳气是其三个 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肾藏精又是其主生长发育生 殖与脏腑气化的物质基础。肾精化肾气,推动和调 节脏腑气化,肾气乃脏腑之气的根本,根据其性质 的不同又分为肾阴和肾阳两部分。阴阳本是一个整 体,统一于 “太极”或 “气” [5 ] 。此二者在病理方 面常表现为一损俱损,联合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可能表现为偏阴虚或者偏阳虚,但必定会伴随肾精 的损耗。在临床用药方面,以张景岳的左归丸、右 归丸为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的代表方,且二方都有 填补肾精的功能。

3 左归丸、右归丸与气味精形

《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曰 : “夫阴阳之 体,曰乾与坤; 阴阳之用,曰水与火; 阴阳之化, 曰形与气。 ”张景岳以王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为依据创制了左归丸、 右归丸二方。对于阴阳虚损病证的治疗,张景岳提 出了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 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 泉源不竭”的 “阴阳互济”法则,并将其贯穿于阴 阳精气水火不足之证的立法组方之中。

左归丸、右归丸二方中均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且用量基本相 同。熟地黄经炮制后,气味由寒转温,苦味消失, 性质由清宣凉润转向滋腻,重在补益,张元素 《医学启源·药类法象》言熟地黄 “气薄味厚,沉 而降,阴也”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三经, 平补三阴,能护养胃气,同时还能补肾涩精,属气 薄味厚之品。山茱萸酸、涩,微温,重在补益,有 收敛之功,张元素言其 “阳中之阴” ,故当属气薄 味厚之品。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能平补肾 精肝血,入阴分,为气薄味厚之品。鹿角胶甘、 咸,温,为血肉有情之品,功能补肝肾、益精血, 味厚气薄。上述几味均气薄味厚,入里养气血安五 脏,顾护阴液,填精补形。菟丝子辛、甘、平,入 足之三阴,能补肾益精,故其味厚,同时又调动激 发机体阳气,辛能升散,故气亦厚,因其有助阳之 功,故气厚于味。配合上述四味药,使得补而不 滞,阴液各归其位,有少火生气和阳中求阴之妙。 两方诸药中又均以熟地黄用量最大,伍以山药、枸 杞子、山茱萸,说明二方均是以填补肾精为主。菟 丝子和鹿角胶属阳,然其味厚于气,故在诸药配伍 中主要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在左归丸中还能发挥 从阳引阴之功。

左归丸中还有川牛膝和龟甲胶两味。龟甲胶与 鹿角胶同为血肉有情之品,味咸、甘,性凉,味厚 气薄,功能益肾填精,滋阴潜阳,且利于从阳引 阴。川牛膝善走下焦,引热下行,又长于逐瘀通 经,气厚味厚,气厚于味。左归丸以大量厚味的滋 阴补肾药填精补形,合少量的气厚升散之品,在顾 护阴液的同时注重肾气的激发,以达 “少火生气” 之义,使得补而不滞,更有从阳引阴之功。右归丸 中尚有杜仲、当归、肉桂、附子几味 ,《医学启源· 药类法象》言当归 “性温味辛,气厚味薄,可升 可降,阳也,……阳中微阴,身和血,梢破血,治 上治外” ,其在右归丸中起到养血和血之功,能安 血分,可避免补阳药引起血分的躁动,同时和大队 的滋阴填精药相合,以使精血互化。杜仲甘、温, 气味俱厚,气稍厚于味,有补肝肾之功 。《医学启 源·药类法象》载附子 “性大热,味辛甘,气厚 味薄” ,能温壮肾阳,补命门之火。肉桂气热,味 大辛,同为气厚味薄之品,能补下焦火热不足。此 二药推动之力甚强,入药时以小量渐加,可见张景 岳在治疗虚损为主的疾病时对人体正气的重视,避 免 “壮火散气” ,同时避免引起阴分的不安。徐徐 生火,使得大队的益肾填精药在机体中更好地发挥 功用,同时有从阴引阳之效。

左归丸、右归丸均以味厚气薄之品为基础,左 归丸中尚有味厚气厚之川牛膝和菟丝子,以达从阳 引阴之功。右归丸中有附子、肉桂气厚味薄之品, 少火生气,共奏填精助阳之功。总体来看,二方均 为味厚之方。味厚者,阴也,味归形,阴成形,能 入里安五脏,填精全形; 形归气,精食气,形全精 充,则气化正常。左归丸气薄,气之薄者为阳中之 阴,其性为阳,又有归阴之势,能调动机体自身阳 气,使其运行条达有序,以奏从阳引阴之功,且不 耗散阴液,不扰动元阳。右归丸为气厚之剂,气之 厚者为阳中之阳,右归丸在填补阴精时注重阳气的 激发,也有从阴引阳之义。气生形,气归精,机体 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则精形充实。

4 结语

王啸天 [6 ] 认为,气味结合能说明药物的共性。 在认识药物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给出从 阴阳、形气角度思考的提示,将自然界药食之味与 气与人体之形与气结合起来论述,并言明其性质与 转化的过程。孟沛霖等 [7 ] 认为,学习中药首先要 掌握药物气味的作用,还要掌握气味对人体脏腑、 组织的感受作用。药物的气、味组合繁多复杂,但 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黄帝内经》中言及的气味厚 薄便是气味相合作用的整体体现,它将药物的四气 五味、阴阳属性乃至归经糅合在一起,用于说明药 物的整体作用趋势,并且能够体现其对人体脏腑、 组织的感受。把药物的气味厚薄与功效间的规律加 以总结,并将其应用于组方之中,对于认识人体生 理、病理的变化过程有宏观指导作用,也使得在认 识疾病时能更好地将人体与自然界结合起来动态地 考察。张景岳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是 《黄帝内 经》气味阴阳理论的延伸,两方均从形、气的共 同物质基础 — — — “精”的角度出发,在补肾填精 的基础上,根据主治病症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从阳 引阴和从阴引阳的方法。左归丸滋肾阴,补虚损, 安形体; 右归丸则更加注重气的作用,乃形气兼顾 之方。左归丸、右归丸的成方是建立在对阴阳和 精、形、气的动态变化认识基础之上的,在顾护物 质基础 “精”的同时利用 “阳化气,阴成形”的 特点,左归丸以 “味厚气薄”为组方原则,配以 少量气厚之品,以达滋阴填精之功,有从阳引阴之 妙; 而右归丸的组方则体现出 “味厚气厚,味稍 厚于气”的特点,在填补肾精的同时更加注重肾 气的激发,有阴中求阳之能。

参考文献

[ 1] 任艳玲.《神农本草经》 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 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2015: 33.
[ 2] 张卫, 张瑞贤, 韩垚, 等. 中药气味薄厚升降浮沉理论体 系构建及嬗变[ J] . 中医杂志, 2013, 54( 7) : 544- 546.
[ 3]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 田代华, 主校.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8.
[ 4] 凌耀星.《内经》 析疑四则[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 16( 3) : 3- 5.
[ 5] 何丽娟, 初杰, 宋囡, 等. 从左归丸与右归丸探究张景岳 之阴阳观[ J] . 中医杂志, 2014, 55( 1) : 83- 85.
[ 6] 王啸天. 中药药性的规律性与多选性[ J] . 中医杂志, 1984, 25( 12) : 54- 55.
[ 7] 孟沛霖, 薛峥. 如何学习 “神农本草经” [ J] . 中医杂志, 1957( 9) : 493, 463.

【作者】 秦臻; 任艳玲;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