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清上畅中法”在痤疮治疗中的运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29
痤疮又称粉刺, 因皮损类似疮疡疔疖, 古今医家 常以 “火 ” “热” 论之, 故在治疗上以泻火清热法多 见。笔者初行医时多以泻肺热之法治疗青壮年痤 疮, 方用枇杷清肺饮、 黄连解毒汤、 三黄汤之类, 药用 大黄、 石膏、 寒水石之属直折其火。有些患者疗效尚 可, 而有些患者却收效甚微, 甚至出现皮损加重的情 况。何以时效时不效? 笔者详加审察后发现, 青壮 年痤疮患者不仅有肺热的证候表现, 且多伴有中焦 湿阻的证候特点。故提出“清上畅中法” , 自拟“清 金畅中饮” , 以上焦中焦并治、 清热化湿并行之法治 疗, 疗效较为满意。

1 病因病机

如前所述, 痤疮之病机不但有“热” 亦常伴有 “湿” , 两者或同时并见或相继出现。痤之始生多责 之上焦之热, 痤之黏缠多责之中焦之湿。湿邪蕴于 中焦则脾胃失健, 气机失调, 湿与热合则致痤疮缠绵 难愈, 兹分而述之。

1. 1 痤疮之 “热”

痤疮患者多伴有上焦肺热证候 。《素问·六节 藏象论》 记载 :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其华在 毛, 其充在皮。 ” 肺上通于喉, 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 职司卫外, 性属娇脏, 不耐邪侵。若风热之邪从口 鼻、 皮毛侵袭, 伤及肺脏, 肺经热盛, 郁于肌肤, 气血 阻滞, 则发为痤疮。此外, 痤疮之“热” 还与患者的 发病年龄密切相关。痤疮多发于青壮年, 尤其常见 于15 ~18 岁之间 [1 ] 。青壮年雄激素分泌相对较高, 皮脂腺分泌旺盛, 皮肤比较油腻。素体阳热偏盛, 容 易引动外热, 内外合邪、 营卫不行、 热邪循经上扰熏 于面部或身体, 发为痤疮。如清·祁坤《外科大成》 云 :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 ” 又如 清·吴谦《医宗金鉴》 云 :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 起碎疙瘩, 形如黍屑, 色赤肿痛, 破出白 粉汁, 日久皆成白屑, 形如黍米白屑。 ” 1. 2 痤疮之 “湿” 中焦湿阻证候在临床上日益多见, 与以下因素 关系密切。一是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 我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较大转变, 植物性食物占比 下降, 而高营养、 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摄入明显增加, 导致中焦脾胃受损, 湿自内生; 二是现代人生活起居 的变化。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时刻的活动量明显减 少, 久坐久卧的状态较多。中医所谓“五劳所伤” 中 就有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之说。久坐少动使人 体气血运行不畅, 脾胃运化功能减弱, 升清降浊失 调, 湿邪留恋中焦; 三是就笔者所在城市而言, 上海 处于沿海地区, 湿气较重; 四是空调的普及, 使现代 人在天热之时汗孔闭塞, 难以排汗。如此种种, 均可 导致湿邪郁闭于内, 阻遏脾阳。中焦湿阻, 致脾胃气 机升降失调, 清浊不分则诸证丛生。

2 治法方药

由于青壮年痤疮患者除单纯的肺热证候表现之 外, 还多兼夹中焦湿阻的特征, 故笔者主张上焦、 中 焦并治, 以“清上畅中法” 论治, 并自拟“清金畅中 饮” 方运用于临床, 每每获效。清上即清上焦肺热。 肺主皮毛, 开窍于鼻; 肺为娇脏, 易感外邪。肺经受 风邪侵袭, 邪壅肌肤, 可见丘疹型粉刺, 甚至囊肿型 痤疮, 兼见皮损处时有疼痛、 口渴溲赤等症。宜清泄 肺热, 多用枇杷叶、 桑白皮、 桑叶、 黄芩之属。畅中即 调畅中焦气机。湿阻中焦常见痤疮缠绵难愈、 面部 油垢、 口中有异味、 体倦身重、 大便黏滞难解或溏薄 量多、 舌苔白腻或黄腻等症状, 宜健脾行气化湿。遵 《素问·藏气法时论》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之 意, 适当选用味苦性辛温、 燥中焦湿土之品。同时, 又因青壮年阶段的痤疮患者大多皮脂腺分泌旺盛, 肺热症状相对明显, 故燥湿之药一般不宜选用过于 辛燥之品, 如干姜之类。可选用半夏、 厚朴、 白术之 属, 与清肺热之药合用, 则上焦肺热得清、 中焦脾胃 湿邪易化。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 25 岁, 其面、 颈、 背部皮疹反复发作 两年余。患者原籍广东, 平素喜食辛辣荤腥。两年 前来沪工作不久发现面、 颈、 背部均出现红色、 白色 丘疹, 数量日渐增多, 随之出现脓疱及囊肿, 皮损处 自觉瘙痒不适。患者初发病时在外院皮肤科就诊, 曾服用疏风解毒胶囊、 双黄连口服液、 银花泡茶等药 物。初期效果明显, 皮损消退较多, 皮肤油腻得以改 善。但患者劳累或食用辛辣食物后皮损又见增多, 续以前法治疗却无寸功。2013 年 10 月 14 日来本 院求诊。当时患者诉体倦、 纳呆、 口中黏腻有异味、 大便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潮湿、 小便尚调, 舌形胖大、 舌苔薄黄腻、 脉滑略数。症见患者颜面、 颈、 背部皮 肤油腻, 弥漫粟粒大小红色丘疹、 囊肿、 脓疱, 部分囊 肿有波动感, 脓疱顶端见黄白色分泌物。中医诊断 痤疮, 辨证属上焦肺热、 中焦湿阻, 治拟清泄肺热、 畅 中化湿。方药清金畅中饮化裁: 枇杷叶20 g, 生山楂 30 g, 茵陈 20 g, 生石膏 15 g, 白豆蔻 6 g; 桑白皮、 生 甘草、 生侧柏、 黄芩、 丹参、 丹皮、 生白术、 苍术、 半夏、 厚朴花各 10 g。7 剂水煎服, 每日 1 剂去渍取 400 ml, 分 2 次饭后服用。二诊时患者诉皮肤油腻及口 中异味减轻, 新发皮损明显减少。效不更方, 守方 7 剂。三诊患者诉未见明显新发皮损, 皮肤瘙痒不明 显, 囊肿未见增多, 部分脓疱已溃结痂。上方加厚朴 10 g、 陈皮20 g 继续口服。此后以本方加减治疗, 共 经 5 次诊治, 患者面部、 颈、 背部丘疹、 囊肿基本消 退, 仅遗留面部色素沉着。3 周后随访患者基本无 新发皮损, 面部色素沉着也逐渐消退。

按: 该患者罹病之初上焦肺热征象明显, 使用清 热法治疗效果尚佳。后患者病情反复, 再给予清热 解毒法皮损却不减反增, 原因有二: 一为苦寒之药多 用易遏脾阳, 脾阳不振则湿气缠绵难化, 二为内湿已 盛, 加之患者迁居上海处于潮湿之地。内外湿邪相 合, 则症情难解。究其病机的重点, 在于湿浊内蕴脾 胃, 中焦气机失常。笔者自拟“清金畅中饮” 以枇杷 叶、 桑白皮、 生侧柏、 生石膏、 黄芩清肺热, 控制皮肤 油脂分泌; 以生白术、 苍术、 茵陈、 半夏、 白豆蔻、 厚朴 花健脾化湿, 调畅中焦气机。两类相和, 湿去则热 清, 故诸证得解。

4 结语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 中曰 : “面 病专属于胃 ” , “至于风刺、 粉刺……皮肤瘙痒等症, 或由风客皮毛, 或由痰渍脏腑, 或由上焦火毒, 或由 脾肺风湿搏热, 皆面上杂病也, 治之俱当以阳明为 主。 ” 认为痤疮治疗重在阳明, 应从手阳明大肠、 足 阳明胃入手, 肺与大肠、 脾与胃皆是脏与腑的关系。 痤疮患者上焦之热与中焦之湿常常夹杂并见, 故清 解肺热的同时勿忘祛除脾胃湿邪, 治疗宜“清” 宜 “通” 。在清肺祛脂的基础上加上健脾燥湿、 理气通 便之品, 则脾气健运, 湿热易除, 大便畅通, 邪有出 路, 痤疮平复。

参考文献:

[1] WILLIAM D JAMES,TIMOTHY G BERGER,DIRK M ELSTON. Andrews’Diseases of the skin [M]. 10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 Company, 2006:232.
Tag标签: 痤疮(5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