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出疹期以利湿通络为先 后遗神经痛以活血止痛为重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08-2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其中疼痛在疱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其学术特点为“创用类方,善用虫药”,擅长治疗痛证及各种肾病,临证经验丰富,今介绍其分期治疗带状疱疹经验如下。
 
疹前期以清热凉血为要
 
《圣济总录》言:“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带状疱疹病机与其相似。疹前期主要以皮肤疼痛为主,张炳厚认为此为风火之邪郁而化热为毒,毒热窜络而发,当以清热凉血为要,方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用于热伤血络之血证,可清热解毒凉血、祛除络中之热。但随着犀角缺乏,临床常需要使用替代品,常以升麻、玳瑁、水牛角代用。升麻代替犀角首见于《类证活人书》。升麻为阳明经药,乃升透之味,相对于犀角之清透,更适合于头面部的带状疱疹。玳瑁代替犀角首见于《本草纲目》,玳瑁入心、肝经,性味甘寒,清热解毒、平肝定惊之功尤著,因此使用时主要是针对胸腹部带状疱疹,常用于伴有心烦易怒、双目胀赤等心肝火旺证患者。水牛角在古代并无替代犀角之说,多用于血证,自民国之后,由于犀角珍贵稀有,方有医家采用水牛角代替犀角。张炳厚指出临床使用水牛角时往往需要大剂量,在犀角地黄汤处方中多用30~50g水牛角代替犀角。
 
出疹期以利湿通络为先
 
带状疱疹出疹期疱疹饱满,浆液浑浊,多呈簇团状分布,为湿浊热盛,治以利湿祛浊通络为先,方用五皮五藤饮。张炳厚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通过辨证灵活运用五皮五藤饮加减(五皮是指粉丹皮,白鲜皮、海桐皮、桑白皮、地骨皮;五藤是指青风藤、海风藤、夜交藤、双钩藤、天仙藤)治疗带状疱疹出疹期,收效颇佳。皮类药多入肺经,行水消肿,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给邪以出路;藤类药多入肝经,通络祛风,以藤达络,通络祛风而止痒,络通血行则疹消。皮类药、藤类药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在临床中使用五皮五藤饮灵活化裁,或只用“五皮”,或只用“五藤”,或合用,或加减。张炳厚指出,治疗皮肤疾病,重用“五皮”,诸皮入肺经,利水消肿;治疗关节病、肌肉病,重用“五藤”,诸藤入肝经,祛风通络。钩藤、海风藤、牡丹皮、白鲜皮用量相对加大,一般用20~30g;湿热伤阴时多用夜交藤20g,地骨皮30g;血热明显者,加用生地黄30g、赤芍30g凉血活血;邪毒痛甚者,加全蝎3g,蜈蚣3条;气滞血瘀甚者,加延胡索15~20g,川楝子10g;血瘀甚者,加蒲黄10g,五灵脂10g,三七粉3g。
 
后遗神经痛以活血止痛为重
 
张炳厚针对痛证自拟经验方“疼痛三两三”,临床效果满意。组方如下:川芎30g,当归30g,鸡血藤30g,炮穿山甲10g,三七粉3g。针对疼痛的不同性质,辨证用药亦有差异:痛如针刺,多为气滞血瘀,加延胡索、川楝子;痛如电击,多为肝风内动,加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痛如烧灼,多为热毒内盛,加升麻、生地黄;受到风吹或沾衣即痛,多为外风袭扰,加蝉蜕、僵蚕、细辛;连续整日剧痛,多为久病入络,加穿山甲、小白花蛇;麻木不仁为主者,多为气机阻塞,合用升降散调畅气机;升降散中僵蚕与蝉蜕相配,可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与大黄相伍,可降阴中之浊阴。四药相合,一升一降,内外通达而流毒顿失,用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辛凉宣透,升清降浊,调达气机,使湿热之邪无存留之地,气血和畅而痛除。
 
典型医案
 
患者,女,60岁,2018年5月17日初诊。诉左侧胸胁灼痛3天伴疱疹1天。患者3天前出现左侧胸胁灼痛,伴瘙痒,诊断为带状疱疹,口服阿昔洛韦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外涂阿昔洛韦软膏,疼痛未缓解。1天前出现红色粟粒状疱疹,并伴有针刺样疼痛,逐渐增多,形成水疱。刻诊症见:左胁下可见红色小疱疹,周围皮肤肿胀,灼热,伴刺痛,纳眠差,小便黄,大便可。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热毒炽盛型)蛇串疮(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止痛。
 
方以五皮五藤饮合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牡丹皮30g,白鲜皮15g,海桐皮15g,地骨皮20g,桑白皮20g,青风藤20g,海风藤12g,钩藤10g,生地黄20g,生石膏20g,赤芍15g,羚羊角粉0.6g(冲服),玳瑁粉6g(冲服),防风15g。7服,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另单包小白花蛇2条,另煎兑服。
 
5月24日二诊:前胸和后背相继起簇团状水疱,米粒至绿豆大小,疱壁丰满,剧烈疼痛,夜不成眠,口干思冷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患者血热减轻,湿热较盛。去玳瑁粉、羚羊角粉,加用泽泻、海桐皮、白鲜皮、桑白皮,乳香、没药、僵蚕。继服14服,每日1服,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6月7日三诊:部分皮疹形成脓疱或显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上覆淡黄色结痂,疼痛减轻,未见新生皮损。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二诊方去生地黄、石膏,加用血竭粉、瓜蒌皮、荆芥,继服14服。
 
6月28日四诊:水疱渐干,但疼痛仍不减退,局部有灼热感,胸背部疼痛剧烈,坐卧不安,大便偏干。舌淡红、苔白,脉弦数。加用全蝎、蜈蚣、蝉蜕。继服14服,每日1服,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单包小白花蛇4条,另煎兑服。
 
7月23日随访,局部疼痛消失,左胁部表面留有色素沉着,已无明显不适。
 
按患者初诊时风火热毒积聚于胁络,表现为皮肤灼热刺痛,此时当重在清热凉血,故以犀角地黄汤合用五皮五藤饮加减,方中玳瑁粉、羚羊角粉、牡丹皮、生地黄、生石膏等凉血药以清热毒,辅以青风藤、海风藤“以藤达络”,赤芍活血,钩藤息风。二诊时患者热毒稍减而湿邪渐盛,表现为疱疹增大、浆液饱满,故去玳瑁粉、羚羊角粉等凉血之品,加用泽泻、海桐皮、白鲜皮、桑白皮以利湿祛浊,乳香、没药、僵蚕以通络止痛。三诊时患者疱疹浆液减少,部分结痂,表明湿热得清,故去生地黄、石膏等甘寒之品,加用血竭粉、瓜蒌皮、荆芥以促进疮面收敛愈合。四诊时患者疱疹已消,但仍遗留局部皮肤疼痛,为气血阻于胁络,邪毒残留,“不通则痛”,故加用全蝎、蜈蚣、蝉蜕、小白花蛇等虫蚁药,加强调畅气机、通络止痛之功。服药后12天随访,局部疼痛消失,已无明显不适。(刘志强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  赵文景 刘顺利 任金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Tag标签: 带状疱疹(54)

上一篇:三法合用治带状疱疹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