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山东省济宁市名医孙镜朗诞辰120周年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4-27
孙镜朗(1901-1974),名铭勋,字镜朗,山东省济宁市人,1963年由山东省济宁市政府确认为济宁四大名医之一。如今,老先生已经故去多年,因其内在精神的弥足珍贵,愈发让后人追忆缅怀其医术、医风、医德。笔者谨以此文聊寄心中之怀念。
 
医路精进 胸怀仁心
 
孙镜朗生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孙士章以缫丝为业,养家糊口。孙镜朗自幼敏而好学,早年即立志:“受尽十年寒窗苦,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孙镜朗17岁那年开始系统阅览中医学经典,后拜南京著名儒医石云轩为师,医业大进。
 
由于早年接触过进步思想,孙镜朗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20世纪20年代末,孙镜朗客居武汉时,偶然结识了革命家任弼时,并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1929年,旧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召开,余云岫抛出了轰动全国的“废止中医案”。孙镜朗毅然以山东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抵制“废止中医案”的声讨大会,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医学的尊严,同时也奠定他在名医荟萃的南京从事医业的社会基础。5年后,孙镜朗在济南通过考核,在此基础上又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中央国医馆参加考核,以优异成绩考取“国医”资格,被授予“国医孙镜朗”铜质匾额一面,随即在南京建康路挂牌行医。其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民族英雄范筑先、梨园名家奚啸伯等社会名流常向孙镜朗垂询健康之道。此外,他们也乐于跟这位饱读诗书、年轻沉稳的文人国医纵论古今,点评时弊,赋诗抒怀,鉴赏字画,品茗对弈。
 
1936年,孙镜朗因其父病重告急回乡省亲。听说孙镜朗回家,前来求医的家乡群众络绎不绝。面对一个个渴求医治的患者,面对一张张面黄肌瘦的容颜,他的心被震撼了:“医者,义也!风光一世,不如急人所需于一时。”他毅然放弃在南京的事业,在济宁创办镜朗国药小室。开业后,患者盈门,孙镜朗普施仁术、拯危救厄,佳话传遍乡梓。
 
镜朗国药小室开业年余,东洋倭寇践踏我国河山。孙镜朗毅然关门罢业,以示抗议。由于战乱,各地瘟疫流行,为害甚烈,济宁西清真寺成立了“难民收容所”。孙镜朗每天为难民义诊,并携带药物,拟定治疗瘟疫的药方“加减普济消毒饮”,用大锅煎熬,凡有过路人均劝其饮服一大碗,有效地控制了瘟疫的流行。从1937年到1949年,孙镜朗在民不聊生的时代,靠着刻苦研习与苦苦追求,在医术上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然而,作为一个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这些成就对他本人毫无宽慰可言,更谈不上人生的喜悦。在他年届半百之际,欣喜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无私捐赠 培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孙镜朗在党的领导下,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也迎来了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春天。在济宁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孙镜朗作为医学界代表受到济宁市领导的专门接见。他响应政府号召,参加了中医学会,任济宁市卫生工作协会分会主任委员和济宁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孙镜朗感激党和政府的知遇之恩,将珍藏多年的稀世珍本《褚氏遗书》《医经小学》及早已绝版的《心印绀珠经》等文献捐出,刊印于世,为发掘中医学遗产作出了贡献。同时,他更注重抢救濒临失传的医术,并使之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届七旬的济宁市著名针灸家毛玉会因患病向孙镜朗求医。孙镜朗不失时机地对毛玉会谈道:“旧社会,我等从医之人各自为业,生无保障,虽各怀绝技,亦难对国家有一番作为。而今政通人和,政府提倡发展中医,当以自身一技之长传授后人,并发扬光大。先生康复后,何不开课授徒?”毛玉会点头称是,慨然应允。于是孙镜朗让出寓所,与毛玉会联合开办了济宁市第一期针灸进修班,培养了一批针灸新人,后来多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力量。
 
自此以后,孙镜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养中医后备力量和学术研究上。1955年,济宁市举办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孙镜朗作为讲师团成员,担纲讲授《伤寒论》,他凭着自己的才学和30余年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地剖析串解,使以往对《伤寒论》仰之弥高的学员领悟了其中的精华。次年,孙镜朗参加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第一期山东省中医研究班,任著作审核组组长,提议并主持编著《黄帝内经白话注解》(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间,又倾力帮助山东邹县名医孙馨亭编写出版《药性赋注解》。回济宁后,孙镜朗为西学中班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使从事西医的学员们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文革”前,济宁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继承、整理名老中医的医疗经验,向孙镜朗推荐当时已取得一定成就的高徒,一位是孙隆九,曾任济宁市医学会会长,另一位是王作民,出身于中医世家,系名医王维周先生之子。市卫生局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会。孙镜朗对自己的两位高徒言传身教,悉心指导。
 
救治瘟疫 鞠躬尽瘁
 
1957年夏,由于水灾泛滥、蚊蝇孳生,济宁市开始流行乙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决定由孙镜朗担任抢救组组长,主持抢救工作。当时全国都在推广河北省石家庄市治疗乙脑的经验,而孙镜朗认为鲁西南地区的乙脑发病与水灾泛滥有关,在辨证论治上应考虑水灾为患的湿邪病因。据此他制定了治疗的原则:针对偏热、偏湿以及热胜于湿、湿胜于热者,应审证求因、辨证分明。在抢救工作中,针对重型患儿,他亲手制作“醒脑散”用于临床,喷入患儿鼻孔,待药效发挥,鼻窍流出粘状物,即为排出浊滞,患者顿觉目系灵活,收效神奇。
 
但就在患儿得到治愈的同时,孙镜朗却累病了。过高的血压,加上脑动脉硬化,他的左眼忽然失明。毕竟他已年过花甲,领导和群众劝他休养,他却说:“在这患儿性命攸关的时刻,我怎能安逸!”人们在他工作的病房里看到他手里多了一根拐杖,支撑着他病弱的身躯亲临抢救第一线。其实,支撑他站立不倒的,是他对国家医疗卫士事业无限忠诚的信念,这种信念促使他要把温暖送到每一个患者的心坎上。孙镜朗凭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责任感、使命感,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由他首创的医治乙脑的开窍疗法,作为一项新成果在济宁市文教卫生展览馆向社会展示,“醒脑散”被命名为“脑炎新药”。
 
此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肝炎、猩红热又相继在济宁市流行,组织上均委派孙镜朗主持抢救工作。1963年,济宁市又流行白喉,孙镜朗与喉科名医徐大元赴市传染病医院主持治疗,采用仙方活命饮、养阴清肺汤化裁加减,治愈百例患者。徐大元撰写了《白喉要略》,孙镜朗增补了“调养篇”。该书将付梓时,孙镜朗欣然应邀作序,并赋诗赞曰:“仲师未著白喉篇,喉疫延患几许年。妙解医林千古恨,君书哪得不流传。”
 
终其一生,孙镜朗一以贯之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每天在家里接待前来求医的患者。他对患者望闻问切的同时,总是和颜悦色地给患者以讲解和宽慰,他的心与患者的心始终相通。
 
197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孙镜朗突发脑溢血,自此昏迷一年多,期间仅有过几次片刻清醒。1973年,成立济宁市中医院的消息传来,了却了孙镜朗的一件心事。在此十年前,他曾以济宁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关于成立济宁市中医院的提案,得到上级的重视,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十年后这一夙愿才成现实。1974年5月10日,孙镜朗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在孙镜朗逝世一周年之际,著名诗人王伴村曾填词《水调歌头∙纪念济宁名医孙镜朗先生》以示悼念:
 
好学岐黄术,保健出良工,杏林春暖普受,病患起东风。有说奉亲温清,棠棣之华可称,饱暖应始终。每向先生拜,灵犀自心通。
 
究哲理,明辨证,擅律宗。韩康余事,长啸寄声大江东。不少诗朋酒侣,恍似秋波春梦,知己几人逢, 识得拈花意,潇洒情更浓。(孙相如 孙兴)
Tag标签: 孙镜朗(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