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五十九俞是治疗热性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0-09
从热病五十九俞探讨“同功穴”

热病五十九俞是治疗热性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首 见于 《素问·水热穴论》 。在《素问·气穴论》 篇中又 谓之 “热俞五十九穴” , 古代医家常用其治疗热性疾 病。

“同功穴” 是针对某一病症, 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 一类腧穴, 是王富春教授基于腧穴配伍研究提出的新 概念 [1 ] 。其概念来源有二, 一是基于对腧穴特异性研 究的换位思考, 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围绕腧穴为什么能 治病, 每一腧穴可主治哪些病症进行探讨。而“同功 穴” 探讨的是同一种证候有哪些穴位可以治疗? 这些 腧穴是否可以配伍应用? 也即是由 “一穴多证” 到 “一 证多穴” 转变; 二是基于腧穴配伍理论 [2 ] , “同功穴” 即 为 “腧穴配伍” 概念中的 “主治作用相同的腧穴” , 换言 之 , “腧穴配伍” 即为根据症状, 选取相应的具有相同 主治作用的“同功穴” 相互配伍以达到协同增效目的 的一种方法。从腧穴配伍概念出发, 我们认为“同功 穴” 是腧穴配伍的基础, 合理选择“同功穴” 配伍是协 同增效的关键 [3 ] 。 那么, 从 “同功穴” 概念而言, 我们认为热病五十 九俞亦可称之为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 。本文将从 热病五十九俞出发, 从所属经脉、 所在部位, 与针灸诊 治关系三个方面具体探讨热病五十九俞 “同功穴” 。

1 从所属经脉来看热病五十九俞 “同功穴” 本文通过查阅 《黄帝内经》 及王冰、 张介宾等考注 发现, 热病五十九俞, 共涉及到 6 条经脉, 其中包括 5 条正经和督脉。按应用频次排序依次为足太阳膀胱 经、 督脉、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 明大肠经。具体每条经脉所选用腧穴及频次如下( 见 表 1) 。

2 从所在部位来看热病五十九俞 “同功穴” 热病五十九俞, 主要选取头部、 腰背部、 下肢部以 及上肢部的腧穴。其选用腧穴的部位、 频次及具体情 况如下( 见表 2) 。

3 从针灸诊治来看热病五十九俞 “同功穴” 热病五十九俞与针灸诊治密切相关, 根据热病不 同阶段, 所选取腧穴亦有不同。按《素问·水热穴论》论述划分, 具体情况如下( 见表 3) 。

表 1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统计

序号 经络 频次统计 频数 百分比( %) 选用腧穴

1 足太阳膀胱经 13 40. 63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委中、 大杼、 风门、 魄户、 神堂
魂门、 意舍、 志室
2 督脉 6 18. 75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腰俞
3 足阳明胃经 5 15. 63 气冲、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缺盆
4 足少阳胆经 5 15. 63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5 手太阴肺经 2 6. 25 中府、 云门
6 手阳明大肠经 1 3. 13 肩髃

表 2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统计

序号 部位 频次统计 频数 百分比( %) 选用腧穴

1 头部 15 46. 88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2 腰背部 11 34. 38

大杼、 中府、 风门、 缺盆、 云门
腰俞、 魄户、 神堂、 魂门、 意舍
志室

3 下肢部 5 15. 63 气冲、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委中

4 上肢部 1 3. 13 肩髃

表 3 腧穴针灸诊治分析统计

序号 热病部位 频次统计 频数 百分比( %) 选用腧穴

1 清诸阳之热 15 46. 88
上星、 囟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2 胸中之热 4 12. 50 大杼、 中府、 风门、 缺盆
3 胃中之热 4 12. 50 气冲、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4 四肢之热 4 12. 50 肩髃、 云门、 委中、 腰俞
5 五脏之热 5 15. 63 魄户、 神堂、 魂门、 意舍、 志室
4 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腧穴主治与其所属经脉、 所在部位 密切相关 [4 ] , 按病位取穴, 刺病之所在, 具有良好的靶 点效应 [5 ] , 热病五十九俞的选穴方法与所属经脉, 所在 部位密切相关。从腧穴所属经脉来看, 腧穴主要集中 于膀胱经, 占 40. 63% , 这与病邪入侵, 正邪交争于太 阳经密切相关。从所在部位来看, 腧穴主要集中于头 部, 占 46. 88% 。腰背部, 占 34. 38% 。这与火曰炎上, 热邪上袭的病邪性质关系密切。

针对热病五十九俞具体腧穴而言 , 《素问·水热 穴论》 有明确论述, 篇曰 : “头上五行行五者, 以越诸阳 之热逆也” 。王冰、 张介宾等考注: 此指中行的上星、 卤会、 前顶、 百会、 后顶, 次两傍的五处、 承光、 通光、 络 却、 玉枕, 又次两傍的临泣、 目临、 正营、 承灵、 脑空。五 行共二十五个穴。上述穴位分别为足太阳, 足少阳、 督 脉经穴, 头又为 “诸阳之会” , 确可泻诸阳之热邪。 ” 又曰 :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 此八者以泻胸中 之热也。据王冰、 张介宾等注: 膺俞即中府, 背俞即风 门。上述腧穴为手太阴、 足太阳、 足阳明经穴, 且均位 于胸背部, 符合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 、 “经脉所过, 主 治所及” 的基本规律, 均有清泻胸中热邪的作用。

又曰 : “气街、 三里、 巨虚、 上、 下廉, 此八者以泻胃 中之热也” 。此八穴均为足阳明经穴 , “经脉所过, 主 治所及” 密切相关, 故可清泻胃中之热。

又曰 : “云门、 髃骨、 委中、 髓空, 此八者以泻四肢 之热也” 。据王冰、 张介宾注: 髃骨指肩髃, 髓空指腰 俞。上述腧穴位于四肢, 与所在部位关系密切, 确可泻 四肢之热。

又曰 : “五藏俞旁五, 此十者, 以泻五脏之热也” 。 此指魄户、 神堂、 魂门、 意舍、 志室五穴, 左右共十穴。 五脏虚衰, 热邪扰神, 多出现神志方面的病证, 取魄户、 神堂、 魂门、 意舍、 志室等穴, 泻五脏之热, 以达安神定 志之效。

针灸诊治针对热病五十九俞, 其可在三焦辨证中 得到具体体现, 如温病初期, 始于上焦、 病在手太阴肺 经, 证见头痛、 发热、 微恶风寒、 无汗, 或有汗不畅、 咳嗽 等症。治疗就可选用头部腧穴和胸背部的腧穴治疗, 以越诸阳之热, 以泻胸中之热。

温病中期, 邪入中焦二病在脾胃, 证见但发热、 不 恶寒、 阳哺热甚、 面红目赤、 呼吸气粗、 大便秘结、 小便 短赤等证。故可取足阳明之气冲、 足三里, 上、 下巨虚, 以泻胃中之热。

温病末期、 邪入下焦、 五脏俱衰、 正虚邪盛, 病情较 为复杂, 多出现神志方面的病证。治疗可取膀胱经的 下合穴委中, 辅以腰俞穴, 以泻下焦之热。取魄户、 神 堂、 魂门、 意舍、 志室以扶正祛邪、 安神定志, 以泻五藏 之热。

5 结语

腧穴配伍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疾病的病 位、 病因、 病机等问题, 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 或对 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 法 。“同功穴” 是针对某一病症, 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 一类腧穴。笔者认为根据针灸治疗的临床诊治的特 点, 针对同一病症选取“同功穴” , 发挥不同腧穴的作 用特点, 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目的。本文以古代文献 较为明确的热病五十九俞为切入点, 具体探讨热病五 十九俞 “同功穴” , 发现热病五十九俞由于其所属经 脉, 所在部位的不同, 具有不同的清热作用特点, 且以 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 为针灸诊治热病提供了选 穴思路。穴位详解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石云舟 王富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