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食治的嬗变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5-15
食治是指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 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 施 [1 ] 。唐代以前与食治相关的著作虽有数十种之 多,如 《药论 》《食经 》 《汤液经》等,但大多亡 佚,其名仅存于历代目录书中。唐宋时期,食治著 作大量涌现,使食治理论日臻完善,从而成为中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三部 大型综合性医书均为首列理论,次列方药,以证统 方,以论系证,系统完备,且收采广博,卷轶浩 繁,能较好地反映唐至北宋初年的医疗水平,故本 文以这三部著作为中心进行考察。本文考察的论 述、方剂皆以收入书中食治相关门类为准,其余各 门中间有配伍食材如鲤鱼、鸡、羊肉等,因其方非 为食治之用,故不纳入本文讨论 。《食疗本草》因 其无论无方,故不纳入讨论范围。

《千金方》包括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 方》两部书,最终成书约在唐代永淳二年 ( 682 年) ,该书 “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 或方,无不采摭” [2 ]4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为 《黄帝内经》以后至初唐医学之结穴 。《外台秘要》 撰成于唐代天宝十一年 ( 752 年) ,是 《千金方》 后的又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为唐以前医疗经验及方 书的再次汇总 。《太平圣惠方》成书于北宋淳化三 年 ( 992 年) ,是由医官王怀隐等就当时太医院搜 罗的各家验方汇编而成。综此三书,庶几可见唐宋 时期食治的发展脉络。

1 食治理念的确立

在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序论》中,孙 思邈首次就食疗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

1. 1 食治为先

在该书的序论中,孙思邈强调了食治在治疗疾 病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提出食治为先的治疗原则。 孙思邈认为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 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3 ]554 。因 为药物偏性较大,宜于救急而不宜于长久服用,所 谓 “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 患” [3 ]554 。而食物如果用之得当,配伍合理,则有 “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3 ]554 的功效, 可谓得药之功而遗其弊。 值得强调的是,食治为先并不是说食治可以代 替药治,或是说任何疾病都需要先以食治,而是指 在疾病处于萌芽状态尚不必用药之时,或药治因偏 性较强而不宜长期使用之时,可以运用食治 “平 疴、释情、遣疾” [3 ]554 。

1. 2 饮食有节

孙思邈将调节饮食放在了预防疾病的重要位 置。孙思邈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 素,所谓 “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 饮食不节故也” [3 ]555 。 《备急千金要方·序论》中 将饮食习惯中常见的问题列出,如 “贪味多餐, 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至暴疾,仍为霍乱” [3 ]555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警醒世人注意 到饮食的两面性。孙思邈认为,饮食之宜忌乃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 [3 ]554 的重要 问题,故而列出专篇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看出,食治理论在初唐时期便已较为完 善,且包含了食治为先和饮食有节两方面内容,这 为后世食治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应该注 意到,此期食治系统其实尚未完全建立,而正是有 赖于这种不完全,才使得我们可以寻绎出其系统的 渊源所自。我们认为,食治系统是从道教的服食系 统中逐渐脱化发展而来的,而这个过程在 《千金 方》中保留了大量的发展痕迹。

2 从服食到食治

2. 1 服食概述

服食又称服饵,是选用矿物、植物或动物类药 物及食物,经过一定加工、配伍,炮制成丹药或方 剂,通过内服作用于人体,以期达到轻身益气、延 年益寿、长生不死目的的一类修行方法 [4 ] 。 服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受 “金性不 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5 ] 等物性互参观念影响,形成以服金餐玉、烧丹炼汞 为主要特点的外丹术。葛洪认为 , “夫金丹之为 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 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 不老不死。此盖假求外物以自坚固” [6 ] 。葛洪为了 践行此观点,炼制出大量汞剂丹药用于服食。另一 派则被 《庄子·逍遥游》中 “不食五谷,吸风饮 露”的仙人行径所吸引,衍化出以 “茹术却粒、 吹呴食气”为主要修行方式的辟谷术,如 《历代 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马俭 “断谷服水” ,王延 “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等等。

2. 2 食治与辟谷的关系

孙思邈在 《千金方》中系统论述食治的篇目 有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 《千金翼方·养性》 , 此二篇虽与 “辟谷 ”“飞炼”并列,但这仅仅是孙 思邈在分类思想上使之独立成篇而已。细考孙思邈 所收载的食治诸方发现,在这个时期食治与辟谷之 间尚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辟谷修行之人其实并非完全不进食,只是禁绝 五谷杂粮罢了。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会选用热量 高且不易消化的药物或食物,如地黄、黄精、枣 膏、杏仁、胡麻、酥等配制成膏、丹、丸、散,在 断谷以后服用充饥。而系统介绍食治方剂的 《千 金翼方·养性》 ,收载的大多是这类辟谷修行时服 用的膏丸,如茯苓酥、造草酥、真人服杏子丹、彭 祖松脂方等。孙思邈认为,这些方剂有 “除万病, 久服延年 ” ; “主万病,除诸风虚劳冷” ; “令人发 白更黑,齿落更生,髓脑满实,还年却老,走及奔 马,久服有子”的功用,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方 剂最初是用于 “学道断谷,以当米粮”的事实。 另一方面,在辟谷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需要吹呴 食气,以清肠滓、除三虫 。 《抱朴子·内篇》云: “欲得长生,肠中当清; 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 在 《千金翼方·养性》中,这类调达气机、清涤 肠腑之方亦不在少,如服芜菁子方,方用芜菁子、 薤白二味,皆为下气导痰之品,又如不老延年方, 方用雷丸、防风、柏子仁三味,也是取其润肠通 便、攻逐三虫之功。

在 《千金翼方·养性》中共有方剂 54 首,而 与辟谷完全没有关系的仅 17 首,如主治 “心虚 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的五参 丸,主治 “大虚,冷风,羸弱,无颜色”的耆婆 汤以及治损心吐血方等。这 17 方皆混于其他服食 辟谷类方剂中,未尝单列,且其中常用的药物,如 诸参、地黄、钟乳、麦冬、肉苁蓉等,又都是常见 的服食之品。在 《千金翼方·养性》收载的 54 方 中,仍有服齐州长石法、服石英乳方、紫石英汤 3 首与外丹相关的方剂,可以将此看作食治从服食系 统中脱离时外丹思想的残留。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虽以食治名篇,但除 阐释食治理论之外,只罗列出了食物的性味、功 用,并未收载方剂。但只需着眼于掺杂在食物功用 间零星的论述,如 “五月五日勿食一切菜,发百 病” ,便不难看出其中时禁的痕迹,而时禁又是服 食修行中的诸多注意事项之一。

2. 3 辟谷方中的食治之意

孙思邈本是个 “道流目之为真人,医家宗之 为名医” [2 ]5 的亦道亦医之人,因此,他在书中收载 大量用于辟谷术的方剂绝非偶然。但应该注意到, 孙思邈将这些方剂归入食疗方也并非一时兴起。仔 细考察孙思邈对疾病的相关论述,再联系其所载方 剂的配伍便会发现,孙思邈收载的辟谷方与食疗间 确实存在一定关联。

孙思邈曰 : “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 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至暴疾, 仍为霍乱” [3 ]555 。辟谷术倡导节制饮食,不食五谷, 用于辟谷的膏丸热量极高,有果腹之用,可充食物。如孙思邈在茯苓酥方后言其乃 “仙人度荒世 药” ,且 “味甘美如天甘露” ,作为日常食品也无不 可,何况茯苓酥有 “除万病,久服延年”的功效。 孙思邈曰 : “人年五十以去,皆大便不利,或 常苦下痢” [7 ] 。“养性”篇收载的辟谷方中也有适 宜选用的方剂,如苦大便不利者,可选用蜜饵,方 用白蜜、猪脂、胡麻油、干地黄末,补虚益气,润 肠通便; 而苦下利者,可选用守中方,方用虫白 蜡、丹砂、蜂蜜,和中益气,收涩止泻。孙思邈在 《论治病略例》中曾提到 , “凡长宿病宜服利汤, 不须尽剂,候利之足则止; 病源未除者,于后更合 耳” [3 ]4 。针对这种情况,所收载的辟谷方中用于清 肠滓、除三虫的方剂皆可随宜选用。

2. 4 盛唐外丹术的兴起与食治的衰落

上述食治与辟谷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从 《外台 秘要》对食治的态度中找到一些旁证。唐代崇道 教,但不同的皇帝对道教的推崇程度其实并不相 同,比如唐太宗对道教就并不那么热衷 。《贞观政 要·卷六》记载,太宗曾言 : “神仙事本虚无,空 有其名” 。他之所以推崇老子,提高道士与道教的 地位,只是因为李氏皇族乃北周宇文氏武川镇军 阀,有鲜卑血统,这使其在魏晋以来根深蒂固地重 视门阀的观念中显得根基薄弱。为安定社会、教化 百姓计,李唐王室将自己的宗族归属到陇西李氏, 并进一步以老子为祖,这才使道教成为大唐国教。 唐代真正的崇道之风大兴是在唐玄宗一朝,玄 宗本人对烧丹炼汞之术极为痴迷,唐开元九年,玄 宗迎请道士司马承祯入朝亲受法篆,而司马承祯之 师承乃是葛洪的外丹一派; 天宝四年,嵩山道士给 唐玄宗送来仙丹,茅山道士李含光也向玄宗进献仙 药,玄宗因之在嵩山、茅山设置了专用丹炉,并指 定法师主持。不仅如此,唐玄宗还亲自炼丹服药, 在其居住的兴庆宫便建有专门的合炼院 [8 ] 。外丹 术在玄宗时期的盛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编撰成书于唐玄宗一朝的 《外台秘要》对道 教服食系统的外丹、辟谷两派有着明显的取去,辟 谷术在书中销声匿迹,不存一字; 但书中却以三 七、三八两卷之重,来记载服乳石法及服散后不良 反应的处理。王焘此书虽于 《千金方》采摭甚多, 但对食治却并不重视,不仅 《千金方》中所收载 的食治方剂多不见采,且终其一书都没有出现过食 治二字。不难看出,辟谷修行在唐玄宗一朝随着外 丹术大兴而受到冷落,与此同时,食治也见弃于 《外台秘要》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之中。这让我们 很容易联想到食治、辟谷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 联系。

3 食治系统的成熟

当食治再次出现在大型综合性医学著作中时, 已是另一面貌。北宋 《太平圣惠方》食治门共两 卷,其中总论两篇,下列病 27 种,皆先叙病源, 后载方剂,较 《千金方》的论述、编排更加详尽、 合理。其方共 320 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入选极 严,不但服食类方剂不得入选,连与食治关系极为 密切的药酒都另辟专门。可见独立严密的食治体系 在北宋早期终于正式形成。笔者认为,这与宋代贵 族政治的没落及儒学的复兴密切相关。

3. 1 贵族政治的没落与食治方剂的平民化

与 《千金方》所收载的食治方不同 ,《太平圣 惠方》中收载的食治方呈现出明显的平民化特点。 其方剂的主要制作形式有粥、索饼、羹、拨刀、馎 饦等,皆为平民惯常的烹调方式。之所以出现这样 的变化,是因为北宋初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发生 了很大变化,魏晋以来贵族式的门第社会彻底瓦 解,一个相对平等的平民社会逐渐形成。内藤湖南 在其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论述道 : “贵族政治 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式微” ,而贵族政治的没落 造成的影响则是 “君主的 地 位 和 人 民 较 为 接 近” [9 ]11 -13 。 首先,宋朝的开国皇帝乃是行伍出身,趁五代 之乱而弋获大宝,其社会阶层本就不高,所谓 “赵氏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 字且不闻于人间” [10 ] ,因而其不可能继承魏晋而来 的注重门第的贵族政治方式。 其次,宋太祖以武人之资篡夺大宝,对武将当 权有所忌讳,因而有意轻武重文,让出身平民的寒 儒可以为国效力,使宋一代科举大兴,大量下层贫 寒之士获得了进入上层的机会,正如 《概括的唐 宋时代观》中所说: 使官吏 “从君主独裁时代的 配给庶民的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 [9 ]14 -15 。因 此,服食这种盛行于贵族名士间的行为方式不再流 行于宋朝,这正为食治彻底脱离服食系统奠定了社 会基础。而食治方药的平民化也是宋代贵族政治没 落、平民政治逐渐兴起这一社会阶层变动的重要体 现。

3. 2 儒学的复兴与食治系统的独立形成

上文提到,由于宋太祖武人得位,故而有意大 兴文教,提拔儒生,而唐末五代的动荡也导致了北宋人心思治,思想因而自觉向自晚唐开始逐渐复兴 的注重道德纲常的儒家靠拢,这种上下呼应的关系 导致了宋一代的儒风盛行。 儒家本就有重食的传统,如 《论语·乡党》 记载,孔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 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肉虽 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 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1 ] 。对食物的要求可谓既 精且严,故而从道教服食系统中脱化而来的食治并 不会随着道教的衰落而逐渐消失。

儒家素以 “不语怪力乱神”著称。在不少记 载里,孔子对于神话传说都作了历史化的解释,如 《太平御览·卷七》引 《尸子》曰 : “子贡问孔子 曰 : ‘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 : ‘黄帝取合 乎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 之谓四面也。 ’ ”又如 《韩非子·外储左》记载: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 ‘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 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 : ‘不也,夔非一足也。 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 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 独此一,足矣。夔 非一足也,一而足也。 ’ ”都是把神话重构为有教 化意义的历史。当然这些未必是孔子亲述,也可能 是后世儒者将神话敷衍成说以垂教。但儒家 “不 语怪力乱神”之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故而食治中 的服食色彩随着晚唐的儒学复兴和宋朝的儒风大盛 而慢慢退去,食治系统因而更加纯粹完善。

综上所述,食治乃是从道教服食系统中逐渐分 离脱化而来的一套治疗体系。在初唐时期,食治就 基本与服金餐玉、烧丹炼汞的外丹划清了界限,但 由于其与辟谷之间存在许多重合之处,故而这个时 期的食治依然掺杂了许多辟谷修行的成分。盛唐时 期,因外丹的兴盛,使食治系统一度不被重视,而 随着宋代平民社会的逐渐形成与儒学的复兴,使得 食治彻底从服食系统中脱离,正式成了中医学中一 条重要分支。

参考文献

[ 1] 钱伯文, 孟仲法, 陆海明, 等. 中医食疗学[ M] . 上海: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4.
[ 2] 张璐. 千金方衍义[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 3] 李景荣, 苏礼, 任娴莉, 等.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 .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 4] 盖建民. 道教医学[ M] .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37.
[ 5] 潘启明. 周易参同契解读[ M] .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154.
[ 6]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71.
[ 7] 王明. 千金翼方诠译[ M] .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5: 863.
[ 8] 沈睿文. 安禄山服散考[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244.
[ 9] 刘俊文.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M] . 北京: 中 华书局, 1992.
[ 10] 王夫之. 宋论[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1.
[ 11]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19- 120.

作者:蓝皓月 李志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