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5-20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不懈奋进中谱写着华彩篇章。当历史的日晷指向凝重的刻度,距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后的上一次党代会召开已过去六年。
 
六载淬励,甘肃中医药大学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的征程中迈上了新的高度。回首六载沧桑巨变,站在时空的坐标上审视,无论纵览还是横瞰,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堪称熠彩卓然。
 
抢抓机遇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新态势,勃发出强劲的发展脉动:2013年,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同年,“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入围全省首批“2011计划”,中医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完全认证”;2014年,获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更名大学”目标取得成功,实现了几代甘中人的梦想;2016年,获批首个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今,位于兰州市榆中和平的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设在“中国药都”定西市的定西校区,不仅将大学开展中药专业相关教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中药材产区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更为甘肃“陇药产业发展战略”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学校党委书记王海燕说:“抢抓新一轮改革机遇,需要勇气、智慧、决心,更需要行动。”
 
2014年被学校确定为“深化改革年”。学校全面启动深化改革,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确定了3方面17项重要改革举措。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改革需要先行先试。结合2015年“工作落实年”的整体部署,学校开展了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为全校上下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探索可靠方法和成熟经验:中医临床学院和针灸推拿学院,探索开放学院建设模式和“师带徒”等中医药传承教育模式,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药学院和护理学院,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发展中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新方法、新途径;经贸与管理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探索建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平台完善、财务审计、人事管理、党建保障等方面更为完善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体系。
 
一项新的改革可以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一个超前的切合实际的发展理念可以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些改革使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与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发释放了内涵发展活力,为学校的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项举措 铺就学生成长成才路
 
2015年11月,《兰州晚报》上一篇《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举行 甘肃学子获得佳绩》的新闻引起广泛热议。甘肃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国家级专项知识大赛中获得团体及个人三等奖,在西南、西北赛区比赛中分获团体一、二等奖,充分展示了学校学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像在此项比赛中获奖学生这样专业水平过硬的学生还有很多。学校近年来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以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倡导实践教学,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大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迈向成功。
 
学校组建了“卓越医师班”和“岐黄英才班”,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尝试;构建了“3+3+X”课程体系,校、院、教研室“一统、二级、三步、四体、五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积极探索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提倡和鼓励问题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主导和常态。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中医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完全认证”。现有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7个,涵盖了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5个专业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现代医学专业为延伸、相关专业为补充的专业布局。
 
很多用人单位对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评价都是“实践能力强”。这要归功于学校一直以来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网格体系,建成校内实训中心2个,校外实习基地99个;创新引入两段式教学,一些专业前三年在学校强化理论培养,第四年在附属医院学习临床课程,第五年进行整体的专业实习;临床教学“早实践、多实践和反复实践”,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目前总体课程中,三分之一的学时都用来实践,部分专业课的实训与教学比例达到了1:1。
 
这些有理论、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成为了“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成了甘肃省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中,有60%以上在甘肃省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5000多人获评副高级以上职称。
 
厚德育人才,润物细无声。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凝练出了“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和“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的人才观,这些精神启迪远比丰硕的物质成就更为珍贵,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学校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重点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把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形式有机统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艺术节、学术科技创新博览节、经典医籍诵唱比赛、创业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处处是学子展露才华的绚丽舞台;红丝带协会、国学社、骨伤协会、心理学社等一大批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外。
 
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素质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连续五年招生录取线居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98.3%。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和全国中医药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中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甘肃省“十大陇人骄子”等先进人物。
 
突出重点 打造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2014年,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功获批,这是继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学科建设上又一次实现“零”的突破。
 
高校的实力、竞争力靠学科支撑,也靠学科成就来代表和体现。那么,如何优化专业学科结构,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的浪潮中异军突起?
 
“高校规模不在大小,关键在于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不在齐全,关键在于实力和创新。”学校校长李金田一语中的。
 
学校确立的学科建设理念是以优势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培育特色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将非优势学科整合到强势学科支撑体系中去,实现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统筹发展,把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做强,新兴学科、应用学科出新,传统学科搞活。学校这样想,也正在这样做。
 
依托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授权点,不断凝练办学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一流学科。现有中药鉴定学、伤寒学、中药化学、中医老年病学等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已成为甘肃中医药学及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的指导基地,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基地,医疗卫生科研成果孵化、产出和转化基地。
 
同时,在国内首次提出“敦煌医学”的概念,将“挖掘传承发展敦煌医学”作为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及“甘肃省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心”,开展“敦煌灸经图”“五行互藏”“阴阳数术”等配伍理论研究,设置“敦煌医史文献与临床应用研究”专业方向,复原了“敦煌灸经图”,出版《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等数十部专著,敦煌医学研究内涵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启动了甘肃省财政厅500万“中医古籍数字化”专项,开展古籍保护、抢救和整理。
 
学校以需求为导向,学科建设更加重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找准与医学领域的契合点,新增设了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方向)、老年服务与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在哪里,学校就把学科专业办到哪里。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学校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引才、稳才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环境。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50余人。
 
厚积而薄发。目前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渗透、本硕博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布局,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学科框架雏形初具。
 
立足省情 实施产学研结合办学
 
2014年9月,甘肃中医药大学牵头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通过项目现场验收。项目在甘肃省当归主产区建立核心示范种植区500亩,推广最新的当归种植技术近10万亩,并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出了以健康良药——当归为主要成分的丽安康片、保健品黄芪当归胶囊等,承办了第一届当归国际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学校倡导和鼓励科研人员立足甘肃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禀赋和中医药历史文化积淀,以西北地区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等作为重点研究领域。
 
指导思想的转变,使学校科研创新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几年,学校教职工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项目数量逐年增多,科研项目等级不断提升,全校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发学习、努力钻研的浓厚氛围。“学校迎来了科研的春天”,不少教职工这样感叹道。近五年,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每年都在15项以上。
 
科研工作要有质量,离不开各类科研平台。
 
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动科研平台建设。获批首个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2个、省级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于2015年10月落户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以研带产,以研促学,成功搭建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产业”的桥梁,增强了实验室在中医药行业的辐射度。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否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也是一所大学办人民满意中医药教育的崇高追求。
 
闯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办学的路子。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为了让中药材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与庆阳市、定西市、平凉市、陇南市等市县进行全方位院地合作,开展了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制定中药产业规划、指导药材产地规范化种植等一系列工作。
 
2012年,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牵头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多家省内大学、科研机构,初步完成了甘肃省58个县区的中药资源调查任务,对调查县区的药材蕴藏量、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摸底,建立了数据库,构建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2013年,在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甘肃省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甘肃中医药大学为指导单位。针对甘肃大宗中药材当归、大黄、黄芪,学校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地方药企合作,建成了200多亩种质资源圃,并与企业联合建立4000亩的繁育基地,建成了1万升的种子保存库。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中心”,进行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鉴定工作。
 
在近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在服务地方行业中求发展,嵌入地方发展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根据甘肃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总体部署,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将“联村联户”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依托医疗救助、产业培植、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构建多维度精准扶贫体系。开展了“果业和中药材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等8个“联村联户”行动专项科研项目;2012年以来,先后组织专家50人次入村开展医疗服务,诊断治疗患者3000多人次,为服务基层农民群众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刻激励着甘肃中医人以丹心仁术服务大众。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中医专业)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药专科4个;医务人员致力于西北常见病的中医药研究,独一味滴丸、安神颗粒、润肠通便软胶囊、慢支咳喘宁胶囊等50余种中药院内制剂在全省享有盛誉;建立了于己百、周信有、郑魁山、张士卿、王道坤等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积极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工作站,汇聚199名省级名中医服务百姓。
 
怀揣责任
 
服务文化大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甘肃自古就是华夏文明和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庆阳岐伯、平凉皇甫谧、武威汉简、敦煌医学等富有特色、极具价值的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
 
甘肃中医药大学依托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学术优势,在深入挖掘、开发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推进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献挖掘整理,参与庆阳岐伯养生文化园、平凉崆峒养生地、天水中医药生态园、敦煌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服务甘肃“岐伯胜景”和“皇甫谧文化园”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建设。
 
目前,国家确定甘肃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甘肃省积极发展同沿线国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在“责任”和“担当”面前,甘肃中医药大学义不容辞。
 
俄罗斯人菲达罗乌娜两年前患上支气管哮喘疾病,在本国接受了一年西医治疗,不仅没有疗效,还发现病情有所加重。她来到中国甘肃,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为她进行了刮痧、拔罐、耳穴贴压、针刺、刺络放血、埋线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传统特色治疗。治疗第6天,菲达罗乌娜的哮喘症就再未发作。
 
洋患者被“引进来”的同时,中医大夫也在“走出去”。
 
2013年10月,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乌克兰挂牌成立“岐黄中医学院”,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外建立的中医学院;2014年7月,学校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在吉国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立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医学院”已达到7个,它们正在成为向丝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医药的重要基地和主要载体。
 
学校陆续派遣了多批中医专家前往所在国家的“岐黄中医学院”开展中医教学和义诊。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医培训班上,一位60多岁的女学员特意从外地赶来参加学习,她拿着一本俄语版的《黄帝内经》,对里面一些看不懂的内容,向学校的中医专家逐一提问。
 
这些年学校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阿洪巴耶夫国立医科大学、法国自由传统中医学院、乌克兰巴卡莫列茨国立医科大学、摩尔多瓦尼古拉·泰斯提米仓努国立医药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本科学生的合作协议;承担了商务部援摩尔多瓦中医中心二期技术合作项目;为来自乌克兰巴卡莫列茨国立医科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举办了中医药培训班;为法国自由传统中医学院学生开展短期中医研修班;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派出教师前往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中医药培训工作。
 
一系列重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国际、国内影响,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层次和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紧扣新理念新结构新作风新作为,积极适应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夯实基础,做强特色,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作用,为建设甘肃龙头、西部一流、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王海燕 李金田 纪凤仙)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