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驱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论坛”论文集》序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13
曾思之,两千余年以来,中医何以能薪火不绝,更在当代日渐受到重视而有再现辉煌之势?以吾管见,约有两点:其一是立身之处“深根固柢”;其二就是“传承创新”。前者毋须赘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医的牢固基础和坚实后盾。而后者,“传承创新”,乃中医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传承”,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重师道、重典籍、重择徒,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医尤其如此,《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就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孙思邈言“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后世“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等等,皆为强调传承的金玉之言和垂范之训。那么,中医有创新吗?或有人言,中医一本《黄帝内经》守千年,阴阳五行恒不变,是故步自封,是不知创新。然而,中医凭《内经》之根、阴阳之基,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若无创新,何来这枝繁叶茂?从《黄帝内经》到伤寒,伤寒到温病,创新可谓巨大;从《黄帝内经》之十三方,到今之无穷方剂,《神农本草经》之365味药,到今之数万种之多,这些创新,又是何其巨大!故此,中医无创新之论不足辩也。可以说,传承是中医发展的基石,创新是中医活力的源泉。几千年来,中医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立足于传承,不断创新,才有了今日之规模,才能得到全球瞩目。
 
传承,主体在人。中医药学几千年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大医们顺应时代、不断传承、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在近现代中医界,名老中医辈出,各具特色。对他们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曾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文中指出:“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从鲜活的临证经验中吸取营养,是继承发扬中医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证诊疗技能,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可见,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中医发展的一大战略。
 
近现代名医中,名震民国、名满中国的吴棹仙,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老中医,可谓新中国建立之后掀起中医第一波高潮的时代“弄潮儿”。吴棹仙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出生于四川省巴县,幼承庭训,攻读经籍,兼习医学。青少年时代学医10年,对四部医经及《伤寒论》注释皆能背诵如流。后得许直初“子午”“灵龟”针法秘传,针道精深。民国时,为求中医生存与发展,先后创办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医院、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等。期间为中医的存亡而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更因民国政府对待中医的黑暗而愤书:“抱璞陵阳类我痴,劳劳东逐又西驰,抛将城郭远空袭,留得磁基待好时。一室高明群鬼瞰,寸心暗淡几人知?三年两卖母医校,何日长桑饮上池。”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复兴,吴棹仙将一腔热血全部投注在中医教育上,誓要将自己的中医知识尽传后人,曾赋诗曰“掘展岐黄有夙愿,不甘祖国逊他邦……混混盈科看后进,放乎四海喜洋洋”。1956年初,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成为近现代中医界的一段佳话,更使中医人重获自信,重拾信心,也激励后辈中医不断前行。其后,四大中医高校于1956年当年成立,中医才真正回到了正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曾将吴棹仙赞为近代“两经方学家”之一,而吴棹仙在中医界也有“神针”美誉。可见,吴棹仙于中医,学验俱丰、硕果累累、德高望重,是我辈中医学习的楷模。今吾辈不仅要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要传承其勇于展现和进取的精神。如今,距吴棹仙献图,已整60载,甲子轮回,更值纪念。
 
创新,当有成果。成果从何而来?仍当先潜心挖掘古人的经验,从中找出突破点,才更符合中医发展特点。近几年,与中医相关的科研中,最高峰者,当属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值得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的事情,它证明了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了全世界肯定,更证明了古老的中医药学对世界卫生事业的贡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就是屠呦呦从公元四世纪中医大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创新灵感。更让我辈惊叹和借鉴之处在于,青蒿素的研究,始于1969年,认证于1978年,改进于1992年,获奖于2015年,前后达46年,咬定“青蒿”不放松。正是有了执着的科研精神,才能屡出成果,屡攀高峰。再对比近几十年的中医基础研究,课题不称“基因”“分子”不显其新,经费不上百万千万不彰其能,文章必发SCI,成果必须国外承认,但中医自身又有多少突破性的发展呢?我想,学习屠呦呦,绝不能仰望其高而自矜中医之功,而是应该学习她钻研之精深和精神,创新点之独特和准确。不论中医科研或临床,容不得半点浮躁和懈怠。以屠呦呦观之,创新出成果之难,恐怕不在选点,而在“沉静”二字。吾辈若能真正沉静下来,根据中医发展规律,先发展好中医自身,让中医“花香四溢、瓜果满枝”,从而将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及实践的特色和成果展现给世界,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也才能真正得到世界的认可。
 
传承吴棹仙,学习屠呦呦,继往开来,创新中医,因而有了这次“诺奖驱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论坛暨吴棹仙老中医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次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显示出了整个中医界对中医传承与创新的重视。此次出席会议者,有各级领导,有国医大师,有名老中医,更有诸多来自一线的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济济一堂,共论传薪,真乃中医界的一次盛会。
 
希望吾辈中医人,能以此为契机,为中医再掀高潮而共同努力。中医大兴于全球,定将出自你我之手!(马烈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