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中医养生讲座12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0-02-27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案例。

严二,也就是严监生,本名叫严大育,家有十多万银子,却吝啬成性,完全就是中国版的“葛朗台”。这个吝啬的有钱人却胆小怕事,待人接物经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以致内受胞兄欺压,外受妻舅挟持,终致气恼而亡。  严监生这病得来也是由来已久,他哥哥———严贡生逃了案子,官府找到他的头上,为了消灾,花了银子,请了酒席,对于吝啬成性的他来说早已郁闷不已,加上两个所谓“铮铮有名”的妻舅,看出他的软弱对他产生觊觎之心,严监生虽然对他们的心性十分了解,也对他们有所防备,但是因为对他们有所顾忌有所倚仗,将其妾赵氏扶正也需要他们的支持,所以也只能任他们摆布。

“内忧外患”的严监生终于撑不住了,在其妻王氏去世不久,一来思念亡妻,二来心疼自己被妻舅“巧取”的银两,终于在新年过后病倒了。“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过了灯节后,就觉得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心里只是急躁。”严监生这病也是忧郁而生,应该归于肝郁一类,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春天应肝,主疏泄,当春时肝气本较旺,人的心情本应豁达舒畅,严二不能借着自然之气调畅自己的气机,反而因为各种事情而郁闷,则气滞难以升发畅达,有余之肝气横逆犯脾而使病加重,到了立秋之后,秋天属金而克木,金性敛肃,人体之气机难以舒展升发,则肝木更抑,所以,严监生的病又严重起来了。到了中秋之后,已是“医家都不下药了”,看来是不成了,但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只有赵氏知道他的意思,是因为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于是挑掉一茎,严二把手放下,顿时没气了。可怜这严二,吝啬一世,死时还要怕两茎灯草浪费钱,只可惜在他死后不久,他儿子也死了,他的哥哥就巧取豪夺霸占了他的财产。看来他这么节省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案例。鲁编修,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翰林”。明清时代,进士尤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这是因为进入翰林院也许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自明英宗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读书人无不以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奋斗目标。但是,翰林虽然令人羡慕,也似乎是前程无量,但在飞黄腾达之前却也只是个冷寂的京官,是个没有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翰林们也只是每日编编书,写写文章,所以,鲁编修自称是“穷翰林”也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虽然很想出去捞一把,但是因为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美差已经被人钻谋去了,他也就只能干等,终日里结交些文人墨客发发牢骚。  

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希望可以寄托一点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儿家终究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入世的,虽然鲁小姐学问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既然女儿不能去考试,就希望能招个好女婿,替自己了了这份心愿。于是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没想到这蘧少爷却是个“雅人”,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不仅小姐伤心,连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商量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夫人因他年纪大了,劝他不要,他就更生气,结果“跌了一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这是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学名叫脑血管意外,但是一般也称为中风。陈和甫给鲁编修切了脉道:“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为痰之征。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故尔忧愁抑郁,现出此症。”陈和甫对脉象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对病因的分析只是看到了皮毛,只知道鲁编修是“忧愁抑郁”,却不知他所忧之事并非庙堂之事,而是自己后继无人,导致的痰郁互结。原以为自己选了个好女婿,谁知这女婿竟然不做举业,不免伤心气愤。本身编修老爷已经年老体弱,怎禁得这般恼怒着急,于是生出病来。更有陈和甫所说的“近日医家嫌半夏燥,一遇痰证,就改用贝母;不知用贝母疗湿痰,反为不美。”这是因为贝母是用治燥痰的药物,燥痰要润,所以贝母本身偏于和缓柔润,对于黏腻的湿痰是火上浇油,所以说“反为不美”。对于老编修陈和甫自有妙方,老先生此症,当用四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这病就退了。” 肾是人的根本,所谓“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身,再加上老先生这个问题就是由于年老体弱,肾虚气不化津而成痰,再加上忧愁抑郁,耗劫真阴,导致痰郁互结。陈和甫辨证对了,当然就是药到病除了。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出现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古典小说,作者李汝珍花费了将近30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经过多次披删,三易其稿始成,成书于1820年稍前,正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末期,清王朝正由盛而衰的阶段。和其他清代的创作者相似,李汝珍也喜欢在自己的书中应用中医中药的描写来衬托人物,毕竟,生老病死人所难免,也由于古代儒生一般都是熟读医书,所谓“是为大儒乃大医也”,所以,作者对于中医药的应用都是得心应手。《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所以在书中多次提到各种方剂,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等。最精彩的是第77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心裁”,群芳以中药名相对,对答如流,对仗工整,同时又遍数百草,让人受益匪浅。  

多九公,姓多,排行第九,因为年长,人称“多九公”,倒把真名字忘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做些海船生意……为人老诚,满腹才学。”在古代,一般的儒生都读医书,因此,儒生多多少少都懂医术,加上多九公常年在海上航行,岐黄之术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要,因此,九公不仅懂医而且经常有药物随身携带,遇到有人在海上发病就可以“排忧解难”了。书中第27回“观奇行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一节中,唐敖见多九公一味街心土救了中暑的水手,不禁心中佩服,同时由于出门日久,感受暑气,身体稍有不适,以为自己也是中暑,就向九公求药,九公说“唐兄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取出药瓶,唐敖闻过药末,打了几个喷嚏,果然神清气爽。九公说这药的组成是“西牛黄四分、冰片六分、麝香六分、蟾酥一钱,火硝三钱、滑石四钱、煅石膏二两、大赤金箔四十张”,这些药物都是辛凉走散的药物,著名的“温病三宝”中的安宫牛黄丸中的配方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药物,对于热性病都有重要作用。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为治军中暑痧而配制的“武侯行军散”的药物组成更是基本上一样,只是后者多了朱砂和珍珠,按照九公的说法是“恐它污衣,改为白色”,基本上可以看出“平安散”就是“武侯行军散”,“专治夏月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这个“吹入鼻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给药方法,在现在临床比较少用,因为可以使用胃管进行灌药等,但是在一些危急重证的抢救中有时仍会使用到,像用烙铁淬醋来催醒,还有通关散吹鼻开下焦等,都是吹药法的重要运用。对于吹药应该是有一定的原理的,因为鼻黏膜中,血管较为丰富,药物通过黏膜吸收,迅速入血,要比通过消化道吸收快,尤其是对于由于中暑而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服药的病人,可以运用吹药法。这个行军散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平常人家必备的重要药物,在暑湿较盛的地区,甚至连小孩都知道不舒服的时候吃些行军散,可见此方对后世的影响。  

长途旅行不仅容易伤风感冒,中暑伤湿,吃错了东西拉肚子也是很常见的。拉肚子就是腹泻,在西医来讲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消化不良还有就是细菌、原虫或者病毒感染。从中医来讲,多见于泄泻,但是也有外感内伤的区别,亦可见于痢疾。书中第27回中讲到唐敖在巫咸国患痢疾,多九公给了他几服药就痊愈了。唐敖惊讶于九公医术的高明,极力劝说他将药方献出“使天下人皆免此患”。多九公也就将药方说出:“苍术(米泔水浸陈土炒焦)三两、杏仁(去皮尖、去油)、羌活(炒)二两、川乌(去皮,面包煨透)一两五钱、生大黄(炒)一两、熟大黄(炒)一两、生甘草一两五钱……赤痢用灯心三十寸,煎浓汤调服;白痢,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赤白痢,灯心三十寸,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水泻,米汤调服。”从他的方子看倒是一服寒温并用,解表燥湿的方子,同时考虑了引起泄泻的不同原因采用了不同的加减。这也是中医汤药的好处,汤药不仅药效峻猛,所谓“汤者,荡也。”而且可以随证加减,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发病原因,甚至是同一病人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或症状进行加减药味和剂量,从而使药物达到最佳配伍,药效达到最好的发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