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为“虎狼之药”大黄直解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1-12
老子有句话很有意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因于此,稍后问世的《黄帝内经》所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我认为是受了老子这种哲学思想所影响的结果。这里的“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足”,“盛”就是“实”,就是“有余”。然而,世人皆喜欢进补,而无视进攻或视“攻”为敌,故而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
 
倘若遇到某个医生诊病,虚实不辨,寒热不分,甚至大相径庭,到了“虚而攻之”、“实而补之”的地步,无异于火上加油,那还了得?不送棺材才怪呢。
 
为此需要正名,为大黄正名,大黄救人非但有功,更是神功不可磨灭。
 
南北朝时名医姚僧垣就有例子。梁元帝曾患心腹疼痛,御医投用平和方药治疗,无济于事。延请姚大夫诊脉之后,认为皇上脉洪大而实,乃腹中有宿食,胃肠积滞而致疼痛,当用药性快猛的大黄。梁元帝默许后服之,待宿食一一泻下,而得痊愈。
 
不懂医学的人看这样的病案,但感觉很有意思,这就够了。如果身体没有“虚”证却硬要去补,不仅对身体无益,甚至会有害。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使补药无毒或毒性低,但毕竟是药物,是药物就有偏性,什么寒啊热啊的,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清代诗人袁枚,患痢疾后诸医用温补法治疗,反而闭门留寇,邪无出路,导致病情恶化,腹中疼痛,最后排便成了脓血,命在旦夕。老友张止原深明医道,闻讯前来,查症审脉后,主张用制大黄投之。在场人纷纷摇头,这种虎狼之药绝对用之不得,袁枚早已经腹泻不止,再用攻下大破元气,后果怎堪设想?可袁枚不这么认为,遂大胆服下3帖方药,病竟霍然而愈。为此,袁枚赋诗感慨:“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岂有鸩人羊叔子,欣逢圣手谢夷吾。全家感谢回生力,料理花间酒百壶。”
 
回望袁枚这次经历,让大家多少了解些中药的个性,凡病用药,必须辨证施治,有所选择。大黄是一味“斩关守门”的药品,故又有“将军”之称。你不是拉肚子吗?就顺势而下,让你拉个够,结果连病根也给拉了出来。中医说,这叫作“通因通用”法,为中医治病的“反治”妙法。
 
安徽名医殷子正也是擅用大黄的高手,有“殷大黄”之美誉。曾自撰一联,“小心辨证,大胆处方”。认为只要病机契合,不分经方、时方,皆撷而用之,互补长短,穿合变通,融为一体,用大黄委实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最后不得不说,大黄虽不幸为“虎狼之药”,却从不失却自己的翩翩风度。诚如《诊余集》所言:“故药能中病,大黄为圣剂,药不中病,人参亦鸩毒。服药者可不慎乎!”
 
☞中药袋一:大黄直解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
 
【性能】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 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