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牡丹的来历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6-11
在我国传统服饰中,荷包是人们随身佩戴的一种小包,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桃形、如意形等。古人还把它当作信物,或于端阳节用芳香药做成香包以辟邪。而植物中也有形状类似香包的花卉药,这就是荷包牡丹。其叶丛美丽,花朵玲珑,形似荷包,色彩绚丽,适宜于布置景观,效果极好。荷包牡丹又名荷包花、铃儿草、璎珞牡丹、鱼儿牡丹。璎珞牡丹则是取其璎珞般的外形;鱼儿牡丹出自宋朝诗人周必大《咏鱼儿牡丹》序云:“鱼儿牡丹,得之湘中,花红而蕊白,状似双鱼,累累相比,枝不胜压,而下垂若俯首然,鼻目可辨,叶与牡丹无异,亦多二月开,因是得名。”诗云:“天教姚黄主芳菲,合有宫嫔次列妃。玉颈圆瑳宜粉面,霞裙深染学翚衣。枝头窈窕鱼双贯,风里翩跹凤对飞。莫把根苗方芍药,留春不似送将归。”铃儿草则是源自明成祖朱棣与马铎的对联:“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
 
说起荷包牡丹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传说唐代终南山北麓有座古泉山,山下有个小村十年九旱,自从有位名叫阿姑的姑娘开掘了三眼山泉,才有了长年不涸的溪流,使这里山林茂密,百姓丰衣足食。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将村子命名“阿姑泉村”。有诗颂云:“古泉山下阿姑泉,水汁清纯又甘甜。相传阿姑掘三井,从此清泉美名传。”由于有了泉水,村里也以种植牡丹而遐迩闻名。当年阿姑芳年二八,美丽聪慧,爱慕她的青年自然很多。村里还有一个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绣个鸳鸯荷包,送给男方作为信物,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而阿姑所绣的荷包,花卉图案更是栩栩如生,竟然会有真蝴蝶飞落上面。于是给她提亲者几乎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其家人婉言谢绝。原来阿姑自有钟情的青年,可惜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阿姑日盼夜想,便每月绣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且挂在院内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竟然变成了“荷包牡丹”。后来那位青年终于回家,俩人结为亲眷,白头到老。而荷包牡丹的故事,却因此千古流传。
 
荷包牡丹又名土当归、活血草,为紫堇科植物荷包牡丹的根茎,原产于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及西北各地有栽培。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荷包牡丹最早载汪连仕《采药书》:“用其根捣汁,酒冲服之,令人沉醉,金疮之圣药也。” 历代本草有所论述。《岭南采药录》云:“散血,消疮毒,除风,和血。”其性味辛、苦,温。功能祛风活血,解毒镇痛。主治痈肿疖疮,跌打损伤,胃痛,闭经,月经不调。”(洪文旭)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