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味酸不假 但是酸就一定会涩吗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4-01
乌梅味酸、涩……功能主治:敛肺,涩肠……”这是很容易见到的乌梅的功效描述。酸味即涩,乌梅味酸,所以是涩药,具收敛之性,可以敛邪,有邪时不可用几乎成为中医界的共识。
 
乌梅味酸不假,但是酸就一定会涩吗?《内经》对药味的记载为“酸、苦、甘、辛、咸、淡”,比目前约定俗成的依照五行归类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多了淡味。《神农本草经》对药味的记载为“酸、苦、甘、辛、咸、涩”,比依照五行归类的五味,多了涩味。看来《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描述的药味并不符合五行的“标准”。为了符合五行归类的需要,必须将多出来的药味给予合并。
 
经过归类,《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多出的药味“淡”“涩”消失了,形成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的格局。为了系统归类,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归类的需要,却影响了对于药物本来功效的认识,就犯了“以辞害意”“本末倒置”的错误。
 
理论的文字归类是学习的舟楫,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体会、整理药物的核心功效而设。一定要明白那些理论和功效,本身是不能等同的。“涩附于酸”的归类,被错误地解释为“酸有收敛、固涩作用”。这是当初的整理者所始料不及的。在“酸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表述之后,很多教材会有补充说明:“酸味药的作用与涩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但是这种补充对于先入为主、反复强化的“酸能收能涩”的错误认识来讲,其纠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从“涩附于酸”的理论发生学上认识,我们知道酸味药必“涩”的表述是错误的。那么酸味药都具有“敛邪”之性、“有邪时不可用”的认识也就不攻自破了。酸味药的实际临床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五味子味酸,被临床用作重要的“收涩药”,治疗久咳、虚喘、自汗、久泻、遗精尿频等证,实际上表面上看起来的“收涩”作用只是五味子补益作用的结果,《本草经疏》言:“……气无所管束,是肺失其职也,故宜补之以酸,使遂其收敛之性……五味子之属是矣。”白芍味酸,是“酸收”的代表药,但《神农本草经》谓其“除血痹”“破坚结”“利小便”,说明白芍具有通利之性,故仲景治腹痛多取白芍通血脉、止痛之功;山楂味酸,无“敛邪”之性是容易理解的,《本草经疏》谓“山楂能入脾胃消积滞,散宿血,故治水痢及产妇腹中块痛也。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行结气,消瘀血……”与“涩”是如何也不会发生联系的。
 
乌梅味酸,而有止渴、止咳、止泻之功,一直被误认为“收涩”“敛邪”之药的代表。而清代名医刘鸿恩却说:“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他擅长应用乌梅,对于乌梅治疗内科杂病之功备加赞赏,遂视乌梅为知己,自号“知梅学究”。
 
目前中医界善用乌梅、试用乌梅的医家已经越来越多,但大家都还或多或少地戴着“乌梅敛邪”的“紧箍咒”,不敢放开使用。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上阐明“酸涩敛邪”的来龙去脉,告诉大家乌梅酸而不涩,乌梅有涩味或许是大家的潜意识作祟,当大家摘下“有色眼镜”去看待乌梅乌梅会在柔木舒肝这个功效的引领下,发挥其本该发挥的广泛作用。
 
首先期待的是市面上出现以乌梅命名的乌梅丸的成药,如此疗效肯定、作用广泛的千年古方,没有成药可用,可以说是中医中药界的悲哀。(张英栋)
Tag标签: 乌梅(15)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