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定义 青海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6-02
中药饮片定义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炮制加工后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形状供药用的制成品。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中药饮片一般采用塑料袋方式包装销售,外包装上标注有生产日期,却没有标注有效期。毋庸置疑中药饮片属于药品,是药品就应有有效期。按照《药品管理法》第49条第3款第1项及第3项分别规定: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超过有效期的按劣药论处。但中药饮片无有效期的问题在药品流通、使用、监管过程中是一个盲点,由于国家至今没有颁布相关规定和标准,长期以来,经验做法只能是凭眼观、口尝、鼻闻、手摸等感官方式去判断饮片的质量,只有当出现虫蛀、霉变、走油、泛酸、变色等现象时方判定为变质无法使用了。
 
因中药饮片无有效期规定,在流通环节就可能被长年囤积,时间久了,虽然饮片在外观性状上没有明显变化,但其实内在质量或许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有效成份含量降低或有关毒害物质生成等;囤积久已变质的饮片也有可能会被无良商人重新加工和分装并再次销售,影响药物疗效及患者人身安全。监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面对饮片质量检查、患者投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无法判定饮片是否失效,是否存在用药不安全因素,甚至对已变质失效的中药饮片还缺乏有效处罚依据,达不到依法打击制假、销假劣药的违法行为,难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那么中药饮片实行效期管理真的无法制定吗?
 
不然。笔者认为,制定中药饮片有效期虽然是一个比较艰巨复杂的难题,但中药饮片性质还是具有许多共性的,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饮片进行分类,在规定的储藏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易保管的饮片有效期可以定得长些,对一些化学性质不太稳定、易挥发、吸潮、虫蛀、变色、霉变的饮片,有效期可以定得短些,对不可再生和稀有中药资源如龙虎、琥珀、麝香等,即使到了有效期,也可对有效成份进行重新鉴定,合格的可延长有效期,继续使用。中医药学界已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将易挥发、变色的饮片有效期定为1年;将易生虫及易霉变的花草类、菌类有效期定为2年,并且密切注意气候变化,一旦发生霉变应立即撤柜下架;将特殊管理药材及一些矿物类等稳定性较好药材有效期定为6年。
 
中药饮片的效期管理,是对中药质量标准的一种创新和挑战,赋予中药质量新内涵,是监管人员依法行政无法回避的难点。故应尽早启动中药饮片有效期的制订工作,规范中药饮片市场行为,让中药饮片有效期监管不再是盲点。严格执行中药饮片效期管理,凡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的一律按劣药查处。
 
“大美山东 印象东阿——首届互联网+智慧旅游发展大会”近日在山东省东阿县举办。大会以 “互联网+阿胶养生文化”为主题,探索养生、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健康产业新路径。
 
大会主办方——东阿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会上启动了“养生文化智慧旅游项目”,该项目立足于东阿县阿胶养生文化和历史文化,应用互联网营销思维,致力促进阿胶养生、文化传播、智慧旅游三产并进,打造全新的“东阿养生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
 
据东阿故事创始人王紫瑶介绍,东阿养生文化旅游以传播阿胶养生文化为内核,将养生文化贯穿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学、思的方方面面,让游客滋养身心的同时,达到“乐游、乐购、乐享、乐活”的目的。
 
同时,东阿故事团队还将致力于打造养生文化旅游孵化器,即围绕阿胶养生、文化传播、智慧旅游三大产业,在创新创业、企业管理、投资融资等方面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互联网技术、金融资本、创业导师等人才,为东阿本土的初创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人员以及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提供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打造一个以繁荣东阿养生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综合体孵化器。
 
今年,东阿故事团队将在东阿县打造全国首家阿胶养生文化智慧旅游示范基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无线网络,借助手机移动端等终端设备,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达和深度挖掘,提高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学、思、健等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互动性和体验感。计划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未来3年每年保持30%以上的业绩增长。
 
高原青海广袤的农村牧区,药材的利用素以野生主导,虽然农村历来有庭院种植大黄、艾叶、萝卜、香豆、草红花、火麻、胡麻等药材的习俗,但受高寒气候高海拔的制约,规模药材的种植一直以来没有多少起色。
 
除了柴达木枸杞种植这几年异军突起外,青海向来只有少量的贝母、赤芍、大黄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种进入市场,能够影响全国市场的不外乎冬虫夏草、枸杞两种。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近日,青海省中医院专家在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今年青海高原的药材种植业像雪被下的草芽,悄悄地萌发了。
 
回族青年的中药创业梦
 
四月初,乍暖还寒的高原春天季节,大山深处民和县互助村里,田野上有了一抹淡淡的绿意,树梢嫩芽绽放,麦苗露出尖角。冶富强,互助村的一名回族青年创业者,站在田埂上,直溜得像大山里的一株青杨。
 
他放弃工薪生活,重回山沟创业,立志要带动农户致富。“走出大学校门后,我尝试过文秘、销售等工作。虽然不稳定,但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在甘肃铝业找到一份相对稳定、收入也不错的工作,踏实干了几年,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凭心而论,坚持下去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起码不像现在这样,风里来雨里去超辛苦,还得一门心思啃市场。”冶富强顿了顿,接着说道:“可是,乡下的父母怎么办?农民离不开土地,父母没办法融入城市的生活。”
 
经过慎重考虑后,冶富强做了让人惊讶的抉择:回到山沟沟,在最为熟悉的黄土地上,重新规划和实现人生的梦想。
 
2014年,冶富强创办了民和县伊清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加农户模式,带动240多养殖户加入到有机养殖的行列。
 
“绿色种植是生产有机饲料、支撑有机养殖的基础产业。我正发愁没有更多的饲料以支撑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之时,党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出台了。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为了解决养羊需要的饲料,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320多亩,明年再增加400亩。”
 
成立合作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种植结构的调整。流转的土地有好有坏,在如何解决提高种植收益的难题上,冶富强颇费了一番周章。最后通过专家指导与市场调研,他决定选择药材与饲草并举,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的路子。山坡、阴坡等冷凉地段的黑壤地、沙地和荒山荒地,适合药材生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还能降低经营风险。为此,他抽时间跑甘肃陇西、岷县、临夏等地药材市场,学习当地当归、黄芪、大黄、党参等药材种植。
 
“在药材种植过程中,我们施用羊粪不施化肥,还有充足的阳光、较大的温差等特定优势,但是,对于药材的市场前景,我没有太多把握……”望着地头星星点点破土而出的药苗,性格要强的冶富强还是道出了心底的忧虑:“药材种植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我一无种植经验,二无市场涉足。”望着远方,他沉静地说,“在我们农村的薄瘠土地上,‘民以食为天’,看不到收成的冒险种植,农民从不选择。为打消群众的顾虑,今年的156亩药材种植投资,我一力承担,压力挺大的。”
 
在经济的大海里敢于弄潮,号准市场的脉搏可是头等大事。愿他的药材创业梦,早日成真。
 
王副乡长的忧虑和周支书的谨慎
 
丘壑起伏,大山环绕的湟中县土门关乡,有一个忙忙碌碌的王副乡长。
 
“原本看好的药材种植项目,如果耐心种植几年,庄稼人一定会尝到甜头,毕竟药材创造的价值比农作物要高。可就有那么几个啥也不懂的‘愣头青’,根本不算经济账,钻到山沟沟来搅和。”说到一些盲目抬高租地价格,扰乱土地正常流转秩序的行为,王副乡长一肚子火。
 
“土门关乡地处黄土丘陵区,气候冷凉,具备灌溉条件的川水地很少,绝大多数耕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如果单纯发展粮食作物,且不说单产低,一年到头几亩薄地拴住三五个主要劳力,效益上实在不划算。”王副乡长仔细划拉了一笔账。“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低端种植业有效转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时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就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他话锋一转,不无担忧地说:“目前土门关乡每亩流转金高达600元,甚至个别村高至800或1000元的做法,并不能促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育成长。这不,原本谈妥的几个村的药材种植,恐怕又得流产。药材种植刚刚起步,形成规模和效益的得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可眼下把土地流转租金炒至偏离正常轨道的做法,无异是杀鸡取卵。这种利益短视行径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思想在作祟。”
 
不管怎么说,今年土门关乡成立并实施了两个药材种植合作社,300多亩的当归、黄芪药苗已经发芽。王副乡长应该感到欣慰,在他风风火火的张罗下,土门关一带药材种植的破冰之旅,终于扬帆起航了。
 
相比之下,同仁县新城村支部书记周云全可就谨慎多了。在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他也瞄准了药材种植。他认为药材种植潜力比较大,适合农民的生产方式。但是种植玛卡失败的警示,促使他选择与省农科院合作方式试种黎麦,等到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些眉目了再进行推广种植。
 
“我们已经留心药材市场好几年了,药材种植项目的开发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要做就做成过硬的牌子”,周支书如是说。
 
“勤奋而倔强”的藏族汉子
 
从农业视角看,地处拉脊雪山北麓,夏日抬头即见雪峰的湟中县白石头村,实在不是发展种植业的良好区域。相反,这里冷凉的自然环境,倒是发展高原粗放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这一区域的黄土富含腐殖质,黑油油的外观有几分像大兴安岭的黑土。据当地人讲,这种土地里种出来的当归,丝毫不会像甘肃“岷当归”一样,易得麻口病。
 
白石头村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藏族药农郭发龙,他发觉“岷当归”种植西移的趋势后,早几年前就在村里着手种植当归、党参了。他创立的合作社叫湟中雪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抬头即见的拉脊雪山倒也相得益彰。
 
说起郭发龙,当地人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头勤奋的“牦牛”,数十年如一日,带领白石头村及其附近的乡亲们,年年春寒料峭的时候,攀登果洛高原采挖冬虫夏草而致富一方;这几年着眼于村里长远的发展,积极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带动大伙迈上了“种植药材、多种养殖”的路子。仅药材种植一项,2015年白石头村对外销售当归鲜货56吨,黄芪鲜货120吨。这对一个人口不足五百,农户不足过百的藏族自然村落而言,实在是一个骄人的业绩。
 
面对别人的夸奖,郭发龙说:“‘人勤地不懒’,甭管雪山脚下的地力多薄、地气多凉,你只要上心好好种点合适的作物或药材,那一年下来,多多少少总还是有收成的。假如整天抱着膀子晃来晃去,张大嘴巴等政府的扶贫救济,那再精准的扶贫,也治不了一个懒汉的穷根。我们庄户人家有句话叫‘死猫儿永远扶不到墙头上’,讲的就是这个理。”
 
有人说他是一头倔脾气的“牦牛”,对事关做人本分和诚信名誉的事,他向来“一口唾沫一个钉”,寸步不让十分顽固。为完成与一个甘肃药商口头订的购销合同,宁肯得罪县上的朋友也不违约。可是从甘肃岷县等地方偷学当归、黄芪、党参等种植技术绝活的时候,他不达目的不罢休,他的纠缠让那些甘肃的药商朋友们头痛得要命。
 
今年,在拉脊山的雪线附近,他培育成功了青海的当归药苗。千万别小瞧这药苗的培育,很有可能这便是能够突破药苗市场垄断,压翻船头的那一根最后的稻草。今年白石头村的药材种植已扩大到了1000多亩,并且已经形成向附近村落辐射的势头。
 
作为药材种植的领头人,“见懒汉不容忍,对弱者富同情”是郭发龙最可爱的地方。“我这人,喜爱折腾,不管到果洛挖药还是搞多种经营,尽量帮扶生活有困难的人。我一直主张:诚实做人做事,挖药回填草皮;干活甭想歪心,人家就会放心。就拿种药讲,种药实际上就是种良心。遇上了现在这么好的社会,应该人人奔向好日子。你不努力,好日子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与白石头村遥相呼应,远在200多公里外的青海南部尖扎县勒见村,海拔接近3000米的黄河岸的北山头上,桑巴、成来等黄河沿上的藏族合伙人,也成功培育出了自己的当归、黄芪、党参等药苗。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突破市场的垄断,培育自己的市场份额。
 
省中医院专家们的心声
 
对于青海省中医院的专家们而言,迈出学术氛围浓厚的研究室,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确是一项充满辛苦而又视角全新的任务。
 
李生洪教授造访湟中县泥麻隆村多次了,而今年的访问给他的震动是始料未及的。往年规模不大的药材种植,今年猛增至2300余亩,除了大田栽培的地膜当归800亩、黄芪300亩,还有利用荒山荒坡栽植的牡丹300亩、芍药100亩、山杏800亩。这规模阵仗,简直要把泥麻隆村淹没在药香和花海里。
 
下鲁尔加的湟中广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余海龙,今年把当归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00亩。当李生洪提出药材怎么储存的疑问时,他带领李教授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合作社库存基地。余海龙说,“如果没有库存设施,面对市场变化,药农就要吃亏。鲜货堆积成山的时候,雨淋变质、捂热腐烂、堆积发霉等问题,就是药农最头痛的事情。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一旦化为乌有,心如刀割呀。”
 
李生洪当即提出应该投资引进切片等深加工技术设备的建议,余海龙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思路,今后要努力向科技创新的方向突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都鼓励创新,我们农民也要闯一下嘛!”
 
省中医院中医药研究所赵国福、省中医院中药房药师杨得毅等专家,深入西宁周边、海东、海北和海西柴达木盆地调查,他们对今年青海农村药材种植规模的突飞猛进,同样感到吃惊。
 
“往年的药材种植,大通、互助、门源、都兰等县份的情况差不多,是零星分布,在整个种植业份额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虽然药材创造的收入略高于农作物,但受制于青海药材市场不完善、销售渠道狭窄、中药材需求疲软等多因素限制,药材种植基本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种植、产品随行就市的状态。”赵国福说:“但是,今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逆转。大通、互助等地的农民合作社遍地开花,种植药材的专业合作社非常多,订单种植药材占种植业比例大幅攀升。柴达木枸杞种植的发展势头更猛,整个格尔木市附近种植区、都兰几乎全县在栽培枸杞林。据可靠材料,今年柴达木枸杞的种植已经突破了百万亩规模,实在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感慨。
 
“农民对药材种植虽然不如农作物那么专业,但经过甘肃等地聘请的农民技术员的指导,掌握技术要领特别快。按照目前的种植热情,如果今后药材市场平稳发展,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估计青海的药材种植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们中药房很可能要大量使用青海自产的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等药品了。农民的钱袋子越鼓,我们中药房的工作越好。”杨得毅还念叨起了他老本行。
 
“中医药要发展,环境得保护;农民要增收,药材得创新。”这既是参加青海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的专家们的心声,也是中药产业生机勃勃、永不衰竭的源泉。(祁如雄)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