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感与脉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12-27
中医情志脉象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社会竞争愈加激烈, 人们的生 活节奏越来越快, 情感也变的越来越复杂。 复杂的人际交往, 时常让人感到心力交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人们的 心理问题愈发突出。 然而, 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却如道旁苦李 一样不被重视, 这种现状最终会造成现代人易产生抑郁、 焦虑 等情绪障碍, 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1-2] 。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的 存在, 这些异常情感往往很少直接表露出来, 不利于对其进行 及时的心理治疗 [3] , 因此, 寻找一种客观、 有效的情感识别方法 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认为, 人类情感的产生与表达主要受大脑意识的 控制和干扰, 它是主观性的, 即使被客观表达, 也仅仅局限在意 识层面, 很难反映出潜意识中情感 “潜台词” , 因此对其进行客 观化识别与分析存在很大困难 [4] 。 中医学情志脉象理论打破了这 种常规认识, 使人类心理情感活动从脉象上可识、 可知、 可读 [5] 。 情感脉象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以黄 帝与岐伯的对话的形式记载: “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 (脉)皆 为变也” 。 说明惊恐喜怒等情志的改变都能使心神受扰, 血脉不 宁, 脉象亦随之发生变化。 脉象受植物神经支配, 能有效避免 意识的干扰, 客观反映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 [6] , 所以基于脉 图的情感识别与分析对诊治心身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情感与脉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1. 情感与脉象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气血 气血是脉 学理论里的一个重要范畴, 自 《黄帝内经》以来, 即为历代医家 所重视 [7] 。 《弦脉歌》 注中指出: “血荣卫气, 脉之所依也” 。 《五 行乖违脉歌》也称: “医门大率脉为先, 其理精微未易研” 。 《脉源论》指出: “故气血乃脉之用, 而气血能使脉之盛衰 也” 。 也就是说, 脉的生机活泼, 是通过气血的畅达运行表现出 来的。 脉的作用方式, 就是气血的存在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 切脉实际上就是辨气血 [8-9] 。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以精、 气、 血为物质基础, 以气机调 畅、 气血调和为前提。 《灵枢 ·营卫生会》说: “血者, 神气也” 。 气血供给充足, 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气血亏虚或运行失常, 均可 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情志方面的证候, 可见气血与情志活动有着 密切的联系 [10-11] 。 巩艳春 [12] 探析情志因素与脾胃病关系时, 发现 作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另外情志 活动是以心神为主导的, 素有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而 心神的功能, 离不开气血的濡养, 故有 “神为血气之性” 、 “血 脉和利, 精神乃居” 之说 [13-14] 。 稳定脏腑气血的生理基础状态 是治疗情志疾病的关键, 可作为对不同异常情志的预防、 共性 干预的主要环节 [15] 。 临床表明, 过度节食、 厌食、 进食障碍等饮 食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 “谷 之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 如果饮食营养摄入不足, 精血化源不足, 则会导致气血不足, 脏无所养, 精无所藏, 进而 损伤脏气, 出现神的异常, 即精神和情绪的异常。 所谓 “心气虚 则悲” “肝气虚则恐” 。 《金匮要略》中所描述的妇人产后脏躁 之证即是妇人产后精血亏损、 气血顿虚、 脏气无以得养而出现 的神志异常。 有报道称, 一些老年抑郁症患者经过系统的饮食 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这说明合理的营养及饮 食, 可以使气血来源充足、 气血旺盛, 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等情 志疾病的方案之一 [16] 。

2. 情志病变可通过脉象外显 情志的产生与脏腑气血的 虚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17] , 它是由五脏化五气及其与外界事物相 互感应, 使五脏精气产生变动而表现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 态度表现。 《灵枢 · 本神》曰: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 这就是 因脏腑气血不及或太过而表现出恐、 怒、 悲、 喜等情志方面的 异常。 反过来, 七情作为致病因素, 也能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发 生紊乱。 《素问·举痛论》中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 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九气之不同, 由此可见, 环境变动扰动 心神, 神驭气血而使其发生变化 [18] 。 《医学入门》云: “脉乃气 血之体, 气血乃脉之用也” , 《五行乖违脉歌 》 注文曰: “脉者, 气血之先兆” 。 脉的形成赖血以充盈, 靠气以鼓荡, 气血是本, 脉象是标, 气血是基础, 脉象是反映, 气血决定脉象, 脉象反 映气血。 因此, 人的喜怒悲思恐五志所伤, 气血发生变化, 脉 象也会随之变化 [19-21] 。 故通过诊察寸口脉象, 分析隐藏在脉图 信号波形变化中的信息可知气血的盛衰以识别分析情志的变 化 [22-23] 。 脉象可因情志变化的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 , 如, 《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 “黄帝问曰: 人之居处动静勇 怯, 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 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 皆为变 也” , 《脉象图说》云: “过喜则脉缓, 暴怒则脉急, 悲伤则脉 短, 大恐则脉沉” , 关于脉象与情志的关系, 总结起来即为喜则 散, 怒则激, 忧则涩, 思则结, 悲则紧, 恐则沉, 惊则动 [24] 。 宋代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用乖违病脉》中对七情脉象 的描述记载道: “凝思则滑, 神耗则散, 皆伤心也” , “癫狂神乱, 关上洪疾”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九道病脉》载: “细为气血俱 虚……为神劳, 为忧伤过度” , “动则为痛、 为惊、 为挛、 为泄、 为 恐” 。 张晶 [25-26] 通过对1 328例古代医案中情志与脉象信息的频数 分析发现, 脉象可以作为直接反映情志变化的客观指标。

因此, 从脉象探析情感变化具有独到的优势, 通过分析脉 象变化与情感的相关性, 可以快速、 高效、 客观地把握情感的 变化。

基于脉图的情感识别分析

脉象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 对其进行定量研 究, 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如传感器技 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相继研究出一系列脉象仪来客观 的记录桡动脉处的脉搏波, 即脉图。 由于脉象的复杂性, 研究 脉图是探析脉象内涵的必经过程。 由于脉图信号作为人体的一 种生理特征, 其变化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 能客观反映个体 的情感状态, 因此, 对不同的情感状态下的脉图信号进行分类 识别, 可为情感客观化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 基于脉搏波来进行情感识别的研究屡见报道, 如 杨超 [27] 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提取脉搏波信号特征, 对高 兴、 愤怒、 平静、 悲伤4种情感状态进行分类识别, 又如曾建梅 [28] 采样改进的EMD算法, 对上述提到的4种情感进行了分类识别, 两位研究者均取得了较好的识别结果。 上述研究均采集的是指 尖头脉搏波, 未能全面描述脉象信息。 由中医情志脉象理论可 知, 人类的心理情感活动是可以从脉象上表达出来的。 鲍军荣 等 [29] 通过引导志愿者观看科幻惊悚电影来诱发其恐惧的情感, 后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体感网技术的采集系统对志愿者的左右 手寸口脉尺脉位置脉象信息进行客观化的采集, 通过预处理, 获得脉象的速率、 频率和节律等常规信息, 并通过相关分析实 现生理特征脉象信息到情感空间的映射, 完成了恐惧情感的识 别。 姚天文等 [30] 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研制的ZM-Ⅲ 型智能脉象仪采集不同年龄段健康成人的右手关部的脉图, 并 通过艾森克人格量表计算性格, 分别探析年龄和性格对脉图参 数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不同性格对脉图有一定的影响, 情感稳定 的人群脉图均比不稳定人群较好。 邵慧江等 [31] 运用影片来诱导 激发大学生的不同情感(平静、 悲伤、 高兴) , 并采集3种不同情 感状态下的脉图, 提取时域参数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3种 不同情感状态进行分类识别, 结果发现, 3组脉图的时域参数存 在显著差异, 基于脉图的情感状态平均识别率为74.25%。 也有研究者根据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 用中医脉诊仪 同时检测并记录情志异常致病的患者和正常人两手寸、 关、 尺六 部脉象的变化,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 实验组与正常人群组异常 脉象检出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 脉象变异程度及多部异 常改变与患者病程的长短、 病情轻重及其预后关系密切 [32-33] 。 鉴于脉图的复杂性, 在脉图分析方面, 李赟 [34] 的研究表明从脉 图二维图空间域、 频率域和三维空间域提取的特征参数与人工 神经网络相结合可以大大的提高情感的识别率。

情感是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解读脉象这 种生理信号是获取人体情感状态最直接、 客观且便捷的方法, 将为情感的识别分析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小结

综上所述, 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情感脉象的客观 化研究, 并且基于脉图信号的情感识别分析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 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 与利用面部、 语言情感 特征等身体外在行为表现信息来识别情感的方式不同, 脉图信 号是机体器官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 它的波动往往伴随着内在 情感的变化, 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被试者的真实情感状态。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同时它的研 究与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 对人的情感和认知的研究 也必将是人工智能理论架构下的一个巨大进步。 基于脉图的情 感识别将发挥重要作用, 将其应用于可穿戴计算机, 可以最大 限度地发挥可穿戴计算机的优势和潜能, 通过可穿戴计算机可 以实时捕捉脉图的关键信息, 觉察人的情感变化, 并做出相应 的反应, 在人类心理疾病预防等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另外, 目前脑电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借鉴脑电情感识别的经验, 探 索同一情感状态下脑电与脉图的关联性, 将脑电与脉图相结合 应用于情感的识别分析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增乔 徐晓艳 司徒君倚 吴燕婷 王忆勤 郭睿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