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除燥:滋于内而养于外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1-10-18

  很多人喜欢秋天,因为秋高气爽,但也有很多人“不爽”秋天,因为每年秋燥来袭,都让人痛苦一阵。

  南宁现在正值秋燥之季,苦恼中的你不妨暂时放下那些护肤品,试试纯中医除燥。

  解决方案

  1、按摩合谷穴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黄月莲副主任医师表示,大多数人患秋燥都是因为肺热,因为秋季是肺的主季,肺气太过旺盛,因此水干身燥。建议按摩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大肠与肺是相关联的,临床上很多肺热的患者,针刺合谷穴往往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2、杏仁川贝百合粥 

  杏仁30克,川贝母15克,百合30克,粳米50克。先将杏仁、川贝母、百合洗净,装入纱布袋内,先煮1小时,捞去布袋放入粳米,再煮20~30分钟,即可食用。这是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呼吸内科的梁爱武副主任医师建议的,杏仁、川贝和百合都是呼吸科常用的中药,市面上很多类似的养生粥卖,市民也可以自己在家学着做。秋季常吃这道粥,对预防秋燥很有效。

  解决方案

  1、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 在脚背上,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黄月莲解释说,此穴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她建议,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

  2、“疗妒汤”

  蒋筱笑说,在《红楼梦》里有一道有名的“疗妒汤”,是宝玉为了不让黛玉老吃醋而去庙里求的。这道汤有没有化解妒忌的作用无从得解,但是去肝火的效果倒是很明显的。秋梨、冰糖、陈皮三者同煮,每天清早食梨喝汤,可滋润美容。

  燥,顾名思义就是水分少,因此与人体水液密切相关的几个脏器如果出了问题,就很容易患秋燥。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的蒋筱教授说,中医认为,肺、脾、肝、心这几个脏器跟水液代谢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一般来说,有4类人最易犯秋燥:

  第一是肺热

  中医里有句话叫做“肺主通调水道”,肺不好的人容易生痰、口干等,都是因为肺和水液息息相关。肺热的人,使体内水分进的少出的多,即“通调”工作没做好,所以容易得秋燥,往往表现为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咽喉肿痛、便秘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等等。

  第二是脾热

  脾与水液的关系是“脾主运化水液”,蒋筱说,临床上说的“水肿型肥胖”往往就是因为脾功能受损所致。中医认为,当饮入的水进入胃之后,精华部分会输入到脾,多余糟粕会从肾过滤而成为尿液。脾将这些水液精华分布到全身各处,使人体滋润。而犯了脾热后,水液的分布受到影响,皮肤就容易干燥。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多与脾热引起秋燥有关。

  第三是肝热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水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肝有病变,则气机不调,气滞水停。这类人患上秋燥后表现为头晕、易怒、口干舌燥、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第四是心热

  容易“伤春悲秋”的人,往往心的功能有一定的不足,若是表现为口干舌燥、心情忧郁、烦躁、失眠、舌尖发红等,大多是由心火盛引起的秋燥。心与水液的关系在于,一部分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以心脏为动力,随营气循经脉而运行于体内,以濡养五脏六腑,灌注于骨节和脑髓之中。因此心因性的秋燥,往往表现为一些情绪病。

  解决方案

  1、按摩内庭穴

  内庭穴(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直接对脾胃起作用。黄月莲表示,该穴位可以说是上火的“克星”,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可以去火,从而达到润燥的作用。

  2、黄芪山药粥

  黄芪30克,怀山药40克,粳米50克。将黄芪洗净,切成片,与怀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放入陶器罐内,注入清井水,先煮1小时,将药渣袋捞去,放入洗净的粳米,煮20~30分钟,即可食用。蒋筱表示,这道粥里的山药是健脾养胃佳品,黄芪有补气的作用,气行则水液运行得力。因此,脾热引起的秋燥患者可以试试食用这道粥。

  解决方案

  1、心包经刮痧

  手厥阴心包经为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其走向是从左乳上方往上行至腋窝,再沿手臂内侧中线行至左手中指指端。黄月莲建议,在心包经走罐或刮痧,至皮肤潮红或出现痧点即止,可以达到泻心火的疗效。

  2、山楂大枣莲子粥

  山楂肉50克,大枣30克,莲子30克,粳米50克。先将山楂肉、大枣、莲子放入陶器罐内,注入清井水,先煮至莲子熟烂后,放入粳米,待成粥后,即可食用。蒋筱认为,这道粥里面的莲子去心火的作用很好,但偏于苦寒,若是干燥之人,苦寒之下更易干燥,因此加入山楂和大枣,起温补生津的作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