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潮湿 暑病高发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2-07-08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医生提醒,在小暑节气期间,有一些疾病易发。

  

  天热心烦易“情绪中暑”

  有媒体报道,16%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天气太热,人体大量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很多人会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造成“情绪中暑”。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望仙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黄德尚称,“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对事物缺少兴趣等。如何预防情绪中暑,他称,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心静了,“情绪中暑”就没有了。

  

  天气湿重易湿邪入侵

  小暑时节温度高,降雨增多,天气以湿重为主,湿邪易入侵人体,引起皮肤过敏。按照往年的经验,此时是皮肤病的高发期。

  民间有俗语称:“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黄德尚介绍,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雨淋后含水分较多,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因此,人们不宜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

  预防皮肤病,黄德尚提醒,人们出门时尽量不暴晒,被雨淋后要及时洗澡,少到草丛、树荫下这类潮湿、蚊虫多的地方。

  不宜吃太多热性的食物如荔枝等,少吃辛辣食物,宜多吃清凉食物如绿豆粥之类的药粥。

  

  阳气升发易寒凉

  小暑到,天气炎热,阳气升发,人体内阳气本来就少,很多人贪图口腹之欲,喝冷饮,喜凉快,爱吹空调等,导致体内更寒,很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黄德尚介绍,小暑之后,人们要在饮食上有所注意,预防肠道疾病。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偏食。饮食不宜过饥过饱,过度饥饿会导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偏口味,如嗜辣等,则更容易刺激肠胃,导致肠胃疾病。建议人们少吹空调。

 

  ■ 延伸阅读 

  多吃姜  排暑湿

  本报记者  黄敏莹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小暑这段时间,桂林市雨量比较充沛,温度高,人体暑湿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中医师吴蔓彤建议,人们可适当多吃姜。

  小暑之后吃姜有什么好处?吴蔓彤称,姜性温热,吃姜可以促使人体发汗,把暑湿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天气炎热,人们爱吃生冷食物,易伤脾胃,吃姜具有健脾胃、增进食欲的功效。

  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 小暑习俗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故称天贶节。

  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晒过物品后,物品便可不遭虫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这种说法。

  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

  过去民间还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