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酒中仙“药酒”天天来一杯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2-17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寒冷气候考验着人体的耐受能力。2017年最后一个月,全国各地纷纷降温,零度以下的气温对于北方来说已是常态。古籍早有记载,古人善于在这寒冷时节对身体进行养生防护,不仅能舒适的安度寒冬,同时也为来年创造健康的身心条件。
 
    冬季养生,重点在于“藏”。亚健康盛行的现在,“治未病”的理念开始盛行,简单易操作的各色养生方式重新再人们生活中掀起了未病先治的风潮。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药酒了,冬日围炉小酌,三五好友一桌菜色,冬日也就这样过去了。但是从市场上的各色大牌到街边小店的五毒药酒,究竟什么样的药酒才是更合适的呢?且看文中一一道来。
 
“药酒”天天来一杯,你真的喝对了么?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加,“治未病”的理念开始盛行,人们越来越注重预防保健。在我国有悠久历史的药酒又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很多人重拾药酒,除了采购市场上的药酒,也有许多市民开始自制药酒进行养生保健。可是由此带来的药酒伤人案例也随之增多,“自制药酒有风险”“喝药酒不对症会致病”“春季不能喝药酒”等等话题反复被人提及。那么药酒到底应该怎么喝药酒才能养生呢?药酒到底和我们有怎样的渊源呢?
 
  药酒在我国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有文献可考、有记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就是用酒来入药,中医的“医”繁体字底下不就是“酉”字吗,这个医和酒有天然亲密的关系。但是自己在家里泡酒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化现象,这个也由来已久,但是自己在家里泡的酒,“寒热温良”药性往往把握不好,所以说它应该是养生的产品,也就是说,用中医专业的术语说它是阴阳平衡的产品。药酒并非普通意义上药与就得简单结合,比如泡人参酒,人参很补,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适合。有些人喝了上火,有些人喝了没事儿,因为人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在家里泡酒和用药物酿酒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常言“酒者,奇物也”——酒本为水,燃之成火,其性本热,有升发之机。《本草纲目》中对酒的作用论之颇详,说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谴助兴”等,二酒药养生,取的也是酒作为药的机理。药酒虽好,但不对症、不对人、不适量也会有害。比如乏力、腰腿疼痛、湿热病人不适合采用药酒治疗。临床上碰到过类似病人在喝药酒后,反而病情加重。比如盗汗的病人,误以为喝了药酒,就等于吃了补药,其实这是个误区。其次,自泡酒有一定风险。泡制药酒如制作中药,药方的组成、用量,酒种的选择,药材的品质都会影响药酒的功效。饮药酒如饮药,大家都知道药不能乱吃,那么同时酒也不能乱喝。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会加大监管力度,正规药酒市场的原因所在。
 
千年杯中物,百年酒中仙
 
  千年积淀成就杯中之物的精华,百年情怀酝酿酒中良药。以酒养生以药医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瘴气丛生的巴蜀之地。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大战孟获,由于出兵时期正值三伏天又巧与瘴气,军中疫病横行,十分棘手。恰得当地一老者赠方,药虽有效但口味难忍,诸葛亮当即命令:将草药混入江阳美酒中,分派各军取用。蜀国的将士饮用药酒之后,不仅疾病全无,而且精神百倍,最终得以顺利“七擒孟获”,成为佳话。直至今日,泸州地区依然流传着诸葛亮药酒平南蛮的故事。
 
  “蒲萄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魏晋名士庚信以千金之但比拟葡萄美酒,倍加推崇扑倒就的养生功效。虽然这个评价不尽科学但杯中之物令人长寿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的地位可见一斑。更不论药酒的运用达到顶峰的隋唐朝时期。在当时酿酒之风得盛行,上至天子重臣,下至平民百姓,谁人不饮二两白?
 
  宋代时,荔枝酒成为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另一种药酒。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仕途不顺被贬官到戎州时,因当地瘴气厚重,黄庭坚每天早晨都饮一杯荔枝酒来强身健体。也正是因此,黄庭坚特作诗歌赞荔枝酒:“王公权家荔枝绿,赓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泼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可与酒神之物相比拟的也只有功效神奇的药酒了。
 
  在明清时期,药酒的应用也十分盛行。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属于鸿茅药酒。据《凉城县志》记载:公元1739年,即清乾隆四年,山西一名王姓大医途经鸿茅古镇(今凉城县厂汉营)时,见当地蒙汉群众常患腰腿疼痛、气虚血虚、脾胃虚寒等多种病症,但由于缺医少药,患病群众多痛苦不堪。此人心生悲悯,遂举家牵至此地开办医堂,并将67味中药融以鸿茅基酒,创制出一剂传世的大药大方—鸿茅药酒。
 
  道光十年(1830年),道光皇帝因内忧外患抑郁成疾,久治不愈。“太医苛审鸿茅药酒组方后,联名上荐,道光帝饮毕,脾调胃和,病消神振。大悦,赐鸿茅入宫”。史上,道光皇帝素以“俭朴吝啬”闻名,一向限制地方进贡,但却对鸿茅药酒情有独钟,要求年年晋献。鸿茅药酒成为十大贡酒中唯一一款治病养生的药酒。公元1937年,在民国版《绥远通志》中,对鸿茅药酒有详细的阐述:“色如胭脂,香味醇厚……有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其制法据云配有药品百余种,本号恐人仿制,密而不传。
 
  中医专家指出,在冬日每天喝一小口烫热的黄酒,可以温煦人体、防寒邪,预防胃疼、冠心病、关节痛等疾病。国医大师金世元认为养生可以用米酒,因为它酒劲小,还有活血、驱寒、暖身、开胃等多种的功效,特别适合平时喝。国医大师颜正华将地黄、枸杞子、黄芪、茯苓用红酒浸泡自制药酒,起名为御寿酒,每天晚上喝一点,既养脾又养肾,对睡眠也有好处。国医大师唐祖宣则用丹参、黄芪、当归、枸杞、金银花以40度~50度的白酒浸泡,自制活血化瘀酒,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用。
 
药酒自有情 朋友,能饮一杯无?
 
  沉淀千年的文化精华,积累百年的医药心血,几经流离辗转多地才重现人们生活的医药精华,到底能饮与否?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教授在多次访谈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鸿茅药酒经历278传承延续不断,已经成为药酒精华浓缩的民族产品,是养生的产品。不同于自制药酒因为泡制药材不同所产生的寒热偏性,鸿茅药酒是阴阳平衡的产品,不容易引起上火等不适。
 
  它的使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能够治疗像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对由于肾虚引起的腰酸、体弱、盗汗、夜频尿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妇女体气血虚弱引起的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每日早晚各15ml,既不会饮酒过量,又可以调补身体的阴阳气血,冬日来一杯,恰如其分。
 
  据了解,鸿茅药酒以玉米、高粱为基酒原料,甄选道地上等药材,经8步69道工序制成。经过270多年的千锤百炼,从原来的100多味的药方发展到如今的67味药,目前已经成为非常完善的“精简大方”。药方大并非是“大锅烩”,大方组成以后,看似杂乱,实际上里面都有章法,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是养生、防病、治病,包括药物的配伍。所以67味药在一起配伍在无形的中将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配在一起入五脏、调阴阳。目前鸿茅药酒仍在沿用古法传承中的八个步骤进行酿制,并与现代GMP工艺的标准相融合,最终成就了现代的“国药”品牌。“良药济世 精工取繁”是鸿茅药酒的祖训,它与八步酿酒法一起,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
 
  药酒自有情,它传承的是我们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坦荡自杯中,它蕴含的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追求健康的朴素理想。药酒意在养人,喝对药酒,健康国人。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