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错杂 湿热肆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7-06
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患者个别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体现,又有热证体现,寒证与热证稠浊而成的一类证候群。
 
寒证与热证,多系脏腑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生的临床体现。各个脏腑之间的寒热体现各有差异,或一脏有寒、一脏有热,或同一脏腑既有热象又有寒象,临证时不可不具体区分。如肝热脾寒之泄泻痢疾;肾阳虚寒、痰热蕴肺之咳嗽哮喘;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证、胃痛等。
 
寒热错杂的临床特色是既有热象,又有寒象,寒象与热象一起并见。如肺热咽痛痰黄,与肠寒腹泻冷痛交织并见的上热下寒证;上感外寒,下有湿热的上寒下热证;外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的表寒里热证;脾胃虚寒,又外感风热或暑热的表热里寒证;其他如痹证的经络蓄热而客寒外加,或寒湿久痹而外受客热,症见关节炽热肿痛而又遇寒加剧,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内热口干口苦、尿黄等;以及临床上常见的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脾寒胃热等。现在,寒热错杂并见在疑难杂症中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对此周仲瑛着重尤当留意构成寒热的来路、病位、比重及其兼夹、消长、转化的联系,审此对辨证用药及进步疑难杂症的效果至关重要。
 
对寒热错杂的医治准则,周仲瑛提出当依据寒与热的主次及病位的不同,散寒与清热并用,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栀子干姜汤、连理汤等。周仲瑛还常提示,寒热错杂之证热象每易掩盖寒的一面,故一再劝诫临证时应当细心区分,避免独用苦寒而误致伤阳。如脘部疼痛痞胀,虽有口干口苦,胃脘炽热,舌红苔黄等炽热之象,若一起兼见脘腹怕凉,喜进热饮,或口渴而冷饮不舒,或肠鸣下利等,周仲瑛常仿半夏泻心汤、连附六一汤、栀子附子汤等方意,治以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并施。常选黄连清胃泄热,配干姜温中散寒,以治寒热交织,肠胃不好之痞满、呕恶、下利;或配附子温阳散寒,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或配桂枝温散解表,以治胃肠失调或表寒里热之呕吐泄泻、胸脘烦闷、恶寒、发热、少汗等。
 
此外,尚有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问题,这些证候初看起来也似寒热错杂,但其假热假寒仅仅其真寒真热的虚假征象,在医治时只须直治其真寒或真热,而不须寒热并举以组方,或只须稍用寒药或热药以为反佐,其重量极轻,和医治寒热错杂证截然不同,又不可不知。
 
湿热肆虐
 
湿热是湿与热合邪所构成的不同于湿也不同于热的一种复合致病要素,既可从外感触,也可由内而生,常以脾胃为中心,临床触及面广,可引起许多病症。朱丹溪尝谓:“湿热为患,十之八九”。周仲瑛以为,跟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天热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多数人已由数千年的“藜藿之体”渐转变成“膏粱之躯”,酒肉炙煿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滋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易从内而生。表里相合,故现在湿热为病日趋多见,也最为难治。
 
周仲瑛在长时间临床实践中发现,外来湿热多与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关,如伤寒、肝炎、菌痢等;内生湿热多与体内非感染性炎症有关,如肾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过重复临床实践,周仲瑛还提出湿热是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始动要素和发病根底,并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湿热往往首犯中焦,困遏脾胃,土壅而致木郁,由脾及肝。临床可见脾湿胃热、肝热脾湿、肝胆湿热、胆热脾湿、肠腑湿热、三焦湿热等多种证候体现。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趋下,易损阳气,常起病缓,病程长,难速愈;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生风动血,易伤阴液,多发病急,传变快,为害烈。二者阴阳相合,湿遏热伏,热蒸湿动,常病涉三焦,上可达脑窍,下可至二阴、下肢;外可在肌表皮裘,内可壅五脏六腑;不但可滞气入血,并且湿胜可损阳伤气,热胜可化燥伤阴,耗阴损阳,可致多脏受损。由于湿热二邪的阴阳特色不同,故其临床体现也常具有二重性。湿热为患既能够藏匿起病,自觉症状不多,也能够突变急发,呈危重通过。从病位讲既能够在表,又能够在里;病性既能够似热,而又能够似寒;病势既能够似虚,而又能够似实,阴阳错杂,主次轻重,疑似难决,或病况继续迁延,呈缓慢进行性危害;或时起时伏,重复发生,所以周仲瑛着重在急难症中病症多端、疑似难决之际,当对湿热病邪分外留意。
 
从现在情况来看,即使不是发生在炎热季节的温疫时病,好像也与湿热病邪密切相关。如周仲瑛曾在广东省中医院与SARS患者进行过专门座谈,患者开端多体现为困倦懒动,周身肌肉酸痛,头昏头痛,昏眩欲寐,身热不扬,微恶寒,咳呛痰少,或便溏,约5天左右体温显着升高,咳重喘憋,胸痛,舌苔厚腻罩黄等,也体现为湿热疫毒上受,郁闭肺卫,肺失宣畅,不能达邪的病理特色。(郭立中)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