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食疗养生 孙中山推重中医“救民疾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11-29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早年曾学医,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他生命的最终时期,不愿承受中医治疗。基于这些片段,有人认为孙中山对中医持“对立”态度。其实这种结论归于以偏概全。细心回忆孙中山的终身,有许多细节佐证了他对中医学的认可,及与中医浓厚的情缘。
 
注重食疗摄生
 
孙中山对中医学及食疗摄生等都有研究,曾用黄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四物汤)作为自己的摄生菜品。萱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性甘凉、无毒,《本草纲目》记载其有利水、凉血、健胃、补脾、通便等成效。《神农本草经》记载,木耳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效果,豆芽为“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众所周知,豆腐富含蛋白质和钙,必需氨基酸组成与肉类相似,归于优质蛋白质,具有丰厚的营养价值。孙中山集四种素食之精华组成“四物汤”,缘于他对中医学食疗的认可。
 
孙中山将中医学摄生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例证,如“猪血豆腐汤”是其家常便菜。更风趣的是,孙中山还把“四物汤”、猪血、豆腐都写进了《建国方略》。上海徐家汇图书馆保存的《建国方略》第一章“以饮食为证”中写道:“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实素食之良者,而欧美各国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猪血涵铁质独多,为补身之上品。凡病后、产后及全部血薄之人,往时多以化炼之铁剂治之者,今皆用猪血以治之矣。”他还从化学的角度剖析猪血的营养价值:“盖猪血所涵之铁,为有机体之铁,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尤为适于人之身体。”孙中山认为英佳人不吃猪血之类的动物内脏,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其营养价值。《建国方略》又云“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推重中医“救民疾苦”
 
1916年8月,杭州、绍兴等地的同盟会会员邀请孙中山到绍兴共谋发展。刚到绍兴,孙中山的侍从胡汉民因一路受凉突发疾病,上吐下泻。绍兴《越铎日报》社社长孙德卿请绍兴著名中医学家裘吉生连夜给予诊治。经裘医师确诊,胡汉民患“赤痢”。裘医师随即进行了辨证施治,但他正欲提笔开方时又转念一想:胡身体这么虚弱,若按惯例开方抓药,再去煎好服用,必然会耽误时间,一起胡是怀疑中医效果之辈,不一定承受。所以他回到医院,把药煎好后再按西医的方法分装在若干支玻璃安瓿内,连夜派人送去。翌日,胡的病就明显好转,孙中山对裘吉生十分嘉许。孙中山在绍兴住了3天,临走时挥笔题写“救民疾苦”,让人转赠给裘吉生。
 
最终承受中医治疗
 
坊间一向认为孙中山宁死不吃中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孙中山从政今后因积劳思虑过度患顽固性失眠症,章太炎曾为他辨证,用礞石滚痰丸治之,他遵嘱服药而愈。礞石滚痰丸由金礞石(煅)、沉香、黄芩、熟大黄等组成,具有降火逐痰之成效,主治痰火扰心所造成的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
 
1925年1月23日孙中山出现黄疸及肝肿大,26日入协和医院,当天上午,孙中山在协和医院承受手术治疗。翻开腹腔后,医师确诊其为肝癌晚期,无法施治。2月17日,时任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正式以英文告诉孙中山家属,认为已无法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孙中山的治疗问题有几种不同声音:一是以宋庆龄、张静江为首极力主张请中医治疗;二是汤尔和等西医师坚决对立请中医治疗;三是孙科和汪精卫则犹豫不定。宋庆龄等人都请孙中山改用中医。但其时西医院中是容不得中医、中药的,协和医院的态度十分明确,要服用中药就必须搬出医院,即便是孙中山也不能破例。孙中山认为:“在医院受西医诊视,而阴服中药,以不诚待人,此绝不可以。如必须用中医,须迁出医院再议。”2月18日,孙中山办理出院手续,迁至铁狮子胡同行馆。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年谱》明确记载,他“自协和医院移居铁狮子胡同行馆,改聘中医治疗”。《国父年谱初稿》下册同样记载着:“是日,先生离协和医,乘医院特备轿车,缓驶至铁狮子胡同行辕。家属及好友同志多认为医院既经宣告绝望,仍当不吝采取任何方法,以延伸先生寿数。所以有推荐中医陆仲安者;因陆曾治疗胡适博士,若由胡进言,先生或不峻拒……胡乃偕陆同往。胡先入卧室进言。先生语胡曰:‘适之!你知道我是学西医的人。’胡谓:‘不妨一试,服药与否再由先生决议。’” 梁实秋在一篇怀念胡适的文章里也证实了这一点,“孙中山病危时……改试中医。由胡适偕名医陆仲安前往诊视”。陆仲安诊视后,处以“益气养阴柔肝方”。孙中山服药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脚肿消尽。后来孙中山腹水严重,江苏中医王子贤又为其处方“五皮饮”加减,服后小便通畅,症状减轻,孙中山赞赏说“中医有中医的特长”。在孙中山病逝前的8天里,每天用人参汤濡唇。尽管中药并没有治好孙中山的肝癌,却延伸了他的生命。(顾掌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