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0-05-28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谈亚健康防治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是和谐的动态平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治未病可指导疾病的早期医治,蕴含丰富的现代预防医学理念[1]。亚健康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与《黄帝内经》的“未病”非常契合,处理得当可恢复到健康状态,处理不当可发展成各种疾病[2]。“亚健康”这一称谓来源于现代医学,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传统中医防病、治病理念,长期用于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和防病治病,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及思想体系[3]。本文将亚健康与治未病有机结合,从治未病方面阐述亚健康防治的具体措施。
 
1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唐·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思想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为中医重要的健康保健观,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类似,即在未出现明显病症时给予适当治疗,重在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为中医重要的疾病治疗观,发生病变时注意预防疾病的传变,重在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3]。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中间的状态,即人体既不健康也未发生疾病,无器质性病理变化,但也达不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引起人体诸多不适感。随着现代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亚健康人群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中医认为,脏腑、气血是维持机体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亚健康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与免疫、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失调有关,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基础和内涵大致相符[4]。治未病不仅能为干预亚健康奠定基础,同时也应与亚健康防治紧密结合,促进我国亚健康防治水平的提高。
 
2“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亚健康状态是人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中医认为亚健康是由先天不足、劳逸失度、饮食不当等使脏腑功能失调[5]。“未病先防”干预亚健康常见手段有心理调理、饮食调摄、运动疗法等,可有效促进机体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充足。
 
2.1 心理调理
精神状态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强调“形神合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重视情志对机体的影响。情绪波动会影响脏腑功能,是百病之源,“喜怒不节则伤脏”。心理调适的核心是指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运用中西医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及周围环境,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启发、教育、劝告、暗示,以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方法传授等。此外,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2.2 饮食调摄
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源于脾胃生化,“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健康长寿,合理饮食有利于体质阴阳的动态平衡,饮食不节则多病或病重。科学的食谱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保证人体每日必需的营养物质。饮食调摄注意饮食有节,全面均衡,因人而异。
 
2.3 运动健身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经络疏通,血脉畅行,运则立,动则健,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增强体质,有效预防亚健康。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运动时注意因人因时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活动,使情志畅,筋骨强,气血活,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2.4 戒烟限酒
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可恢复机体和脏腑状态。大量饮酒会损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戒烟可使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25%~40%。《黄帝内经》提出“起居有节”,良好的作息习惯可避免脏腑功能损伤,维持人体正气和功能平衡。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崔淑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2.5 睡眠调摄
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导致记忆力减退、失眠、思维紊乱等。调整睡眠需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首先,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不宜过饱及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其次,形成规律睡眠,建立良好的生物钟。最后,顺应四季,遵循阴阳的消长转化。
 
3“既病防变”干预亚健康的措施
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即外邪入侵人体,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既病防变”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把握时机,及时治疗,防止疾病传变,避免累及他脏。“既病防变”对预防亚健康的传变或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干预措施主要有辨证论治和辨证调摄。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可从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多方面综合判别机体状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亚健康是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动态失衡,进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亚健康的中医防治就是调整这种失衡状态[6]。亚健康的辨证论治即综合机体的整体状态,进行针对性调理,恢复机体气血津液平衡,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拓展。亚健康的辨证分型,各医家各执己见,没有统一的规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8种: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和痰热内扰,分别给予疏肝解郁、疏肝健脾、补脾养心、补血养阴、补气健脾健脾祛湿、疏肝清热、化痰清热等治疗方法[7]。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表现以虚为主,主要治疗方法为补虚法,但也可见虚实夹杂等少见证型。防治亚健康不可拘泥于常见证型,如心肾不交者,可用交泰丸、安神定志丸;脾肾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选择合适的中药或中药方剂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保持气血津液的充足,但坚持服用才可达到调整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4 讨论
4.1 亚健康的危害和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3状态”“中间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N·布赫曼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各国学者纷纷进行研究,提出了诸多类似的概念,“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8]。虽然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3状态,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对亚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从根本上解除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归纳其症状主要有:(1)躯体性亚健康,以疲劳、睡眠紊乱和疼痛等躯体表现为主。虽然各项指标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患者有与之相关的各种不适状态。(2)精神心理性亚健康,以抑郁寡欢、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短时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情志失调,心理压力过大,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临床亚健康症状。(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人际交往异常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4.2 治未病可有效指导亚健康防治
治未病最早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最形象的阐述,强调了疾病预防的重要理念,充分体现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在病变之前进行干预,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掌握主动,此谓“上工之术”,《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丹溪医集》《类经》《温热论》《医方集解》等都有相关的论述。因此,“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作为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内容,受到各代医家的推崇,对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9,10,11,12]。
 
4.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的意义
据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报告称,我国人群健康和非健康各占15%,其余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使积极防治亚健康成为必然。基于治未病思想,临床应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着手,针对亚健康进行积极防治。
 
5 小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寓防于治、防治结合。对亚健康状态,首先要“未病先防”,才不会陷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困境。中医治未病和现代医学亚健康的核心理念都是重在预防,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将治未病和亚健康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必将探索出适合我国健康需求的亚健康研究特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