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血吸虫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晚期血吸虫肝病的CT诊断

晚期血吸虫肝病的CT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年第12期第19卷 论著摘要

作者:王胜辉 李令军 吴建尧

单位:414400 湖南省汨罗市民 医院CT室

  血吸虫肝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地方性寄 生虫病。笔者将我院确诊的20例报告如下,并着重就该病的CT诊断作进一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8~69岁,平均61岁。均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生活史。主要 症状及体征:腹痛8例,腹胀12例,消瘦7例,腹泻10例,发热2例,肝大18例,脾大14例, 腹水4例,胸水5例。实验室检查:ELISA阳性14例,COP阳性6例,IAH反应1:10有9例、1∶2 0有11例,谷丙转氨酶增高12例,白蛋白减少20例。全部病例早已经粪便检查找到虫卵确诊 。CT扫描采用GE 9000HP全身扫描机,矩阵320×320,层厚及层距为5~10mm。20例中因4例 碘过敏试验阳性仅作肝脏CT平扫,其余16例均先作平扫,然后作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肝内、外钙化

  20例均有钙化,其中肝包膜下弧线状钙化17例(图1、2),肝内线状钙化(多垂直于包膜)15例 (图3、4),肝内蜘蛛足样钙化5例(图5),团块状钙化9例(图6),网格状或地图样钙化12例( 图1、2、7),但多数病例常多种形态钙化混合并存。肝内钙化条纹僵直、粗细不等,CT值高 低不等,约为60~250HU。肝外血管壁钙化11例,其中可见胃壁网格状钙化1例,门静脉边缘 线状钙化6例(图2),下腔静脉边缘钙化3例,脾静脉边缘钙化2例,脾脏边缘钙化1例,肠系 膜上静脉钙化2例,肠壁钙化1例(图8)。

  2.2 肝实质内结节样低密度灶

  肝左、右叶均可见者3例,单纯右叶可见者5例。CT表现为多发不规则低密度灶,平扫CT值45 HU,注射对比剂后CT值65HU,为均一强化,边缘可见纤维钙化条纹,其中3例可见多个结节 样低密度灶向肝表面隆起(图1)。另外2例肝内并存多个大小不一囊变灶,最大囊变灶约4cm ×5cm,CT值10~20HU,其边缘可见弧线形钙化,注射对比剂后无明显强化(图9)。

  2.3 肝硬化表现

  20例中全肝增大者3例,2例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其余15例均有左叶、右叶或尾叶不同程度增 大或缩小。左叶增大10例,右叶增大8例,尾叶增大16例(图4)。肝脏轮廓形态不规则、呈结 节状或扇贝形7例(图1、4、10),肝裂增宽,左右叶比例失调15例(图3、4),12例见胃底静 脉与脾门静脉扩张扭曲呈蚯蚓状或结节状,增强后明显强化(图1)。脾大14例,腹水4例(图6 ),5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

  2.4 肝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

  本组病例可见此征象者8例,表现为肝内大小约0.5~1.0cm低密度灶,CT值小于20HU, 部分为负值,低密度灶中可见一小圆形稍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呈血管性强化,代表血管 断面(图3、6)。

  2.5 合并其他病变

  伴慢性胆囊炎样改变者14例,占70%,表现为胆囊变小,密度增高,壁增厚(图1),其中2例 合并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肝癌2例,肝内血管瘤1例,胃窦癌1例,脾脏恶性肿瘤1例。

  3 讨论

  3.1 血吸虫肝病的CT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血吸虫肝病的CT表现在国内由罗丽君[1]最先描述,主要表现为肝内、外多发钙化 ,肝脏体积大小形态改变、脾大、腹水等。1991年周康荣[2]将该病肝内钙化形态 归纳为线状、包膜下弧线状、蜘蛛足状、团块状及地图状5种。其病理基础为虫卵到达肝脏 ,在门静脉小分支内停留形成虫卵结节,由于反复大量虫卵结节形成和纤维化反应,致门静 脉分支周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导致线条形钙化。肝包膜下多个小叶间的钙化条纹相连 则形成包膜下钙化;如大量钙化局限在汇管区则呈团块状;沿邻近小叶表面伸展则呈蟹足状 ;如线状钙化十分广泛,纵横交错则成为地图状或网织状形态,此为最严重的一种形式。本 组结论支持以往作者的意见,肝内上述形态的钙化对诊断具有特征性,尤其是网格状钙化具 有确诊价值。

  另外本组20例中11例出现肝外血管壁钙化,多系门静脉高压时,部分虫卵随血液逆流到脾静 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等血管内,沉积于这些血管壁上,久之则发生钙化。虫卵沉积于胃肠壁血 管内者,则多表现为胃肠壁的线状钙化(图8)。

  有文献[2]曾报道肝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本组20 例中8例具有此征象。另外血吸虫卵在肝内沉积可激发肝组织反应而继发肝嗜酸性脓肿、坏 死、营养不良等广泛损害,所以肝内可出现多发低密度坏死、囊变区。

  3.2 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区别

  有文献[3]报道该病肝脏多增大、缩小或正常,且以肝左叶增大为主,与肝炎后肝 硬化不同,并认为可能是由于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含虫卵的血液进入门静脉后,由于分流 现象,含虫卵多的血液进入肝左叶所致。但本组20例中肝左叶增大者仅10例,而尾叶增大者 达16例,因此该病晚期肝脏大小改变与一般肝硬化肝脏大小改变类似,不具特征性。但从本 组病例分析,血吸虫肝病晚期肝表面多发局限性隆起较一般肝硬化显著,

1 肝内地图状及包膜下钙化,左肝内多个结节状低密度灶向肝表面 隆起(△),肝裂增宽,胃底、脾静脉扭曲扩张,胆囊呈慢性炎症改变(↑) 图2  肝内地图状及包膜下钙化,门静脉边缘钙化(△) 图3 右肝 内线状钙化(↑),汇管处扩大(△),内见点状血管影 图4 肝内线状钙 化(△),右肝后缘结节状隆起,肝裂增宽,尾叶增大 图5 肝内蜘蛛足 样钙化(△) 图6 右肝内团块状钙化(↑),肝裂增宽,肝叶比例失调, 汇管处扩大(△),内见点状血管影 图7 右肝顶部网格状钙化及腹水  图8 左腹腔内肠壁钙化(△) 图9 右肝内两个低密 度囊变灶,较大者边缘可见弧线状钙化(↑) 图10 肝轮廓不规则呈扇 贝形,肝裂增宽致肝表面呈深分叶状或驼峰样改变。参照 资料[3],这是由于血吸虫肝硬变主要病变在汇管区,晚期 增生的结缔组织使汇管区扩大,且互相连接,把肝表面划成许多不规则的微隆起区(直径约3 ~5cm)或结节状,但一般不呈细颗粒状,这与门脉性肝硬变不同。笔者认为这种多发的显著 的肝表面凸起对该病有一定特征,尤伴凸起两侧或包膜下线状钙化者则具有肯定诊断价值。 血吸虫肝病晚期往往由于大量纤维化而继发血吸虫性肝硬化。

  Arari等[4]等认为该病合并肝癌发生率高达29%,周康荣等报道97例中有25例合并 肝癌。可见晚期肝脏血吸虫病是引起肝癌的高危因素,尤其的是该病结节样低密度灶有可能 误诊为肝癌,须结合肝脏的形态改变,特殊形态的钙化及临床病史予以鉴别。另本组病例合 并慢性胆囊炎样改变者达14例,未见国内文献报道,笔者认为可能与本组疾病均属血吸虫肝 病晚期,肝内大量纤维化导致肝脏慢性、广泛性损害有关。

参考文献

  1,罗丽君,俞纯麟.慢性肝血吸虫病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 8,22:28

  2,周康荣,王滨,张富东,等.97例晚期血吸虫病的CT表现和特征.中华消化 杂志,1991,91:206

  3,洪美玲,主编.病理学.第3版 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94,248

  4,Arari T, Hayakawa K, Okada J,et al. Hepatic schistosomiasis japon ica identified by CT. Radiology, 1985, 157:757

收稿:1999-11-03

  修回:2000-10-24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小脑血吸虫病CT误诊一例
焦点新闻
·自制乳腺显像装置用于<sup>99</sup>Tc<sup>m</sup>-MI
·<sup>99m</sup>Tc-MDP核素显像诊断乳腺肿瘤的研究
·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房亲肿瘤显像诊断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腺显像探查隐性乳
·<sup>99</sup>Tc<sup>m</sup>-MIBI显像对乳腺癌腋窝转
·<sup>153</sup>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
·<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