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辨体辨证中医治疗验案举隅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9-18
徐元山辨治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经验总结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1], 缠绵难愈, 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等[2]。近年来慢性盆腔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徐元山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第1批威海市名中医药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 中医理论根基厚实, 临床经验丰富, 在省内中医妇科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对慢性盆腔炎诊治颇有研究。现将徐元山主任医师辨治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辨体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形成的, 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和多样性;后天因素决定了体质的可变性。在相同的时空背景下, 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趋同性[3]。徐元山主任医师认为威海地区位于山东半岛东端, 三面临海, 空气湿度较高, 人们在潮湿的环境中感受外湿机会甚多。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 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故其民皆黑色梳理。”因环境潮湿, 腠理疏松, 更易感受湿邪, 湿邪重浊黏滞, 易阻遏气机, 气不行则湿不化, 胶着难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为干预形成冬暖夏凉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界的严冬酷暑形成了鲜明差异, 这种乍暖乍寒的温度差异, 使人体腠理骤开骤闭, 卫外功能调节失司, 久而久之, 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 内环境失稳, 闭阻于体内的浊气即化为湿邪致病[4]。再者, 现代人们多重膏粱厚味, 进食补品, 久则损伤脾胃, 湿热自内生。因地域差异, 本地海鲜丰富, 本地人多具有喜食鱼、虾、贝等海鲜及饮食偏咸等习惯, 使热自内生。 因此, 威海地区湿热质已成为普遍的偏颇体质。
 
2 辨证
证的基础是体质, 是特定的体质接受了某种病因的刺激而表现出的某种特异性的类型[5]。体质是辨证的基础, 体质决定疾病的临床证型[6]。不同体质其发病倾向不同, 特定的体质与相应的病邪之间具有特殊的亲和能力, 即所谓“同气相求”。体质的特异性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发病后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从而影响着疾病的证候类型[3]。徐元山主任医师认为湿热体质者体内蕴湿藏热, 故而更易感受湿热之邪而发病。湿热之邪阻滞胞宫而致气血运行不畅, “血非气不运”, 气机阻滞而血行受阻则为瘀, 瘀滞于脉, 湿热瘀三者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而致本病缠绵难愈, 反复发作, 可见湿热体质是导致湿热瘀结证的前提条件, 也是湿热瘀结证成为此类体质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证候的原因。因此威海地区慢性盆腔炎患者多为湿热瘀结型。
 
3 治疗
根据威海地区慢性盆腔炎患者体质与证型的特点, 徐元山主任医师自拟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 疗效显著。清热除湿汤基本组成为石见穿、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白头翁、麸炒白术薏苡仁当归香附川楝子车前子甘草。其中石见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具有辛散而不燥, 通而不窜, 微苦而不寒的特点, 其药性平和, 久用无败胃伤正之弊。麸炒白术健脾益胃、燥湿和中、利水, 徐元山主任医师认为其可除湿、固束带脉, 对盆腔炎腰骶疼痛、少腹掣痛、双下肢酸软或沉重乏力者 (其腰骶疼痛特点以夜间尤甚, 稍活动后可减轻或缓解) , 重用白术有奇效, 二药共为君药。红藤、当归活血化瘀止痛;败酱草、车前子蒲公英、白头翁清热解毒利湿;川楝子香附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薏苡仁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行滞之效。因“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胞络者, 系于肾”“妇人患带下者, 病在带脉也……总属肾虚”。故本病迁延日久必累及于肾, 导致肾的阴阳失调。徐元山主任医师在治疗本病时, 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常加续断、芡实补肾祛湿。
 
4 预防
因本病迁延难愈, 反复发作, 徐元山主任医师认为预防重于治疗,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在湿热体质患者未患盆腔炎或初患盆腔炎时, 给予清热利湿治疗, 并给予饮食调摄, 进食薏苡仁、红小豆等食物, 少食肥甘厚味, 纠正其偏颇体质, 在未发病阶段或发病后未转化的前期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变。
 
5 验案举隅
患者, 女, 38岁, 因“左下腹隐痛1年余, 加重6个月”于2018年5月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隐痛, 伴腰酸, 白带偏多, 色黄, 无异味, 近6个月上述症状加重, 小便色黄, 大便黏腻不爽, 平时喜食肥甘厚味, 舌红, 苔黄腻, 脉弦滑。妇科检查示:外阴阴道无异常, 宫颈光滑, 子宫后位, 大小正常, 活动欠佳, 无压痛, 左侧附件增厚, 压痛, 右侧附件未触及明显异常。B超示:盆腔积液。白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慢性盆腔炎。辨证:湿热瘀结型。治法:清热除湿, 化瘀行滞。方药:石见穿15 g, 红藤15 g, 败酱草15 g, 蒲公英15 g, 白头翁15 g, 麸炒白术30 g, 薏苡仁15 g, 当归12 g, 香附12 g, 川楝子12 g, 车前子15 g (包煎) , 续断片15 g, 芡实12 g, 白果仁12 g, 甘草片9 g。每日1剂, 并嘱其清淡饮食。服药6剂后, 腹痛明显减轻, 白带量较前减少, 大便正常, 上方去苦寒之败酱草, 继续服用, 1个月后子宫附件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述症状均已改善。
 
按语:此患者体质属湿热质, 根据“同气相求”原理, 其盆腔炎类型为湿热瘀结型, 故给予清热除湿汤以清热除湿, 化瘀行滞。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58.
[2]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271.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杨敏.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5]何裕民.体质研究: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与哲学 (A) , 1996, 17 (6) :288-291.
[6]孙理军.中医体质学说应用述要[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4 (2) :54-5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徐美洁 于菲菲
Tag标签: 盆腔炎(1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