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案 中医药用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1-15
小儿发热案
 
患者某,男,3岁,北京人,2011年7月14日初诊。 患者易感冒,平均每月1次,今日早晨发热38.5℃,无汗,微咳,时有脘腹疼痛;舌白略厚,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感冒,老师辨证为邪热壅肺,治宜清宣肺热, 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药用:生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30g,炙甘草3g,柴胡12g,黄芩6g,板蓝根15g,法半夏3g,浙贝母15g,僵蚕6g。3剂,日1剂,水煎服。

患者于2011年7月16日复诊,其姥姥告之服用2剂药后烧退咳止。现舌苔薄黄,脉滑数;此为烧已退,肺仍留有余热之象,继以清泻肺热,酌加化痰之药。

药用: 桑白皮10g,地骨皮8g,瓜蒌皮10g,生石膏15g,芦根10g,浙贝母10g,桔梗5g,生薏苡仁10g,桑叶6g,薄荷4g,6剂,水煎服,日1剂。诊毕,姥姥问曰:“患儿服药2剂后烧退咳止,剩余之药还服否?”师答曰: “不必再服”。患儿姥姥、姥爷急忙答谢老师,并嘱患儿答谢老师并余,师面带笑容,再三答曰不必客气,遂望其欣然离去,患者药后亦未再就诊。

按:本案患儿发热38.5℃,无汗,微咳,究其原因,乃寒邪闭表,邪热壅肺所致,故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柴胡、黄芩、法半夏,为小柴胡汤中主要药物,功擅清透少阳邪热,使里热外达;板蓝根清热解毒,擅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邪热壅盛,尤其对于小儿来说,易引发肝风内动,故加僵蚕,祛风定惊, 防患于未然;老师治疗外感发热,常加入此五味药物,疗效颇佳;加浙贝母者,意在清热化痰止咳。综合来看,本方在麻杏甘石汤的基础上加味清透少阳邪热、化痰止咳的药物,药证相对,故两剂后烧退咳止,大邪已去,剩余一剂不必服用,后以清肺余热之轻剂调理。
 
专家介绍
 
陈明   教授、主任医师
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年,尤对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颇有研究,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心脏病、咳嗽、气喘、发热类疾病,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痤疮及各种皮肤痒疹,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病,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小儿发热等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证。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