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特征、特质及其准则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9-29
目前为止,人类骨折固定方法有两类:一类立足于现代科技,有创伤、有遮挡,称作手术固定术[1];一类立足于生命自然法则,无创伤、无遮挡,称作手法固定术[2]。手术固定术借助现代科技后来者居上,似乎成了当今骨折固定概念的代名词[1]。
 
当下随着自然疗法、天然药物、传统医学的回归与被认可,千年中华整骨术(中医称:正骨术)骨折复位、固定、愈合优势越被人们所关注,尤其在基层及边远山区突发事件的“短、平、快”效果更明显[3]。本文以中国蒙医整骨术为范例,立足于蕴含肢体与全身一体、躯体与功能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含“身心合一”)生命自然理念,以及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运用现代生理心理、生物力学概念探究骨折固定独具的特征、特质及其准则[4,5]。这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骨折固定术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现代手术固定术的一种补充与替代,其理论意义及临床价值不可低估[3,4]。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独具特征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往往是手法复位前提下[5],实施以骨折端嵌插力及周围肌肉、肌腱、皮肤等软组织包扎力形成的人体自固定术与根据骨折部位及类型选取4~8块薄轻木板、3条绑带及若干个压垫等,在骨折中、近、远端处依次绑定固定的小夹板外固定术(见图1)融为一体的骨折固定方式。称之为,中国蒙医整骨小夹板外(自)固定术[6,7]。这里,人体自固定术可模拟为“小夹板固定术”,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把二者合为一体,简化表述成图1模式[6,7]。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8,9],这种骨折固定取材方便、方法简单、价格低廉而疗效尚佳,深受患者的青睐。它在漫长的实践中沉积下了骨折固定独具特征。

小夹板固定术
 图1 小夹板固定术
 
注:此图引自文献[7]。ABC、MEG、NFH代表各条小夹板;MAN、EBF、GCH代表每根绑定线;t为骨折面,n为骨折面法线,α为骨折面与骨断端横截面夹角,d G为绑定压力,dN为骨折端轴向力。
 
1.“生理愈合-心理恢复”兼顾特征
在骨折固定初期(应激适应期[10]),根据骨折端“结构稳定-受力平衡”还不够稳定而“生理平衡-心理稳定”诉求[4,5],实施相对运动锻炼,使得骨折端[4,5]: (1) 生理适应。适度抬高患肢,适时对肿胀部位、压痛点、穴位点喷酒安抚,做到活血化瘀,以及激活周围血管及神经因子。通过新生血管及神经之间“气通血通”互激互动效应(中、蒙医观),合乎生理愈合诉求[7,11]。 (2) 心理适应。适时向夹板间空带喷酒按摩,适度调节绑定带松紧度等。鼓励患者从远端关节开始渐进活动并与心理相连系,合乎心理恢复诉求[7,11]。
 
可以看出,这种骨折固定基于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具备“生理愈合-心理恢复”兼顾特征[12,13]。
 
2.“结构稳定-受力平衡”兼顾特征
在骨折固定中后期(功能继发期[10]),根据骨折端“生理愈合-心理恢复”越趋稳定而肢体“结构稳定-受力平衡”愈合诉求[4,5],逐步强化运动功能锻炼,使得骨折端[4,5]: (1) 结构适应。沿骨折端纵向,如图1中ABC、MEG、NFH等,各条夹板上构成“两点一线”稳定;沿骨折端横向,如图1中EBF、MAN、GCH,各条绑带上构成“三点一面”型稳定,即合乎骨折端“结构稳定”(骨伤生物力学称:“以力对力”,即“结构连续”)状态诉求[4,14]。 (2) 受力适应。相对于骨折面,横向绑定压力(图1G)与纵向轴向作用力(图1N)保持平衡,即合乎骨折端“受力平衡”(骨伤生物力学称:“应力适应”,即“功能完整”)状态诉求[4,14]。
 
Nsinα-Gcosα≤k (Ncosα+Gsinα),其中k为骨端断面摩擦系数。可以看出,这种骨折固定基于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具备“结构稳定-力学平衡”兼顾特征[4,14]。
 
3.“运动适应-应力适应”兼顾特征
在骨折固定后期(功能继发期[10]),根据骨折端“生理愈合-心理恢复”与“结构稳定-力学平衡”状态的越趋稳定以及肢体“运动适应-应力适应”状态诉求[14,15](肿胀消退、关节稳定度提升),由弱到强、轻到重实施强化运动功能锻炼,使得骨折端[14,15]: (1) 运动适应。即以远折端“动”对应近折端“静”、近折端“静”应对远折端“动”,合乎骨折端“动静合一”运动结构[14,15]。 (2) 应力适应。即骨折端“破骨”抑制、“成骨”活跃状态诉求,适时向骨断端提供所需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顺应骨折端“应力适应”,即满足“功能完整”状态[14,15]。
 
可以看出,这种骨折固定基于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4,5],具备“运动适应-应力适应”兼顾特征[14,15]。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独有特质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基于“生理愈合-心理恢复”“结构稳定-受力平衡”“运动适应-应力适应”兼顾特征,在不断实践中积淀下了骨折固定独有特质[3,11]。
 
1.生理与心理“动”稳定特质
在骨折端“结构稳定”(以力对力)与“功能完整”(应力适应)状态下,以生理激发对应心理应激、心理应激适应生理激发,促使患者生理与心理稳定[14,15]。由于生理激发与心理应激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生理与心理“动”稳定特质[14,15]。
 
2.静态与动态“动”平衡特质
在骨折端“结构稳定”(以力对力)状态下,以远折端“动”对应近折端“静”、近折端“静”适应远折端“动”,促使骨折端静态与动态平衡[16,17]。由于远折端“动”与近折端“静”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静态与动态“动”平衡特质[16,17]。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统一特质
在骨折端“功能完整”(应力适应)状态下,以远折端作用力对应近折端反作用力、近折端反作用力应对远折端作用力,促使骨折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统一[16,17]。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统一特质[16,17]。
 
4.成骨与破骨“动”平衡特质
在骨折固定“结构稳定”(以力对力)与“功能完整”(应力适应)状态下,骨折端成骨与破骨平衡随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而变化[16,17](在临床上,通过X片+实践积累掌控)。由于骨折端成骨与破骨平衡与间断性生理应力变化随机适应,这种骨折固定具有成骨与破骨“动”平衡特质[16,17]。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独特准则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基于生理与心理“动”稳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动”统一、静态与动态“动”平衡、成骨与破骨“动”稳定特质,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骨折固定的独特准则[3,11]。
 
1.“生理心理”固定准则
在“动静合一”与“以力对力”状态下,凭借生理激发与心理应激平衡做到骨折“生理心理”固定[14,15]。
 
2.“动静合一”固定准则
在“生理心理”稳定状态下,当骨折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统一时,以近折端“静”与远折端“动”平衡做到骨折“动静合一”固定[16,17]。
 
3.“以力对力”固定准则
在“生理心理”稳定状态下,当骨折端静态与动态平衡时,以远折端作用力与近折端反作用力统一做到骨折“以力对力”固定[16,17]。
 
4.“成破平衡”固定准则
在“生理心理”“动静合一”“以力对力”稳定状态下,往往以骨断面间断性生理应力刺激掌控骨折端成骨与破骨平衡[16,17]。
 
总之,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基于人体“天人合一”(含“身心合一”)生命自然观,以及肢体“结构连续-功能完整”属性形成的独具特征、独有特质及其独到准则是它传承与沿用至今的根本给力点,更是当今骨折固定整体概念的人性化、行为化,局部疗法的动态化、功能化发展方向,意义深远[4,18]。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银锁 照那木拉
Tag标签: 骨折(32)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