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七方”“十剂”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6-16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里的药方便是中医里说的“方剂”,由多种中药按一定规则搭配而成。而在中医理论中,方剂又有着“七方”和“十剂”的不同说法。

  

  七方分类法

  七方的说法,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提到了“近而奇偶,制小其服”等制作药方的方法,但并不以给方剂分类为目的。

  后来,有人提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正式明确提出了“七方”,将之作为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按照七方的分类,所有的方剂可概括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大类。这七大类药方,主要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中药方中所用到的药物总称为“药味”,按照药方中药味的多少及药物用量的大小就分出来大方和小方。类似的道理,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十剂分类法

  七方的分类虽然出现得早,但并不常用。按照药方的主要用途,人们又将药方分成了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等“十剂”。

  从名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十剂中的剂名是两两相对的,宣与通相对应……补与泄相对应、燥与湿相对应。下面我们就拿补剂与泄剂为例,加以简单分析。

  “补可扶弱”,补剂都是些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用来滋补虚弱、亏空的身体。例如身体疲倦、精神不振、正气不足时,常会用到山药、大枣、人参等滋补的药材。

  “泄可去闭”,意思是用有开泄作用的药物,去除闭塞的症状。泄剂常用的是味苦,促使人体排泄的药物,比如大黄、芒硝、巴豆等。当人体出现肠胃实邪壅结、腑气不通所致的便秘或咯痰稠黄、胸满胀痛等肺经邪实症状时,就需要用到泄剂。

  由此可见,补剂针对虚证,而泄剂是针对实证的。所以说,不同类型的方剂都有所侧重,专门针对某一类的病症。

  

  方剂其他分类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七方还是十剂,都是一种笼统的分类方法,不能完全涵盖临床用到的所有方剂。后来人们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方剂,在七方和十剂的基础上做了不少延伸和变通的工作。

  比如人们曾在十剂的基础上增加了寒、热、升、降四种方剂,成为“十四剂”。而为了便于临床辨证,又分成了补养、发表、涌吐、攻里等“二十一剂”。无论哪种分类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便于医师的学习和临床运用。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历代对于方剂的分类,繁简不一,各有取义。其中主要的有“七方”说、“十剂”说、按病证分、按治法分、按组成分、按病因分。本教程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将所辑之方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驱虫、涌吐计十八章,每章分若干小节,使之纲目清晰,便于学习和掌握。


七 方 说

“七方”说源于《素问·玉真要大论》,金·成无己正式提出“七方”名称。《伤寒明理药方论·序》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注:“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Tag标签: 中医(19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