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对气血同治理论的认识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2-04
从气血同治理论探讨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属于 “产后病” 的范畴, 为产科临床常 见疾病和多发疾病, 其发病率约为20%-30% [1] 。 它 主要是在多因素刺激下, 下丘脑分泌的催乳素抑制 激素 (prolactin inhibiting hormone, PIH)通过垂体门 脉系统作用于垂体, 抑制催乳素(prolactin, PRL) 的合成和分泌 [2] , 从而引起产后乳汁分泌少或无乳 汁, 甚至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相关流行 病学显示: 母乳喂养失败多归咎于乳汁不足 [3] 。 产 后缺乳在临床上直接影响到母乳喂养, 主要影响 到婴儿生长发育和产妇的身体健康 [1] 。 目前, 针对 这一问题的治疗,现代医学仍局限在调节机体激 素水平, 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1] , 而中医历来重 视母乳喂养婴幼儿, 从整体观念出发, 辨证论治, 从根本上帮助产妇解决缺乳问题, 具有临床疗效 显著、 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笔者以中医学独具特色 的气血理论为出发点, 结合近期临床研究现状, 从 “气血同治” 角度对产后缺乳进行论述, 以期为临 床治疗产后缺乳提供理论支持, 提高本病的诊疗 水平。

对气血同治理论的认识

所谓气血同治 [4] , 即在气血同病时既治气、 又治 血, 从而调畅气血、 缓解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 学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 质, 血则含有人体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 在气的推动 下运行全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正如《素问· 上古天 真论》 曰: “人之所有耳者, 血与气耳” 。 《素问·六节 脏象论》云: “气血和, 而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 均 旨在说明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主要在气与血。 虽然气 与血在属性及生理功能上有所区别, 但二者都来源 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在生理上互根互用, 存在着“气为血之帅” 与 “血为气之母” 的关系, 故有《难 经本义》曰: “气中有血, 血中有气, 气与血不可须臾 相离, 乃阴阳互根, 自然之理也” [5] 。 即在正常情况 下, 气和血周流不息, 血的生成、 统摄和运行靠气的 生化与调节, 气的生化和贯注又靠血的营养与载运, 使得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血相互生化, 相互为用。 若气 血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 则会产生病变, 如《丹溪心 法· 六郁》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 所以有 “气为 血帅, 血为气母” 、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滞” , 两者 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一旦发生 病变, 无论气病及血, 还是血病及气, 都多表现为气 血同病。 因此, 在疾病的治疗中, 如何保持气血之间 的平衡, 获得脏腑功能发挥的气血营养并保持气血 之间的运行正常, 是预防和治疗疾病、 减少相关疾病 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而中医历 来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气血同治理论的应用则 注重病程发展中气血的虚实病变, 在疾病治疗过程 中更是两法兼施, 临床疗效显著 [6] 。

气血同治理论与产后缺乳

1. 气血与产后缺乳的关系

1.1 乳汁生成与气血的关系 古代众多医家认 为, 乳汁的化生是气血津液、 经络、 脏腑共同参与的 结果, 只有在肾精充足, 脾胃健运, 气血充盛, 肝气 调达, 经脉流畅, 冲任二脉的精、 血、 津、 液旺盛充沛 的情况下, 才能上达乳房, 化生乳汁, 使乳房乳汁充 盈饱满, 排乳流畅 [7] 。

其中, 乳汁的生成与气血关系尤为密切, 在《妇 人大全良方》 《景岳全书·妇人规》 《校注妇人良 方》等古籍中均认为乳汁为血所化, 赖气以行, 清代 《傅青主女科》云: “乳乃气血所化而成也, 无血固 不能生乳汁, 无气亦不能生乳汁, 然二者之中, 血之 化乳, 又不若气之化为速……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 而化变也” 。 由此可见, 乳汁为气血所化生, 血是乳 汁生成的物质基础, 气是血变乳汁的动力, 乳汁源于 中焦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 在肝气的疏泄与调节 下得以正常生化和顺畅的分泌。

1.2 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 据多处古籍记载, 众 医家多认为乳汁为血所化, 赖气以行。 同时诸多研究 表明: 乳汁的多少与现代医学中产时及产后精神因 素、 产后出血情况、 疲劳状况、 营养状态、 药物作用、 婴儿按时吸吮、 乳腺发育、 饮食量等因素关系密切, 与家族史等亦相关 [8] 。 而上述致病因素都与中医学 中产后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而气血不足, 或因内伤七 情、 过食滋腻致使脉络不通导致气血失和而缺乳的 病机相符。

中医学认为, 气血旺盛是乳汁生成的根本, 脉络 通畅是乳汁能够顺畅排出的基础, 造成产后缺乳主 要是由于乳汁化源不足和乳汁运行不畅两个方面原 因 [9] 。 其在气血方面的病理改变主要可分气血亏虚和 气血瘀滞, 若平素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弱, 加之分娩失 血耗气, 一方面导致乳汁化源不足出现乳汁少或无, 质稀薄, 另一方面机体得不到濡养, 出现乳房柔软、 面色少华、 倦怠等症状, 而气血虚弱时又易招致风寒 湿外邪的入侵, 出现一系列本虚标实之症; 若气血瘀 滞, 首先不通则痛, 可见乳房胀硬疼痛, 其次由于肝 气郁滞导致血脉运行不畅, 血凝成瘀, 津凝成痰, 痰 瘀互结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综上, 妇女产后多虚多瘀容易气血失和, 而气 虚、 气滞、 血虚、 血瘀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一者有病 久而必定影响另一者, 长此以往, 构成乳汁难下的恶 性循环状态, 故从气血的角度论治此病具有一定的 意义。

2. 气血同治理论在产后缺乳治疗中的应用 关 于产后缺乳的分型论治虽然在古籍中多有记载, 诸 家各有争议, 却尚无统一标准, 但大多都认为其病机 关键责之气血, 临床上虚、 实可见, 虚证多因产妇素 体虚弱, 产时产后耗气伤血而无乳可下, 主要见气血 虚弱证; 实证多因产后精神郁闷或郁怒伤肝, 气滞血 瘀乳脉不通导致有乳而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 治疗 时虚应补之, 实应泻之。 此外合理调护, 及时开奶, 注意产后营养和休息,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 保持心 情舒畅等都是增加乳汁分泌的条件 [10-11] 。

2.1 虚证 主要为气血虚弱证, 症见产后乳汁量 少、 清稀, 乳房柔软不胀, 伴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气 短, 食欲不振, 体质虚弱,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以益气 养血, 佐以通乳, 可用通乳丹加减, 方中人参、 黄芪补 气, 当归、 麦冬、 猪蹄养阴滋阴, 桔梗、 木通利气通 脉, 全方立足补气养血, 兼以通乳。

2.2 实证 临床可见肝气瘀滞证和瘀血阻滞证。 临证以产后少或无乳为主, 肝气瘀滞证常伴胸胁胀 闷、 情志抑郁, 饮食不振、 苔薄黄, 脉弦细带数等。 治 以疏肝理气, 通络下乳, 方选下乳涌泉散加减, 方中 柴胡、 穿山甲疏肝解郁、 通络下乳, 青皮助柴胡疏肝 解郁, 漏芦、 王不留行、 通草助穿山甲通络下乳之功,四物汤合天花粉具有养血活血增液、 调和气血作用, 桔梗理气宣络, 甘草健脾和中。 诸药合用, 调和气血 而通络下乳。 瘀血阻滞证多伴见乳房硬痛拒按, 少 腹疼痛拒按, 恶露不绝而量少、 色紫有块, 舌质紫有 瘀斑, 脉沉紧或弦。 治以活血祛瘀通乳, 方用加味生 化汤。 方中当归、 川芎养血和血行气, 桃仁、 益母草 活血祛瘀, 炮姜温中调经, 加丹参、 牡丹皮可加强化 瘀清热之功,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行气养血化瘀、 去 瘀生新使得乳汁复下。

以上为产后缺乳常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以虚实夹杂者为多。 治疗当虚实兼顾, 宜参合多种治 疗方法。 由于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孕产期的营养与 健康, 平素膏粱厚味, 加之孕期、 产后过分进补, 活 动量少, 脾胃功能虚弱, 致使体内湿浊蕴结成痰, 乳 络塞阻而乳汁不行, 正如 《景岳全书 · 妇人规》提出: “肥胖妇人痰气壅盛, 乳滞不来” 。 这种因虚致实、 虚实并见的症状临床较为多见, 治疗宜健脾化痰通 乳, 以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加减, 方中苍术、 香附、 枳壳、 陈皮、 茯苓、 胆南星等理气健脾、 清热祛湿导 痰, 漏芦、 瓜蒌、 蛇蜕等具有行气散结、 消壅通乳作 用, 甘草调和诸药, 从而达到气血通畅、 标本兼治的 效果。

同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产后缺乳治疗的常 用中药多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12] , 其中, 黄芪 [13] 、 当归 [14] 、 熟地黄 [15] 可增强机体造血、 提高机体新陈代 谢, 王不留行 [16] 可促进乳汁分泌, 太子参 [17] 等可缓解 疲劳同时调节肠胃运动功能, 柴胡 [18] 、 川芎 [19] 等则对 稳定产妇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可见, 临床治疗产后缺乳主要以调理气血、 通络下乳为主, 临证注意需分清虚实, 分别论治, 注 重调节气血及脏腑功能, 促进乳汁产生, 使疾病有望 缓解或康复。

纵观产后缺乳病程发展的全过程, 气血虚实并 存, 其起因、 发展及治疗都与气血同治理论有着密切 联系, 根据古代文献及近现代临床治疗观察研究发 现, 气血同治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中的经典之论在产 后缺乳的诊治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 产后缺乳临床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的过程中, 更应 重视气血在生理、 病理上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通过运 用气血同治理论来深入的认识和验证中医药治疗产 后缺乳方法, 从而创立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高临 床诊疗水平。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赵春幸 郭小霞 刘鑫 朱丽红 刘亚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