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4-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 是指胃黏膜的固 有腺体受到损伤之后引起的萎缩或消失的病变, 伴肠 化或增生者存在着癌变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 胃黏 膜需要良好的血供, 为其提供营养支持, 胃黏膜的血流 量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降低, 其与胃黏膜血液供应减 少, 胃黏膜受损等有关 [1 -2 ] 。而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甚至癌变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免疫因素、 年龄因素、 遗传因素等有关 [3 -4 ]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 “胃痞” 等范畴 [5 ] 。中医认为饮食失调、 七情失和、 劳 倦过度等是其主要病因 [6 ] 。西医治疗该病存在着药物 副作用较大、 易复发的弊端,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 担, 同时让患者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而中医治疗该病存在着治疗效果显著, 副作用较小, 复发率低等特 点, 容易让患者接受,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采用中医药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该病, 效果显著, 现报 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病例选取 本研究选择本院中医消化门诊 60 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病例选取及治疗的时段为 2015 年 4 月—2016 年 10 月, 随机分为两组, 选取的病例为 中医辨证分型为寒热错杂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治疗组给予雷火灸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 对照组给予 摩罗丹治疗。治疗组男 13 例, 女 17 例;年龄 26 ~ 69 岁, 平均年龄(54. 67 ± 11. 25) 岁;对照组男 12 例, 女 18 例;年龄 27 ~70 岁, 平均年龄(55. 23 ±10. 73) 岁。

1. 2 纳入标准 符合相关的西医学及中医学的诊断, 患者的年龄选取为 25 ~ 70 岁。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 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以治疗前及停止 治疗后 2 周以内为准。自愿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排除标准 病理诊断恶变者。合并心、 脑、 肾等严 重的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

1. 4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 见》 [7 ] 。

1. 5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 [8 ] 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 行)》 [9 ] 。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予雷火灸及中药汤剂治疗。雷火灸的 选穴:中脘、 关元、 耳穴脾胃区、 足三里及三阴交。操作 手法:耳穴脾胃区、 足三里、 三阴交各回旋灸 15 min, 中 脘、 关元摆盒艾灸治疗 25 min。其中中脘、 关元为近端 取穴, 耳穴鼻区、 足三里、 三阴交为远端取穴。中药汤 剂的药物组成:半夏 15 g, 干姜 6 g, 党参 15 g, 黄芩 10 g, 黄连 6 g, 炙甘草 10 g, 大枣 5 枚。加减用药:腹胀甚 者加香橼6 g, 佛手6 g;疼痛甚者加白芍10 g, 延胡索6 g;吐酸者加乌贼骨10 g, 贝母10 g;血瘀甚者加丹参10 g, 三七 3 g;纳差者加焦神曲 10 g, 焦山楂 10 g。日 1 剂, 水煎服 200 mL, 早晚各 1 次, 分温热服。雷火灸和 中药汤剂均以 6 周为 1 个疗程。

2. 2 对照组 对照组服用市售中成药摩罗丹(国药 准字 Z13021325, 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每次口服2 丸, 早晚各 1 次, 温水送服。以 6 周为 1 个疗程。

3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3. 1 观察指标 胃镜检查:以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 2 周以内的检查为准, 治疗后胃镜复查进行活检时尽可 能在原病变部位钳取。

3. 2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分析数 据, 组间数字比较采用 t 检验, 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 方检验。

4 疗效观察与治疗结果

4. 1 总疗效 [10 ] 见表 1。

4. 2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 [11 ] , 见表 2。

4. 3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 3。治疗组总有效 率 93. 33% , 对照组 80% ,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 有显著 性差异(P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 1 总临床疗效分级

疗效分级 症状体征胃镜表现
临床痊愈 症状、 体征消失;胃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
临床显效 症状、 体征消失;胃黏膜慢性炎症好转
临床改善 症状、 体征明显减轻;胃黏膜病变缩小 1/2 以上
临床无效 达不到有效标准

表 2 中医证候改善分级

疗效分级 中医证候

临床痊愈 治疗前后积分相差 90%以上, 舌脉正常
临床显效 治疗前后积分相差 2/3 以上, 舌脉基本正常
临床改善 治疗前后积分相差 1/3 以上, 舌脉改善
临床无效 达不到有效标准

表 3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临床痊愈 临床显效 临床进步 临床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5 12 11 2 93. 33
对照组 30 1 6 17 6 80. 00

4. 4 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改善比较 见表 4。 治疗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 01)。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 意义(P <0. 05)。

表 4 两组治疗前后胃壁黏膜炎症情况比较(例)
组别 时间 例数 无异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治疗组 治疗前 30 1 4 8 7
治疗后 30 6 12 1 1
对照组 治疗前 30 2 5 6 7
治疗后 30 3 8 7 2

4. 5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 5。治疗前两 组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差异(P > 0. 05), 治疗后两组 症状积分差异显著(P <0. 05)。

表 5 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珋 x ± s) 症状
治疗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痞满 30 2. 78 ±0. 73 0. 62 ±0. 61 △ 29 2. 75 ±0. 68 1. 92 ±0. 75
胃痛 20 1. 68 ±0. 57 1. 02 ±0. 59 △ 18 1. 38 ±0. 67 1. 21 ±0. 76
嗳气 16 1. 28 ±0. 61 0. 57 ±0. 38 △ 15 1. 23 ±0. 65 1. 01 ±0. 67
纳差 5 0. 49 ±0. 42 0. 48 ±0. 37 △ 6 0. 76 ±0. 67 0. 75 ±0. 39
嘈杂 4 0. 35 ±0. 31 0. 29 ±0. 18 △ 4 0. 37 ±0. 28 0. 26 ±0. 15
注:与治疗前相比, △P <0. 05

5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 固有腺体的减少, 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 慢性胃部疾病 [12 ] 。该病属于中医学的 “胃脘疼痛 ” “胃 痞” 等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为胃部疼痛、 嘈杂不舒、 大 便异常等症状。其病机多为是中焦虚弱, 气机不利, 升 降失常。目前, 西医治疗该病多运用保护胃黏膜药物、 改善胃动力药物、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 尚缺乏有效的 逆转性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该病, 多根据其病机的特 点辨证论证, 常常收效显著。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特点— — —中焦虚弱, 寒热错杂, 治法宜补中健 脾, 调和寒热, 故本研究谨守病机, 辨证论治, 运用寒温 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 治疗组在改善临 床症状、 改善胃壁黏膜炎症情况及整体疗效的提高方 面均优于单纯运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根据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及 “辨证论治” 等中医 经络脏腑理论指导, 治疗中选取胃经循行位置的腧穴 (中脘、 关元)及远端取穴(耳穴脾胃区、 足三里、 三阴 交),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 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 胃之募穴。对于胃脘痛、 胃 胀、 痞满、 纳差、 嘈杂等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 好的效果, 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重要腧穴之一。具 有和胃健脾、 降逆利水之功效。关元穴居于下腹部, 前 正中线上, 当脐下 3 寸, 是下腹内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 入膀胱经。该穴配合中脘、 足三里等有调理肠胃的功 效, 并有补益元气, 强壮身体之功效。耳穴是指分布在 耳廓上的腧穴, 各脏腑组织在耳廓上均有相应的反应 区, 也就是俗称的耳穴刺激点。灸疗时可选择耳穴的 胃(CO4, 耳轮脚消失处)、 大肠(CO7, 耳轮脚上方的前 1/3 处)、 脾(CO13, 耳甲腔的后下方)等进行治疗, 具 有治疗脾胃虚弱、 胃胀、 纳差等功效。足三里穴在《灵 枢》 中记载 “邪在脾胃, 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 阴气不 足, 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 则寒中肠鸣腹 痛。阴阳俱有余, 若俱不足, 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 里。 ” 足三里穴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常用穴, 对脾胃 病的治疗范围广, 效果好, 配合中脘穴, 主治胃脘痛等 脾胃系疾病, 具有和胃降逆, 宽中利气之功效。现代研 究表明, 足三里穴具有通畅经络、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加快毒素排出、 提高机体免疫力、 缓解疲劳等功效。三阴交穴系足太阴、 厥阴、 少阴之 会, 对于脾胃虚弱、 消化不良等脾胃系疾病有很好的保 健和治疗之功, 具有健脾和胃, 调补肝肾, 行气活血, 疏 经通络之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 通过雷火灸的艾热刺激体表的脾 胃系统的相应穴位, 激发经气活力来调整人体功能, 改 善脾胃系统失调的功能, 具有保护胃黏膜之功效, 促进 胃黏膜细胞功能的改善, 使其向正常细胞方向修复, 此 修复方式是通过损伤后胃黏膜的早期重建及细胞增生 来实现, 其通过调控胃黏膜细胞凋亡, 来发挥保护胃黏 膜的作用 [13 ] 。同时, 灸疗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脾 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 脾胃疾病的治疗与人体免疫功 能的好坏息息相关, 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 则脾胃的功 能向好, 反之亦然。可见,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过 程中, 雷火灸利用药物燃烧产生的热能, 使人体经气得 以激发, 从而起到灸某穴治疗某相应病变经络的作用。 同时, 雷火灸具有较强的热辐射功效, 对人体组织的刺 激作用较一般艾灸更迅速、 更显著, 对改善人体组织细 胞的代谢、 内分泌的调节、 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 较好作用。雷火灸的运用,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 机, 即中焦脾胃虚弱, 气机升降失调, 给予很好的外治 法支持, 同时配合中药内服, 内外合治, 效果显著。

针对该病病机, 古书记载相关治法选方 , 《类证治 裁·痞满》 有云 :“伤寒之痞, 从外之内, 故宜苦泄;杂 病之痞, 从内之外, 故宜辛散。……痞虽虚邪, 然表气 入里, 热郁于心胸之分, 必用苦寒为泻, 辛苦为散, 诸泻 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 黄芩、 黄 连、 干姜、 人参、 炙甘草、 大枣组成。具有调节脾胃气机 升降, 固护脾胃正气之功。方以半夏、 干姜为君药, 取 其能行能散之长, 半夏辛温, 化饮降逆, 和胃止呕, 下气 消痞, 对有形之痰饮湿浊, 无形之气结, 均有良效;干姜 辛热, 暖脾胃, 散中焦之冷, 温化水饮痰浊, 并可解半夏 之毒。二者相合, 共奏温阳散寒, 化饮降逆, 开结除满 之功。辅以芩、 连, 有降其气, 燥其湿之功。黄芩味苦, 性寒, 本品苦能燥湿, 寒能泄热, 治肠胃湿热之证;黄连 味苦, 性寒, 入肠胃清热燥湿。二者相合, 共奏清热燥 湿止利之功。参、 枣、 草具有补益脾气, 固护中阳之功, 防止苦寒之品伤及中焦脾胃。炙甘草甘温, 补脾益气, 调和诸药;生姜辛, 微温, 温中和胃, 开痰下食;大枣甘 平, 补脾和胃, 益气生津。三者相合, 共奏调和营卫、 扶 正祛邪、 固护胃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 半夏 具有镇吐作用;干姜可使肠蠕动增强 [14 ] , 黄芩具有清 热解毒、 抗氧化的作用, 黄连具有抗菌、 抗溃疡的作用, 党参具有纠正病理状态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作 用 [15 ] 。诸药相配, 通不伤正, 泻不耗气, 补不滞中, 相 互为用, 阴阳调和, 升降得畅。

综上, 寒温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确切, 中药内外合治的方法, 可加强胃肠动力, 改善黏 膜下微循环, 促进脾胃系统功能的恢复, 同时, 中医药 治疗的毒副作用较小, 疗效持久, 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 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的临床 研究与应用。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史业骞 阿俊仁 刘清君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