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毒损心络”新观点诠释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7-16
高血压病患者苔腻多见,而血液循环不畅的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并非罕见,痰和瘀的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瘀系病因,又为病理产品,乃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形成的。故上海沈氏女科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观是中医诊治高血压病的新思路。
 
络脉是保证脏腑气血灌注,晓畅气血津液输布的纽带,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组成。其道细微,其布广泛,其支很多,其功重要,也可称作立体多能网络系统。
 
《灵枢·经脉》最早提出络脉之称:“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区分了经、络、孙之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络脉又有十五大络、别络、浮络、孙络之分。《灵枢·痈疽》归纳了经脉灌注渗布血气的生理功能:“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经脉》则对十五别络的循行及其真假病证作了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望络、扪络的诊法和刺络出血的治法。《内经》从生理到病理,从确诊到治法,对“络病学说”都已作了雏形性的描绘,开创络病学说的先河。对“络病学说”承上启下加以推动者要数东汉的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中胪陈了络脉病证(如痹证、水肿、黄疸、肝着、虚劳)的发作均与“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所以首创化瘀通络法,特别是虫类剔络法,不少名方如大黄蛰虫丸、抵当汤等至今有用。“络病学说”的鼎盛开展和完善在清代。“络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是由叶天士承继开展和创新的。他将《内经》中有关“络”的概念加以深化,并首次较全面的引伸到内伤病病理阐释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说,着重“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以为络病虽分真假,总以络脉阻滞为要,首要病机是络中气滞、瘀血或痰阻,新立通络诸法,是内伤杂病在理论和医治上的大开展,也是给后世活血化瘀法的大启迪。清代对“络病学说”有所奉献的还有三位医家,一位是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首次将补气和通络法结合,创立益气活血通络法,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和三首“逐瘀汤”,对后世临证都有巨大影响;一位是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倡议“祛瘀生新”法;第三位是喻嘉言,在《医门法令》中以为“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并建议用砭石刺络及内服引经通络药医治络脉病证。
 
由于多种要素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转不畅的一类病证,统称络病。其病位在血分,其共性为“瘀阻”。络病的病机不外四端:络脉结滞,络脉蕴毒,络脉空无和络脉损害。络脉结滞系邪客络脉,阻挡络道,形成气郁、血滞诸结;络脉蕴毒系指络邪不除,蕴久生毒,首要有湿浊、痰瘀;络脉空无系络中气血缺乏,无力运转致气血停滞而为瘀;络脉损害系“刀针破伤经络”,络伤血溢。络病首要体现为血证、痹证、中风、痛苦和晕厥等等,其病性错杂,病根深伏,邪正胶凝,病势缠绵,多属沉疴痼疾,为难治难愈病证。
 
高血压病“毒损心络”新观点诠释
 
病机上的关联性:高血压病常常起病藏匿,不少患者无症可见或在体检时方显血压升高,故病程较长。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一般年老者体虚多见,年轻者痰浊为主(如高脂血症、肥壮、过量烟酒等),继发者常见于糖尿病、肾病之后。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是痰瘀浊毒在体内的累积逗留,首要是不能通过络脉的渗注而排出体外,其蕴结首要是阻于络脉。这种病机同络病的虚(络脉气血缺乏)和实(络中血瘀痰浊)在实质上是相关联的。
 
证候上的类似性:高血压病的证候学所见可归纳为上盛下虚证。上盛者晕厥头重,口唇紫暗,舌下络脉青紫,舌质暗红,苔腻脉滑;下虚者腰痠腿软,乏力气短。这些病证与络病体现极端类似。高血压病经治不愈,其开展常常累及心、脑、肾、眼底等器官,这些器官血液丰厚正是络脉会聚之处。高血压病的证候演化,大致阅历三个阶段:初起肝肾阴虚为主,体现肝阳或肝风,与络脉空无类似;继则痰瘀浊毒阻络,正如叶天士所言:“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与络脉结滞,络脉蕴毒类似;终则病久入络,血瘀津凝,互结互病,毒损心络,加剧病情,变证丛生。
 
治法上的一致性:依据高血压病“毒损心络”观,其治法当更新为“活络法”。不管痰瘀同治,不管补气祛痰,不管补气化瘀,均同络病之治则,疏通络脉,透达络毒相一致。也就是叶天士治络病“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大法的体现。
 
依据“毒损心络”的新思路,曾以水蛭、莱菔子为主,由5味中药组成“络活胶囊”,试治Ⅰ、Ⅱ期痰瘀互结证类的高血压病,经与北京降压0号随机对照,降压显功率30.0%,总有用率为85.0%,与对照组效果相仿(P>0.05),但对改进痰瘀互结征兆却有显着差异(P<0.01),络活胶囊还能改进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下降血脂,提高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下降血浆安排因子途径按捺物的水平,临床调查还发现其有减轻体重,缓解心绞痛的效果。在此理论指导下,临证时分为真假两类,依据舌苔分辩。临证患者苔腻时痰瘀同治,降压4味与温胆汤加减;苔薄时调肾降压,降压4味(钩藤、泽泻、川芎、莱菔子)与杞菊地黄汤加减。此法简便易学,效果不错。特别适合低压较高及并发症较多的患者。
 
验案
 
曹某,女,36岁。患者高血压病3月余,素常口服西药洛汀新1片/次,1次/天。近三日心情动摇,感头晕加剧,遂前来就诊。刻诊:头晕不清,伴后背痛苦,心烦易怒,食纳尚可,大便晓畅。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细。血压160/100mmHg,心率70次/分。
 
辨证:怒则伤肝,肝火上炎,则头晕头胀;痰浊壅塞,阻滞头绪,故见后背痛;肝阳偏亢,痰郁化热,内扰心神,故见心烦梦多;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细,为痰浊占据,痰火扰心之象。病位在肝、脾,证属肝风挟痰,实火上扰。
 
确诊:(痰火内扰,肝阳上亢)晕厥(西医称为高血压Ⅱ级)。
 
治法:祛痰清热,平肝潜阳。
 
处方:温胆汤合降压四味汤加减:钩藤(后下)15g,泽泻10g,川芎10g,莱菔子10g,海藻15g,竹茹10g,枳壳10g,茯苓10g,陈皮10g,天麻10g,葛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白菊花10g,生栀子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用7剂后,头晕心烦减轻,睡觉转安,颈部发紧,咽部痰多,血压130/90mmHg,舌淡红,苔根腻,此为痰浊难化,故上方去茯苓陈皮珍珠母、生栀子,加生牡蛎、生龙骨增祛痰之力,兼可重镇潜阳,加葶苈子、车前草清肺祛痰,再合作脑立清胶囊,3粒/次,2次/日。接连服用14剂后,偶有细微头晕及口干,血压120/80mmHg,舌红,苔根薄腻,此痰浊大去,不宜重伐,上方去生龙骨、生牡蛎、海藻、葶苈子,加茯苓益脾。继服7剂后,无显着不适,血压120/80mmHg,舌红,苔薄,故停汤剂,嘱继服脑立清胶囊,3粒/次,3次/日,未再复诊。
 
高血压病属中医晕厥领域,本案肝风挟痰证,治则以平肝潜阳,清热祛痰,故以降压四味汤平肝潜阳,又可降压,以温胆汤祛实邪为主,根绝生痰之源,正如《丹溪心法·头眩》提出无痰不能作眩的建议。用药特色:
 
①降收支法,天麻川芎行血中之气,上升行喽罗,白菊花平肝潜阳,葛根升举清阳,众药引药上行,莱菔子引气下行,车前草降浊阴,珍珠母重镇安神,众药引药下行。
 
②生栀子夏枯草平肝潜阳,泄热除烦,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
 
③痰浊壅盛加海藻祛痰,降收缩压效好。诸药合作共达祛痰清火,平肝潜阳之效。(沈宁)
Tag标签: 高血压(17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