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鲤老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9-20
帕金森病是以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和姿 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根 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 “颤证 ” “颤震 ” “振掉 ” “震颤” 等范畴。目前西药治疗仅以缓解症状为主 [1 ] , 外科手 术以脑深部高频电刺激为主 [2 ] , 手术后仍需要长期口 服药物, 不良反应较大, 疗效不够理想 [3 ] 。近年来, 中 医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 在 PD 临床治疗上取得了一 定进展, 显现出了中医药治疗 PD 的特色和优势。河 南省中医院李鲤教授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研修项目指导老师。李老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 笔 者有幸作为李鲤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跟师学习数年, 现将李鲤老师治疗帕金森病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辨证求因, 重视脾胃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的“颤证” “颤震” “振掉” “震颤” 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 即有相关论述。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明代 孙一奎 《赤水玄珠》 首次将此病命名为“颤振证” , 并 曰 : “颤振者, 人病手足摇动, 如抖擞之状, 筋脉约束不 住, 而莫能任持, 风之象也。 ” [4 ] 李老在临证中将颤证主 要分为阴虚风动证、 痰瘀阻滞证、 气血亏虚证和髓海不 足证等四型加以论治。通过对多年临床诊治的帕金森 病病人的观察总结, 李老发现大多数帕金森病病人都 有舌体偏胖大, 舌质瘀黯, 舌面水滑,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象弦滑等脾虚湿盛、 痰瘀互结之象, 认为脾虚痰瘀互 结是帕金森病病程中不容忽视而普遍存在的病理现 象, 究其原因主要与当今人们的饮食结构、 生活方式的 改变有关, 如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 生活节奏加快, 精 神紧张, 体力劳动减少, 生活过度安逸等均可导致脾胃 运化失职 [5 ] , 气血生化乏源, 不能上输以荣养脑髓, 下蓄以温养命门, 外达以濡养四肢筋脉, 津不化水而生 痰, 血失温养而瘀滞, 痰瘀互阻, 久瘀化热生风, 上扰神 明, 而出现震颤症状。

2 以消为主, 善用保和

李老师认为导致帕金森病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 在病理方面也比较复杂, 就中医观点而论, 痰瘀互结证 型往往贯穿于帕金森病发病的整个过程中, 经长期临 床实践观察, 体会到保和丸加味对此种病症有明显的 预防和治疗作用。保和丸出自元代朱震亨所著 《丹溪 心法》 , 该方原书下一名二方, 李老师选用了第一张方 子, 由山楂 180 g, 神曲 60 g, 半夏 90 g, 茯苓 90 g, 陈皮 30 g, 连翘 30 g, 莱菔子 30 g 等组成。保和丸属消法的 范畴, 可谓是消痰、 化积、 解郁、 散结的良方, 正如程钟 龄在 《医学心悟》 中所说 : “消者, 去其壅也, 脏腑、 筋 络、 肌肉之间, 本无此物而忽有之, 必为消散, 乃得其 平” 。以保和丸( 汤) 为基础方可达健运脾胃之功, 助 后天运化之力, 化源一开, 痰瘀得消, 水谷之精微源源 不断进入机体, 精血得以涵养, 脏腑得到填充, 不唯治 风, 而风自灭, 而且脾胃运化正常, 也有利于其他药物 的吸收利用, 发挥疗效, 对于此病的治疗大有裨益。

3 把握主因, 随证治之

李老在临床辨证诊治中牢牢把握脾虚痰瘀阻滞, 引动肝风这一主要病机, 常把健脾和胃化痰作为其治 疗的第一步, 在保和汤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兼 症状的不同, 并随证辅以益气养血、 填精补髓、 镇肝熄 风等法进行治疗。对于患者气血亏虚较为明显者, 加 黄芪、 党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当归、 白芍等药补气养 血; 属髓海不足者, 加熟地、 枸杞、 怀牛膝、 龟板、 杜仲、 续断等填精补髓; 属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者, 加寒水石、 珍珠母、 生龙牡、 鳖甲、 地龙、 白芍等药镇肝熄风; 若患 者伴有失眠多梦者可加茯神、 珍珠母、 夜交藤; 便秘者 加瓜蒌、 当归、 桃仁、 生地; 若患者出现情绪淡漠, 加用 百合、 柴胡、 香附、 枳壳等; 烦躁不安者, 加用川楝子、 黄 芩、 龙胆草、 龙齿等。同时李老指出血瘀是帕金森病后 期的主要病机之一, 老年人脏腑气血亏虚, 鼓动无力, 形成瘀血, 痹阻脑络, 致使精血不能上承, 髓海空虚, 发 为震颤, 故在后期治疗中常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常用 药物有桃仁、 红花、 丹参、 川芎、 牡丹皮、 当归、 赤芍等。 通过活血化瘀而达到熄风止痉的目的, 即“治风先治 血, 血行风自灭” 之意。

4 善用虫药, 通络熄风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属于难 治性疾病, 而且预后往往较差, 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 法阻止疾病的进展, 特别是对于中晚期患者, 出现关节 拘急、 痉挛、 活动不利, 甚至全身僵直等症状, 治疗效果 往往不很理想。李老治疗本病善用虫类药搜风止痉, 认为“草木不能建功, 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 之邪” , 如僵蚕、 地龙对于久病化火生风, 痰瘀阻络者 用之效佳; 制鳖甲、 制龟板善于平肝熄风, 多用于肝阳 上亢, 肝风内动者; 全蝎、 蜈蚣善于熄风止痉, 对顽固性 的全身震颤用之得当, 必收奇功 , 《医学衷中参西 录》 [6 ] 即记载有: 蜈蚣走窜之力最速, 内而脏腑, 外而经 络, 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毒, 蜈蚣节节有脑, 乃物类之至异者, 是以性能入脑, 善理脑髓神经, 使不 失所司, 其走窜之力最速, 功擅熄风止痉, 通络止痛; 而 水蛭、 ?虫对于瘀血阻络患者, 可破血逐瘀, 推陈出新。 医者在临证中可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合理选用有独 特治疗作用的虫类药, 以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 量。

5 病案举例

周某, 男, 56 岁, 干部, 2014 年 6 月 18 日初诊。主 诉: 舌体不自主震颤 12 年, 周身肌肉震颤 1 年余。患 者 1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体不自主震颤、 流涎, 1 年前出现周身肌肉不自主震颤, 多方求治( 具体不 详) , 效果不佳, 故来诊。症见: 周身肌肉不自主震颤, 以双上肢为主, 腰膝酸软, 行动迟缓, 动作笨拙, 面色萎 黄, 舌体不自主震颤, 流涎, 口干, 纳呆, 眠可, 小便黄, 大便干, 舌体瘦小, 舌质黯红, 苔薄黄腻, 脉沉细。中医 诊断: 颤证。辨证: 肝肾亏虚, 阴虚风动。治法: 健脾补 肝肾, 滋阴熄风。方剂: 保和丸加减。药用: 陈皮 15 g, 半夏 12 g, 茯苓 30 g, 炒莱菔子 10 g, 焦山楂 15 g, 焦建 曲 15 g, 连翘 10 g, 杜仲 20 g, 川断 25 g, 桑寄生 20 g, 生龙骨( 先煎) 20 g, 生牡蛎( 先煎) 20 g, 远志 10 g, 石 菖蒲 20 g, 金钗石斛 10 g, 天冬 20 g, 当归 15 g, 太子参 20 g, 麦冬 15 g, 五味子 15 g, 木香 10 g, 甘草 10 g。20 剂, 日 1 剂, 水煎取汁 250 mL, 分 2 次服。二诊( 2014 年 7 月10 日) : 服药后, 舌体颤动、 口角流涎有所缓解, 眠差, 易醒, 醒后较难入眠, 舌体瘦, 苔黄, 少津, 脉沉 弦。守上方, 加枸杞子 20 g, 山萸肉 20 g。15 剂, 煎服 法同前。以上方随症加减治疗 2 个月, 患者已无流涎, 周身肌肉颤抖偶发, 纳食正常, 睡眠也有所改善。

按 患者中老年, 久病脾虚, 肝肾渐衰, 阴液枯竭, 不能濡养筋脉、 肌肉, 以致风从内生, 肌肉震颤; 脾气虚 弱, 不能摄津, 出现流涎; 运化无力, 湿邪蕴结, 则表现 为面色萎黄。李老师以健脾化痰为主, 顾护后天, 以生 气血, 荣四末; 滋补肝肾, 育阴熄风为辅, 以生阴液, 养 清窍。选用保和丸为基础方, 加用杜仲、 川断、 桑寄生、 五味子、 天冬、 当归、 石斛等药以补肝肾、 养精血; 陈皮、 半夏、 茯苓、 生龙牡、 远志、 石菖蒲等药以化痰安神。二 诊, 患者痰湿渐去, 脾气渐复, 仍有阴液不足, 再加枸杞 子、 山萸肉以增强滋阴熄风之功, 诸药共用, 切中病机, 故获良效。《陆地仙经》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常学辉 刘瑞娟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