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治法:灸、药、穴三管齐下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2-11

    •药饼采用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物配方制成,方中附子和肉桂均可温阳散寒除湿,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三药共伍可温阳健脾,理气和中以治其本;佐以黄连、丹参、红花等药而奏清热利湿、理气化瘀之效。

    •通过对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施以隔药饼灸,以达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阴阳之效,对于治疗脾胃虚弱为主证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较好。

    吴焕淦教授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主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副理事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吴焕淦一直从事针灸尤其是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肠腑病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灸法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成绩卓著。经过数十年的临证实践,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在此介绍其临床经验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腹泻、腹痛、黏液或脓血便为主症,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西医认为本病与感染、机体免疫、过敏、精神与神经以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因而在治疗上仍缺乏较理想的方法,使得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病据其主症,归属于中医学的“肠澼”“下利”“久泄”“久痢”等病症范畴。

    病机:脾胃虚弱为本 湿热留滞为标

    吴焕淦认为,本病乃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或先天禀赋不足等所致;病机总体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人体正气虚弱(脾胃虚弱)与肠腑局部实邪(湿热之邪)壅滞并见的本虚标实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因平日起居无时,饥饱无常,情志不畅,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云:“若饮食失节,器具不洁,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

    水谷精微不布,聚为水湿,脾不分清,则水谷混杂而下,而见泄泻、大便稀软等症状;土虚则木乘,脾气虚弱致肝气乘脾,阻滞中焦气机,气滞则血瘀,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胀、腹痛;湿邪壅滞,久则化热,湿热蕴结胃肠,则见里急后重、泻下不爽;气血壅滞肠络,败溃为疡,湿热之邪灼伤血络,瘀血随下注之湿浊而出,故见黏液脓血便。故此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邪毒留滞为标,血瘀肠络、内疡形成为其局部病理变化。临床上以脾胃虚弱证型最为多见,或兼见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因此在治疗上遵循以温养脾胃为根本,辅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治法。

    治则:温养脾胃 调和阴阳

    在治疗上,吴焕淦继承与发展了元代医家罗天益“灸补脾胃”之学术思想,提出“温养脾胃,调和阴阳”的学术观点,以“中脘、气海、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治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中脘,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中脘乃胃之募穴,又是腑会,凡胃肠壅滞之证,皆可取之。《甲乙经》曰:“胃胀者,中脘主之。”意指中脘可化湿和胃、行气消胀;气海能补一身之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乃胃之合穴,是强壮要穴。《针灸真髓》认为:“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灸足三里可补虚泻实,调和阴阳,健脾(胃)助运。三穴合用,重在温养脾胃,促进中焦之运化,使气血通畅而阴阳调和。

    吴焕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素虽以脾胃虚弱多见,但在其炎症复发期或炎症持续期时常常表现为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肠腑的标实之证,故治疗上应根据标本之缓急来论治,治疗时在选取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温养脾胃的同时,可选用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穴、募穴“天枢”穴和背俞穴“大肠俞”穴这三穴,进行合募或俞募配穴治疗,通过多年的临床证实上述诸穴合伍,具有疏调肠腑气血、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止泻作用,不仅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且能有效地纠正其结肠黏膜病理性改变及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治法:灸、药、穴三管齐下

    治法上采用隔药饼灸,该法属于间接灸法的一种,它一方面是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对身体局部体表或穴位进行持续刺激,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等多种作用;同时利用药饼本身所具备的治疗特性,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药饼采用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物配方制成,方中附子和肉桂均可温阳散寒除湿,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三药共伍可温阳健脾,理气和中以治其本;佐以黄连、丹参、红花等药而奏清热利湿、理气化瘀之效。通过对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施以隔药饼灸,以达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阴阳之效,对于治疗脾胃虚弱为主证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疗效:症状改善优于西药

    吴焕淦长期致力于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早在2005年就创立了“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操作规范”,经临床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吴焕淦还将隔药灸与常规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显示,隔药灸的近期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以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西药组。隔药灸能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尤其是对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长期以来,吴焕淦围绕溃疡性结肠炎规范化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评价方案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临床规范化和推广应用为切入点,历经30年,创建了“温养脾胃、调和阴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艾灸技术”,该技术作为“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艾灸温养脾胃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先后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取得了一系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典型病例

    朱某某,男,37岁,已婚,公务员,2012年7月9日初诊。

    腹胀、腹泻伴黏液便反复发作2年余。患者平素饮食无规律,自2010年6月因劳累之后自觉腹部胀满,腹泻,大便有黏液,经附近医院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胺吡啶等西药治疗半年未效。因腹泻及黏液便明显而求治中医,刻下症见脘腹胀满,大便每日4~5次,便质稀,可见大量黏液,神疲乏力,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腹部隐痛喜按。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缓。

    辨证属脾胃虚弱,治拟温养脾胃,调肠止泻。

    治疗方法:①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双)、上巨虚(双)。②药饼配方: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冰片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治疗时取药粉加适量黄酒调成厚糊状,用模具按压成直径2.3厘米、厚度0.5厘米大小药饼(含药粉2.5克)。③艾炷:以门诊常用之清艾条,剪取1.7厘米左右。④艾灸壮数:每次每穴灸2壮。⑤疗程: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共治疗6个疗程。同时嘱其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煎等热性食物及海鲜发物;起居有时,注意避免受寒。

    治疗20次后,患者腹痛减轻,大便渐成型;治疗6个疗程后,患者腹胀、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