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对穴位治疗疑难杂症 穴位应用经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1-06-30
国医大师贺普仁认为:劳宫与照海配伍既滋肾水,又清心火,有补有清,使水火既济而治愈口腔溃疡;中封与蠡沟为肝经的经穴络穴相配,通过疏调肝经气机、通经活络止痛而治疗前、后阴疾患;心俞与譩譆配伍,同经相应,通过醒脑开窍、镇静养心安神而治疗癫狂痫等神志病;阳溪与后溪配伍,木火相生,二肠同治,通过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而治疗肛门瘙痒症。他重视研究穴位,擅长应用对穴治疗疑难杂症。兹介绍其对穴应用经验如下。
 
劳宫与照海
 
穴性原理:劳宫出自《灵枢·本输》,为手厥阴心包经荥穴,五行属火,“荥主身热”,心包代心受邪,肝心为母子关系,故针刺劳宫穴通过泻心包之火而达到泻心胃之热、清肝火的目的。《针灸甲乙经》记载其“主掌中热”;《针灸大成》亦云其“主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普济方》有云“治大小便血、衄血不止……大小人口中腥臭”。目前,临床运用此穴除治疗局部病变外,多用于治疗神志病、中风病及口臭便秘等消化系病证。照海出自《针灸甲乙经》,为足少阴肾经穴,补之可滋补肾阴,滋水涵木,泻之能清退虚热,降火安神。《针灸聚英·拦江赋》言其治疗“噤口喉风”;《针灸大成·标幽赋》云其主治“喉中闭塞”。足少阴之脉入肺,循喉咙挟舌本。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可致咽喉疼痛、干咳或咳血。照海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肾经脉气归聚于此而生发阴跷脉,肾经与阴跷汇合于胸膈、喉咙,针刺照海可滋肺肾之阴而降虚火。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目疾、肺系疾病及睡眠障碍等。心包经属火,肾经属水,水克火,贺老认为劳宫与照海两穴相配既滋肾水,又清心火,有补有清,刚柔相济,用穴虽少,却能充分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单用二穴者甚少,多配伍其他穴位治疗戒断综合征、精神强迫症及复发性口疮等。
 
医案:患者,女,45 岁。主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7年就诊。患者7年前因发热而出现口腔黏膜溃烂,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经常反复发作,且日渐加重。近日整个口腔呈黄白色溃疡面,因疼痛而不能说话,不能进食,身体日渐消瘦,眠差,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属于素体虚弱,虚火上炎,耗损阴液。治以养阴清热,泻火祛腐。取穴:劳宫、照海。刺法:以毫针直刺0.5~0.8寸,先补后泻,先针照海穴行九六捻转之补法,后针劳宫穴行九六捻转之泻法。留针30分钟。针后4小时,病人疼痛大减,可进食水,次日已能说话;二诊后,溃疡面缩小,疼痛轻微;六诊后,溃疡面痊愈。
 
按 贺老认为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者多由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耗损阴液所致; 实者多由心火炽盛,胃火薰蒸,津亏液耗引起。虽有虚有实,但皆与火有关,虚实之火循经上炎于口,壅滞口内经络,经气不畅,局部失养,而发生糜烂溃疡。舌为心之苗,针刺劳宫可泻心胃之火而止口舌疼痛,取照海可益阴填精,引火下行而口疮可消,一清一补,补泻兼施,水火既济而起效。
 
中封与蠡沟
 
穴性原理:中封出自《灵枢·本输》,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五行属金,能通达厥阴气血,清泄肝胆,舒筋通络。《医宗金鉴》记载:“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此穴合足三里并灸,治行步艰辛。”查阅其他针灸古籍对此穴的记载较少,现常用于治疗尿路结石疼痛及头痛等。蠡沟出自《灵枢·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一络通两经,其别走少阳,可沟通肝胆表里两经经气、通利三焦。三焦为气化场所,亦为水液代谢通道,针刺蠡沟具有疏调肝胆气机、调畅三焦、化气行滞、通络止痛之功效。《针灸大成》云:“主疝痛,小腹胀满,暴痛如窿闭……女子赤白带下,月水不调,气逆则睾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现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阴痒等症。足厥阴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经脉》就记载其病候所主为“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遗溺”“闭癃”等。中封及蠡沟均为足厥阴肝经穴,一为经穴一为络穴。一般来讲,原络配穴在临床较为常用,而经络配穴鲜有应用,而贺老选穴思路独特,常取中封、蠡沟作为“对穴”来治疗前列腺肥大、慢性前列腺炎、外阴白斑、泌尿系结石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贺老认为肝经的经穴与络穴相配,同经相应,同气相求,可进一步提高疏调肝经气机、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
 
医案:患者,男,38岁。主因“突发右下腹疼痛3天”就诊。3 天前患者突发右下腹疼痛,向会阴部放射,伴血尿,在外科住院做尿路造影发现右输尿管近膀胱处结石,约7毫米大小,经外科消炎止痛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但结石未排出。舌黯,苔白,脉弦。辨证为气机不利,水道不畅,聚而成石,不通则痛。治以疏通气机,通利排石。取穴:中封、蠡沟。刺法:用毫针直刺中封0.5~0.8寸,平刺蠡沟0.8~1寸,均施用龙虎交战手法,先补后泻。留针30分钟,配合应用关元、水道、三阴交,并嘱多饮水。次日排出结石一枚。
 
按 主穴中封、蠡沟都是足厥阴肝经穴位,可疏肝理气、止痛利尿。配穴水道可通利水道,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的交会穴,小肠经的募穴,可补肾益气;三阴交穴可健脾补肾、调气利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解除泌尿系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排出结石。贺老采用“龙虎交战”手法,先补阳数九次,后泻阴数六次,针感强烈但不伤正气,针欲泻而先补,镇痛效果明显,还可提高结石的排出率。
 
心俞与譩譆
 
穴性原理:心俞出自《灵枢·背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心的背俞穴,心气输注之所,“心主神志”,为治心系疾病、神志病之要穴。《类经图翼》言主治“偏风半身不遂,食噎积结寒热,心气闷乱,烦满恍惚,心惊汗不出,中风偃卧不得,冒绝发痫悲泣,呕吐咳血,发狂健忘”;《针灸大成》记载: “心气乱恍惚,狂走发痫。”现在临床多用于治疗神志病、心痛、惊悸等。譩譆出自《素问·骨空论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其中云: “譩譆,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压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增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治腋拘挛暴脉,急行胁痛,热病汗不出,温疟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胀,肩膊内廉痛不得俯仰。”
 
纵观经典古籍及现代文献,譩譆多治疗肩膊痛、热病汗不出等症,而贺老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发现譩譆具有蠲化痰浊、调达气血、开窍安神、疏通经气的特殊功效,且心俞、譩譆同属膀胱经穴,同经相应,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亦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将心俞、譩譆作为“对穴”广泛运用于癫狂痫等神志病的治疗。对于譩譆穴的定位,贺老的经验是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医者以指按之,若病人有疼痛酸楚感,出现“唏嘘”之声即为此穴。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心俞、譩譆可改善主观认知下降人群的认知功能。
 
医案:患者,女,29 岁。主因“经常自言自语,骂人,举止异常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在外院诊为“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已趋平稳,出院后不足 1年又频繁发作,自言自语,语无伦次,经常骂人,举止异常,食欲尚可,眠差,二便正常。舌苔白,有齿痕,脉沉细数。考虑其情志不畅,气血耗散,致成癫证。治以清心开窍,补益气血。取穴:心俞、譩譆。刺法:以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用九六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2 次。共针刺治疗40余次,精神逐步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患者精神正常,并结婚已孕。
 
按 贺老认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神无所主,神明逆乱,可发癫、狂;心脾气结,郁而生痰,痰蒙心窍,则发痫症,癫狂痫都与“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有关,故均可选用心俞治疗;另心俞、譩譆均为膀胱经穴,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与人的神志亦有密切关系。心俞、譩譆合用可加强醒脑开窍,镇静养心安神之作用。
 
阳溪与后溪
 
穴性原理:阳溪出自《灵枢·本输》,为手阳明大肠之经穴,五行属火,具有清热祛湿、杀虫止痒、镇静安神、利咽明目、行气止痛作用。《医宗金鉴》云: “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亦记载其治疗“痂疥”。《针灸甲乙经》云: “虐寒甚,阳溪主之; 痂疥,阳溪主之。”现在临床常用于治疗局部病变、咳嗽鼻炎、目疾、牙痛荨麻疹皮肤病。后溪出自《灵枢·本输》,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五行属木,具有清利头目、清热利湿、截疟、杀虫止痒之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其“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针方六集》中也有其治疗“痂疥”的记载。现在临床常单用后溪治疗颈腰椎病、落枕、目疾及咽喉疾病; 与他穴配伍治疗痔疮等。阳溪是大肠经穴属火,后溪是小肠经穴属木,木火相生,相辅相成,两穴都有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大小肠与肛门相连,因此肛门疾病常二肠同治。故贺老常用阳溪、后溪为“对穴”治疗肛门瘙痒症
 
医案:患者,男,56岁。主因“肛门周围瘙痒6年”就诊。病初起时肛门周围轻微刺痒,曾用高锰酸钾坐浴及服用多种维生素治疗数月,未见好转,且日渐加重。近1年来,瘙痒尤甚。纳食尚可,夜寐不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辨证为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止痒。取穴:阳溪、后溪。刺法:阳溪毫针直刺0.8寸,后溪直刺1寸,用九六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首诊后肛周瘙痒明显减轻;二诊后症状继续减轻;三诊后基本不痒,可正常入睡。共治疗6次,症状消失。
 
按 贺普仁认为引起瘙痒症状的原因多与风邪、湿邪有关,如外风侵袭、湿热浸淫等。肛门瘙痒多由湿热下注而引起,大肠湿热之人易感染病虫,阳溪与后溪协同运用可增加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
 
结语
 
“对穴”又称“穴对”,是指两个腧穴配合在一起使用其主治作用相辅相成,临床疗效能进一步提高,早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席泓赋》等医籍中已有记载。贺普仁选用对穴,取穴虽少而配伍精专,或一清一补,水火既济;或同经配伍,同气相求,相辅相成;或木火相生,二肠同治。贺普仁临证治疗思路灵活,针具选择及取穴方法不拘一格,不仅把三通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还善用单穴、对穴,贺老认为只有辨证准当,才能对症下针,进而取得佳效。为提高疗效,他常把九六捻转补泻法运用其中。九六补泻法,是以九六两数为基数,应用捻转、提插的九六数或九六的倍数作为补或泻的刺激量,同时还可与针刺深浅(天部、地部、人部)相结合所构成的补泻法。该法在《针灸大全》《针灸聚英》已有记载。贺老的具体施术为在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连续捻九次,为补;拇指向后连续搓六次,为泻。通过九六补泻手法,以激发感传,促进得气,乃至“气至病所”而获佳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王桂玲 薛立文)
Tag标签: 穴位(12)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