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 典型病例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9-23
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进行性发展疾病,对患者危 害严重,现代医学目前无确切有效疗法。本病属中 医学 “皮痹”范畴 ,《素问·痹论》曰 : “痹或痛, 或不痛,或不仁,……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 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 皮则寒 ”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 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中医重视人体 自身抗病能力,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演 变,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对于防治本病具有 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微血管损 伤、自身免疫异常、胶原合成异常有关。硬皮病的 组织病理改变为皮肤胶原纤维束肥厚硬化,真皮血 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阻塞。内脏损害主要为 间质及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及硬化 [1 ] 。硬皮病 患者红细胞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淤滞引起 微循环障碍 [2 ] 。微血管损伤诱导炎症和自身免疫 反应的发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导致大量胶 原纤维在血管壁、皮肤和组织器官沉积 [3 ] 。

2 中医病因病机

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四肢不温,指端青 紫,皮肤硬化板结,萎缩,精神倦怠,抑郁,腰膝 酸软无力,便溏,舌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沉 细或涩。合并内脏损害者可有呕吐、吞咽困难、咳 喘痰多、呼吸困难等症状。中医认为,硬皮病的病 机是本虚标实,虚为心、脾、肾阳虚,实为气滞, 痰浊、瘀血互结。痰、瘀阻于络脉、肌肤、脏腑, 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是病机关键,而虚、滞、痰、 瘀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痰、瘀是病理产 物,虚、滞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

2. 1 虚

2. 1. 1 肾阳虚温煦无力不能抗邪外出 《素问·痹 论》曰 :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 《灵 枢·五变》曰 : “腠理疏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肾的 温煦功能是血液不致因寒而瘀的重要保证,若命门 火衰,则阳虚温煦鼓动无力,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 端及皮肤,血液运行无力而不畅。当风、寒、湿邪 外侵,人体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寒凝经脉,气血 运行不畅。多数硬皮病患者在发生皮肤纤维化之前 常有雷诺征现象,当四肢末端遇冷后皮肤变白变紫, 是由于小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所致,正是阳虚不能 达于四肢末端,温煦无力不能抵抗寒邪的表现,而 小血管的损伤亦是硬皮病发病的最早病理改变。

2. 1. 2 心气虚鼓动无力致血瘀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 身,内营脏腑,外濡肌肤,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则皮肤滋润而有光泽。心气 虚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因虚而滞,血滞成瘀,形 成虚中夹实的气虚血瘀证。硬皮病患者微循环灌注 障碍,血液滞行使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造成小血 管损伤诱发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促进纤维化的发 生。说明血瘀是硬皮病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血瘀 的形成过程中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2. 1. 3 脾肾虚运化无力生痰 肾为先天之本,脾 为后天之本,脾肾阳气的温化运行作用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动力。人体水液代谢需要脾肾阳气温化运 行,长期脾肾阳虚运化无力,是一个慢性水泛为 湿、湿聚成痰的过程,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 因素。由于痰可停留于身体任何部位,于所到之处 阻碍气血运行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痰阻于血脉阻 塞气血运行使肌肤脏腑失去气血濡养进而功能衰 退。硬皮病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血管壁增厚,胶原纤 维增生,管腔缩小甚至阻塞,使皮肤、肺、肾等重 要器官处于低灌注和慢性缺血状态,在低氧状态下 成纤维细胞寿命和克隆生长延长,促进组织纤维 化,从而启动和维持硬皮病的急慢性表现 [1 ] 。所 以硬皮病的发生发展与痰密切相关,脾肾虚弱、运 化无力为硬皮病早期的病因病机之一。

2. 2 气滞

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气的升降出 入运行通畅,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气滞 不行,则津液停聚,聚则为痰; 同时气为血之帅, 气有郁滞,则血亦随之停积,变为瘀血。气滞是产 生痰、瘀的重要因素,故 《丹溪心法·痰》曰: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 之顺矣 ”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 : “凡治 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 得之矣” ,强调气机通畅的重要性。硬皮病患者多 伴有情绪抑郁烦躁,精神倦怠,四肢不温,素体气 虚,气血运行不畅因虚而滞。气滞是硬皮病患者普 遍存在的证候,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助痰、瘀 形成的作用,也是治疗中应改变的病理因素。

2. 3 痰凝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曰 : “经以风、 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 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 ” 《丹溪心 法·痰》曰 : “手足木者有痰瘀死血 。 ” 《类证治 裁·痰饮》曰 : “而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 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 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 肿,在四肢则痹。 ”硬皮病的病理是大量胶原纤维 在皮肤和组织器官的沉积,使其组织纤维化功能丧 失。痰浊阻于经脉使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出现肌肤不 仁,痰凝于络脉肌肤不散,皮肤硬化板结; 阻于内 脏造成相应脏腑功能失常,直至功能衰败; 阻于肺 出现咳喘痰涎壅盛,后期呼吸困难; 阻于食道出现 恶心、呕吐直至吞咽困难; 阻于肾出现浮肿、尿血 等等,痰凝是导致硬皮病的直接因素。

2. 4 血瘀

《素问·痹论》曰 : “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硬皮 病患者指端青紫,皮肤硬化板结,萎缩,舌淡暗或 有瘀斑,脉沉细或涩,中医辨证均属血瘀证候。血 管变化是硬皮病发生的基础环节,在疾病的早期组 织硬化之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动脉内膜增殖, 微循环闭塞,缺血状态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致大 量胶原纤维在皮肤和组织器官沉积。硬皮病的预后 和最终结局很大程度取决于血管损伤的范围和严重 性 [1 ] ,所以血瘀是硬皮病的病理关键,尤其是早 期改变血瘀的程度成为治疗关键。

2. 5 虚、滞、痰、瘀的相互关系 长期虚、滞体质状态是产生痰、瘀的基础,痰 瘀的形成是慢性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痰饮内停, 阻滞气机,可致血行不畅而成瘀; 瘀血阻滞,津液 输布障碍,亦能导致津液停聚而成痰饮。痰和瘀有 互相促进作用,痰、瘀形成后有互结性,痰瘀凝结 后阻滞经络,尤其阻碍气机运行,形成瘀血、痰凝、 气滞的病理改变,致使疾病根深蒂固,酿成难治之 疾。痰、瘀的产生是因虚而致,痰瘀一旦形成又进 一步损伤脏腑,耗伤正气,使脏腑质亏形损,功能 代谢不利,疾病虚实错杂,胶结难愈,因此,痰瘀 的治疗应在形成早期,在治疗痰、瘀的同时注重改 善虚和滞的体质状态,去除形成痰、瘀的病理基础。 由此可见,硬皮病的发生发展与虚、滞、痰、 瘀有密切关系,痰、瘀是病理关键,虚、滞是形成 疾病的病理基础。硬皮病应注重早期治疗,注重调 节体质,及早纠正虚、滞状态,在痰、瘀形成早期 及时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避免并发症,若发 展至痰瘀胶着侵及内脏,则治疗难度大,多预后 不良。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 岁,2012 年 12 月就诊。右侧腰 腹部皮肤局限性肿胀扩大 1 个月,部分皮肤变硬, 伴轻微麻木感,无痒痛。平素怕冷,四肢不温,双 手指遇冷变白变紫 4 年余。易疲惫无力,腹胀,大 便不爽,三四天 1 次,质软,食欲不振,腰酸,尿 频。查体: 右侧腰腹部水肿性质硬红斑,表面有蜡 样光泽,境界清楚,面积 14cm ×20cm,压之褪色 无触痛。面色黄,体胖,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 腻,脉沉细无力。双手指雷诺征阳性。风湿病抗体 检查: 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 (ANA) ( + ) 1 ∶ 100,核仁型。免疫全项检查: 免疫球蛋白 G 24. 50 g/L。血常规、尿常规、肺 X 线检查均正常。诊 断: 硬皮病。中医证型: 脾肾阳虚,痰瘀互结。治 法: 温阳补气,行气化瘀,醒脾化痰。处方: 黄芪 30g,淫羊藿 10g,桂枝 10g,干姜 10g,细辛 3g, 枳实 10g,当归 10g,丹参 30g,鸡血藤 30g,白 术 10g,苍术 10g,清半夏 10g,茯苓 15g,陈皮 10g,砂仁 6g,木香 10g。方中黄芪、淫羊藿、桂 枝、干姜、细辛温阳补气,黄芪、桂枝补心阳,黄 芪、淫羊藿、干姜补脾肾阳气; 配枳实、陈皮、木 香补气行气; 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 白 术、苍术、清半夏、茯苓、陈皮、砂仁、木香健脾 祛湿化痰。服药两周后,自觉精神状态好转,腹胀 减轻,四肢渐温,体质渐复。原方加强活血化瘀之 力,加桃仁 10g、红花 10g、川芎 10g,加减服药 1 个月后硬化皮损开始软化,肿胀消退,红斑区皮 温仍低,全身症状好转,精力较前充沛,大便正 常。痰瘀渐消,治疗转为扶助正气改善体质,加强 补脾肾作用,巩固疗效。原方加杜仲 10g、山药 15g,易桂枝为肉桂 10g,随症加减服药 2 个月, 硬化皮损基本恢复正常,红斑消退,皮温正常,查 ANA ( - ),其他实验室指标正常,体力强,四肢 温。治疗过程未采用西药治疗。

4 结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审因论治从证候入 手展开分析可以帮我们找到疾病本质,找到治疗的 方向。中医注重治未病,注重体质的调整,强调早 期治疗,治疗疾病于萌芽中。痰瘀的形成是慢性过 程,阳虚、气虚、气滞是其形成的体质基础,如果 临床能在疾病早期改善虚、滞体质,减缓痰、瘀的 形成,并且积极治疗痰、瘀使其尽早消散,可使硬 皮病的发展得到很好控制,并有治愈的可能。硬皮 病发病因素多机制复杂,治疗棘手,中医辨证论治 认为虚、滞、痰、瘀与硬皮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 系,由此为硬皮病的治疗拓宽了思路。

参考文献

[ 1]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 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15.

[ 2] 赵党生, 王凤仪 . 硬皮病血瘀证机制研究述评[ J] . 中 医研究, 2011, 24(2):4- 6.

[ 3] 罗鸯鸯, 肖嵘, 吴尚洁 . 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发病 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2, 32(2):140- 144.

(收稿日期:2015 -10 -27;修回日期:2015 -11 -23) [ 编辑: 黄 健]
Tag标签: 硬皮病(1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