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经常掏耳朵“三高”易耳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12-26

  电话铃声大作,老人却置若罔闻;交谈时要抬高嗓门,靠近耳边,老人才能听得见……日常生活中,耳背给老年人带来很多困扰,让他们无法真切地倾听世界。但千万不要以为,人老耳背是必然现象,事实上,高寿老人中仍耳聪目明的耆英大有人在。人近黄昏,决定他们听力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年龄,而是心脑血管状况以及血脂、血糖的代谢情况。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冯惠玲表示,蚕食老人听力的“神偷”并非仅仅是岁月,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是耳背的“主力军”,他们发生听力下降的几率要比普通同龄人明显高出很多,要想做到年老耳不背,就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血压和血脂,使之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改善微循环,才能有助延缓老人的听力减退。

  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与耳背有什么关系?冯惠玲说,心脑血管疾病及糖耐量异常对听力的影响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譬如,对高脂血症患者来说,一是内耳脂质沉积过厚,直接损伤内耳细胞;二是高血脂可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内耳动脉本身又细又弯,且没有侧支循环,一旦内耳动脉血流受阻就会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影响听力。同样的道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痛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障碍综合征也会影响内耳、听神经系统的血供和功能活动。据美国的一项医学调查显示,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发生耳蜗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较其他人高54%,而每周坚持至少一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发生耳蜗功能障碍的几率则平均少于32%。可见,50岁就患有“三高”的中年人,可能比70多岁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发生渐进性耳聋的风险更高。一旦遇有剧烈的情绪刺激、饮酒、气温变化等,由于长期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的影响,更容易发生突发性耳聋。

  年迈老人要保持耳朵灵敏,平时就要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把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必要适当使用血管扩张药和神营养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平时要保持饮食清淡,少油、少糖、少盐;戒烟限酒;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总的原则就管好嘴,迈开腿,积极防控“三高”。中老年人不要认为人老耳聋是自然规律,如果觉察到自己的听力减退,应到医院检查血脂、血压和血糖,如果是因“三高”引起耳背,在合理治疗后,可有效地改善和延缓听力减退。
 

  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吃完饭或闲着没事时就喜欢随便拿件东西掏耳朵。掏耳朵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但却偏偏有不少人掏出问题来。

  随便掏耳,细菌就非常容易侵蚀到耳道里,比如拿个小火柴杆、发卡,这都很脏的,用这些东西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耳朵痒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事情,为了解决那种令人钻心的奇痒,人们习惯上用发夹、火柴、牙签、指甲等挖耳,以图一时之快。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无事挖耳的习惯,却不知这极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经常反复挖耳,使得耳道皮肤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极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

  人的耳朵从外耳道口到鼓膜这一圆柱状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点是弓形弯曲,皮肤薄嫩。耳道外半部的皮肤有丰富的毛囊及耵聍腺、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尘粘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耳屎”,医学名为“耵聍”。

  “耵聍”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能起到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不要经常抠挖。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这是一层非常娇嫩的薄膜,万一在挖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轻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专家提醒,少量“耵聍”会随人体走动时的震动自己掉出来,而大块的“耵聍”应请专科医生用专门工具“掏”,不能自己随便乱掏。如果耳朵实在太痒,应当上医院让医生进行专业清洗。(王鸣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