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国医大师李振华老师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5-17
2017年5月23日,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李振华因病仙逝,享年94周岁。李振华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博学广识,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工作60余载,为中医药传承与教育呕心沥血。仅以此版纪念李振华先生。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的恩师、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仙逝已届周年。老师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于我眼前。
 
1982年,我有幸师从李振华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即以医德授人:“医学乃仁人之术,学医必具仁人之心,以仁为本,济事活人,方可学有成就而达良医。”导师对待名利淡泊远避,视如浮云;对待同仁谦虚坦诚,以博众长;对待学术勤而不缀,推陈出新;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甘为人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倾心诊治。如此言传身教,至今仍历历在目。
 
李振华是出色的教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投身于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之一。他在授课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以整体观、对立统一观、动态平衡观等角度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听老师讲课不仅是汲取知识的过程,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几十年来,老师在学术上不断引领我们成长与进步。2004~2017年这十余年,我们历经了老师从坐着讲课,到只能躺在床上给我们讲课,从走着到门诊到躺在病榻上给患者诊病。老师还对他的数百份医案作亲笔点评、修改。在他的授课中、医案点评里、在给病人诊治时,都充分展现出他深谙岐黄、医技精湛、活人济世的高德大义。
 
李振华是出色的临床医学家。他谙熟医理,善于辨证施治。对于疑难病症或罕见之疾,则知常达变,独辟蹊径,往往收桴鼓之效。老师特别善于诊脉,尤重舌诊,通过望舌诊脉就能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经常在还没问诊,就能说出患者的一系列的病症所在,而使病人惊叹地连连点头。老师不但在医术上要求我们不断进步,更常以医德育人,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关系着患者的生死存亡,所以一定要在提高疗效上下功夫,要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吸收中求创新。”
 
李振华是首届国医大师。他晚年精研脾胃学说,非常重视脾胃之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推崇“四季脾旺不受邪”。他常讲:“善治者,惟在调理脾胃”,基于脾胃之间纳化升降的表里关系提出:“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根据脾胃与肝脏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又提出:“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于肝”的学术思想。记得在整理李老师临床经验时,为了印证这一学术思想,我特意打电话问李老师治疗慢性胃病是不是必须脾、胃、肝同治。李老师解释说,对于慢性胃病,由于病因、病机、病程、体质等因素的不同,脾、胃、肝三者病机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临床表现亦异,在诊治用药过程中要明辨其主次,辨证施药。老师的认识可谓真知灼见。
 
李振华无比挚爱中医事业,特别关心中医事业的发展,他不但期期细读《中国中医药报》,还要求我们学生人手一份,说:“国家级的中医报纸就这一份,中医人不看中医的报纸,那你看什么报呢?”故已是年近九十岁高龄的人了,国家中医药有新的时事和发展动态,他时时刻刻都很清楚,有一天他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甘肃在扶植中医药发展方面有可喜的进展,就拿着报纸为我们讲读,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平时上至国家级大型医院,小至中医诊所,以至于某些方面的具体数字,凡是报纸上刊登的,他都记得分毫不差,一一道来,如数家珍,总之,对于中医药的保护、发展与继承是他心中头等最为关心的大事之一。
 
李老师辛勤医教50余载,桃李遍布海内外,除教学、临床外,还亲撰著作多部,多次应邀到各地作学术报告、会诊。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院史上,他率先开展科研,其科研项目多次荣获河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古稀之年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大师风骨,耀泽后人。值此,我们深切缅怀李老师,感悟其中医情怀,管窥其临床经验,分享其治学体会,回想其谆谆教诲,再现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景。我们深感最尊敬、最敬佩的不仅仅是他高尚的医德、博学的造诣、精湛的医技,更多的是他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中医学的文化责任感,一种期盼中医药学发扬光大、造福于人类的情怀。他是真正的不仅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讲解给后学者,将医技施慧于患者,而且是将学术、人格一并传授的苍生大医,这或许是“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原因吧。
 
我们将永远怀念李振华老师,他的品德、才华学识将永远珍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历久而弥新。(郭淑云)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