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的舍与得 扎根林场的中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12-23
“阴平阳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讲究“辨证”的中医诊疗,他体悟至真;一向淡泊如水,当困难来袭,他又冷静异常,勇敢抗争,显露英雄本色。这个善于“对立统一”的人,就是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徐刚。
 
徐刚于1977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1980年分配至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至今,期间还跟随九江市知名老中医田庭先先生学习。之后,徐刚又先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学习。
 
“妙手回春”是每位医者的理想与追求,徐刚努力把这一理想一次次变为现实。在临床,他精湛的医术总是受到患者的称赞。
 
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反复腹泻导致严重虚脱,辗转各大医院诊治未见好转。她的家人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将徐刚请到家里看看,只见老人躺在床上,双目无神,面色无华,声息低微,无法进食,腹泻不止,舌淡苔光,脉微欲绝。徐刚采用温阳止泻法,每天到老人家中观察神色及舌脉,每次只开1剂药。半个月后,老人腹泻渐止,神色渐好,脉象渐稳。再继续用药1个月,腹泻消失、自主进食。3个月后,老人竟然痊愈了。
 
“业务精益求精,服务尽善尽美,名利不争少取”,徐刚用行动诠释着“大医”品格。然而,2010年8月后,徐刚的生活出现了一些不快乐的因素,先是自己患上病毒性角膜炎。他在接受手术一周后,毅然回到工作岗位。
 
新移植的角膜脆弱易感染,但戴着黑色的护目镜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误会,他就摘下护目镜,滴着眼药水坚持工作。眼疾让他不能接触电脑辐射,徐刚就手写加口述完成病历的书写和处方的开具。医院领导多次劝徐刚在家休养,等眼睛完全好了再上班,他说:“找我的人多,我不能让患者失望而归,不能损害医院的形象。”
 
2014年,徐刚的妻子查出肺部肿瘤,他陪妻子去武汉进行了一次病理检查,之后便把妻子安排到身边治疗,既能照顾妻子又能服务患者。从徐刚和妻子患病以来,中医科的服务人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以两位数递增,徐刚还主动担负起带教年轻医生的任务。
 
有人认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术数转换的一门学问,在“舍与得”“始与终”的转换中,人可有所为,也应有所为,这“所为”就是奉献。徐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高尚的医德,也传承了中医的哲学文化。
 
一台小摩托车的马达声打破了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的宁静,骑车的是李青山,人称“小李大夫”。
 
这天是周三,林场里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去林业局医院开会的日子。每次下山,李青山会采购药物,还会顺便帮助村民采购所需物资。
 
“小李大夫”对林场十分熟悉,连林场干部都不得不服。来林场当大夫3年了,谁家几口人、有什么病、需要什么药、哪家女人要生产、哪家孩子要打疫苗等等,“小李大夫”都一清二楚。他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各家的这些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有时,还没等村民上门去找,李青山自己就主动背着药匣子来了,手搭搭脉,再用听诊器听听,然后开药、一一嘱咐清楚。谁要留他吃饭,李青山总是说:“还有别的病人等着呢!”村民没办法,总是把蘑菇、木耳、松子等山货往“小李大夫”家送。李青山拗不过,只能收下后再送到“五保户”、留守儿童家。
 
说起来,李青山来到青山林场也是纯属巧合。3年前,李青山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即将毕业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者上山下乡。在活动的欢送会上,李青山代表大家发言,他说:“乡亲们欢迎我们,我们就去!我们身上土太少了。”李青山的学妹唐英华则代表在校同学致欢送词,她说:“学兄们先行,我们跟上。”下了主席台,唐英华便笑着对李青山说:“李学兄,你上山就去青山林场吧,和你的名字吻合,山里五味子、平贝母、刺五加等中草药都多着呢,我家就在那儿,我老爸腰痛多年了,如果你真去了我爸可就沾光了。”
 
从小在辽宁农村长大的李青山是还没去过林区,听说唐英华的介绍,竟然同意了:“好吧,我李青山就去青山,也算回家了。”当时正赶上青山林业局建设社区医院,青山林场从此便成了“小李大夫”的家。
 
乡亲们说,“小李大夫”和别的大夫有一样的地方,平时挎着药匣子出东家进西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治病时也讲“病”,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应该吃什么、不能不吃什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病好得,治好不易,重要在防。”此外,李青山还会根据各家不同的病情和需求提供不少民间方子,连晚上怎么泡脚都讲得十分仔细。
 
林场小学也是李青山经常光顾的地方,孩子们跟着“小李大夫”学习刷牙、做眼保健操,还跟他学会了打太极拳。
 
青山林场的人,自打“小李大夫”到来,便掀起了“中医热”,针灸、草药都深受山里人欢迎。有“小李大夫”当师父,大人孩子学会了采药,在林场医院建了“百药柜”,有了这些草药,村民日常的药费省了一半还多。
 
“小李大夫”的“粉丝”中,唐英华爸爸算是一个。刚到青山林场那会,“小李大夫”常去唐家,进门就问“大叔,你的腰病怎么样了?”原来,“小李大夫”把每次治疗、用药等情况都详细记录在病历里,他先给唐大叔热敷、按摩,再针灸,最后再贴上膏药,还告诉他近期少活动,别闪着。唐大叔腰上的老毛病好了不少,从此他也成了“小李大夫”的“铁杆粉丝”。
 
“小李大夫”的母亲还在辽宁老家,平时由姐姐照料。在青山林场工作了3年,李青山想接老人到小兴安岭同住。一心惦记着儿子婚事的母亲则是冲着给他找媳妇去的。
 
让李青山的母亲没想到的是,从辽宁到了青山林场,村民们像办喜事似的迎接自己。人群中有一位刚来做志愿者的唐英华,她对李大妈格外亲热,她说:“李大哥人特别好,我爹常夸他有出息。”唐英华临走时对李大妈说:“大娘,你若不烦,我天天来陪您”。
 
李青山指指唐英华对母亲说:“娘,我们过去是校友,今天是同事了,她也是中医大夫,你看她人行么?”母亲抿着嘴乐了。心里有了谱。看看屋前“青山医院小李大夫”和“志愿者小唐大夫”的牌子,母亲笑着说:“你爸给你取名‘青山’是取对了。”
 
夜深了,我又去病房巡视了一圈,终于可以坐下来,写写交班记录。电子屏幕上,3:15的数字在闪耀着,提醒着我,这个夜班,已经过了大半……
 
回头看看电脑,1床的血氧饱和度在98%,还好,暂时不用担心,但还是要继续关注着。早上要抽血的用物也都已准备妥当了。
 
是的,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护士,这是我第一次独立上夜班,忐忑、惴惴不安、战战兢兢……所有形容紧张的词都可以用在我身上。夜班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尽管我跟着老师上了一个多月的班,但是真的单独上班时,才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锻炼的地方,如接班后一位病人血氧饱和突然掉到65%,医生要求改成面罩吸氧,我把鼻导管换成面罩之后,我并不确定是否要调大氧流量?接下来该做什么?其实病人是咳嗽无力无法吐痰,医生已经备好了吸痰器,而这时,ICU的医生也已经来到床边。后来病人情况终于好转了,而我也思考了很久。
 
要把夜班上好,需要时间的沉淀。但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可以有条不紊。记住当天的危重、手术、新病人及特殊病人,知道哪些病人该重点关注,听到铃声的时候,能预料到病人需要什么;或者有突发情况时知道病人大概是哪里出了问题,需要怎么应对。然后把本班需要完成的工作或任务做一个安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果遇到好几件事情都待处理,更应该分清主次。
 
还有一点,要沉着应对突发状况,懂得适时求助。搭班的陈老师在下班前一直叮嘱我,遇到抢救或输液找不到血管,要及时求助,有什么病情突变的要及时汇报医生。但是,在医生未到达之前,我们可以先给病人开通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以改善病人的循环和缺氧状况,也可以随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于班内一级护理的病人,我们要多观察其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尽量在不打扰病人睡眠的情况下,多巡视病房,及时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护士来讲,没有长时间的实践来巩固理论,是不能很好地工作的。所以,我以后要用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认真细致的实践操作,让以后的夜班能上得更加踏实。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