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党员朱瑜琪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7-15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副主任朱瑜琪总是随身携带“三件宝”:叩诊锤、联系卡和银行卡。叩诊锤诊病,联系卡随时给患者留手机号,银行卡则是供患者诊费不足时急用。
 
“一定要让病人及时接受治疗。”朱瑜琪说,自己当年在基层出诊时就习惯随身多带些现金,“只要患者有困难,能帮就尽力帮。”
 
“有事就找朱大夫”
 
“能帮就尽力帮”,朱瑜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眼科医院周围社区不少居民都熟悉这位“好说话的朱大夫”。虽然身为科室副主任业务繁忙,但只要患者有困难找上门来,他总是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帮一把。
 
王女士的母亲得了腰椎骨性关节病,4年在西医院接受了3次手术。由于年纪大骨质疏松,手术后不久钉子就发生松动移位,已不适宜再接受手术,只能取出,再次骨折后,只能注射骨水泥,下半身已无知觉,大小便失禁。一次,王女士因不知如何更换尿管,着急地找到这位朋友们口中“好说话的朱大夫”。
 
“哪有让主任给陌生患者上门换尿管的。”王女士刚开始心情有些忐忑,在诊室外徘徊了许久,午休时才走进诊室。没想到朱瑜琪了解情况后,就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护士来到王女士家。换完尿管,朱瑜琪还为老人家义务诊疗,建议她保守治疗,尝试五联疗法,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手法按摩、中药调理、半导体激光照射等综合治疗。
 
第一个疗程后,老人家的病情出现好转,出院时朱瑜琪把她的尿袋去了。王女士说,“我们当时挺担心的,万一大晚上排不出尿怎么办。”朱瑜琪让他们放心,自己24小时开机等电话,随时上门挂尿袋。“我们全家人都特别感动,没想到当天晚上就能够正常排尿了。”如今,王女士的母亲已经能够扔掉拐杖,独立行走,还能照顾生病的老伴儿。
 
说起这个故事,朱瑜琪感慨,看到这些老人就会想起自己在老家的父母,“我清楚对于这些老人家来说,从躺着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能走动,生活质量天差地别。”
 
“朱主任常把年龄大的患者当自己的长辈,小的当自己的孩子。”同科护士唐文华说,“老患者都知道,有事就找朱主任。”
 
“把患者放在心上”
 
“我经常思考病人到底需要什么。”朱瑜琪觉得,是否真正把患者放在心上,行动和语言都会不一样,病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年轻刚工作时,有次换完药病人就抓着我的手说,小朱大夫,下次还是您给我换吧。”朱瑜琪回忆,“我的技术一定没有主任好,但是我小心、仔细,从那时起我就坚信,医生的用心患者能感觉到。”
 
他常告诉科里的年轻医生要重视细节,病人面前无小事,医生要从病人角度考虑。有一种关节内注射的玻璃酸钠药物,生产厂家配备的注射针头较粗,他担心病人觉得疼,就做主更换了小针头,“虽然科里运营成本提高了,但病人体验好了。”
 
唐文华印象中,朱瑜琪查房总是问得特别仔细,设计治疗方案会考虑病人经济情况,即使出去开会,当天也要跑回来看一眼,和病人聊几句,出院了还经常电话随访。
 
朱瑜琪从医三十载,他认为好医生应该心里、脑子里都时刻装着病人,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说的话让患者和家属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配合治疗。比如病人术后发炎了,说“这个很正常”,病人听了可能就不舒服,换种说法“这是大创口手术后病人常见反应”,病人就好接受得多。
 
“与患者血脉相连”
 
朱瑜琪还在山东工作时,就是当地血站的“熟面孔”。山东东营市中心血站机采科的任爱莉至今还对这位“热心好沟通”的大夫印象深刻,“我们缺A型血的时候常常想到他,骨科休班或下手术时他常来。”刚开始朱瑜琪每次都献全血,要间隔半年,后来了解到机采成分血更紧缺,而且每月都可捐献,他便开始带头捐献机采成分血。任爱莉回忆道,有时朱瑜琪正在献血时接到医院电话有紧急病人,献完血马上就赶回医院工作。
 
朱瑜琪坚持无偿献血至今已18年,献血总量约达1.3万毫升,为成人总血量的近三倍,分别于2008年、2010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和金奖。来到眼科医院后,到20公里外的血液中心,地铁得一个多小时,朱瑜琪常常早上6点多出发,就是为了赶上第一拨抽血,好尽早赶回医院查看病人。
 
“抢救时血库告急,最着急的是医生。”朱瑜琪说,社会上存在误区,认为献血影响健康,“行胜于言,作为医生我知道科学献血不伤害身体,作为党员我应该带头做贡献,多帮一个是一个。”任爱莉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曾和朱瑜琪同科室、同医院的大夫也受他影响来献血。
 
有一年除夕,家人难得团聚,多年不见的三弟也回来了。电话突然响起,医院急诊科正在抢救一批交通事故伤员,急需A型血,朱瑜琪放下电话,顾不上和家人解释就赶往医院。新年钟声响起时,病人转危为安。“医生的血,输进患者的血管,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血脉相连?”朱瑜琪说。
 
“多帮一个是一个”
 
“多帮一个是一个”不仅是朱瑜琪无偿献血的初衷,也是他在网络上开科普专栏的目的。他给记者算了笔账,门诊看50人,已经忙得不得了了,有时没时间交代太细,而科普文章一天最多时点击180万,其中哪怕只有1万人仔细看了,1000人当回事了,都很了不起。
 
“现在常有患者拿着我写的文章来找我。”朱瑜琪已在搜狐健康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媒体平台、网易号媒体开放平台等发表科普文章800余篇,开通“骨科医生朱瑜琪”实名微博,累计公众浏览量超过4千万人次。他还常驻好大夫在线网站和寻医问药专家网站,每日回答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提问,累计帮助患者8000余人。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论文要写、科研要做,但帮助病人不能等。”朱瑜琪说,自己最大的期盼就是更多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社会,“我是医生,更是党员,就应该在患者最需要我的地方燃烧热血!”(赵维婷)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副主任朱瑜琪总是随身携带“三件宝”:叩诊锤、联系卡和银行卡。叩诊锤诊病,联系卡随时给患者留手机号,银行卡则是供患者诊费不足时急用。
 
“一定要让病人及时接受治疗。”朱瑜琪说,自己当年在基层出诊时就习惯随身多带些现金,“只要患者有困难,能帮就尽力帮。”
 
“有事就找朱大夫”
 
“能帮就尽力帮”,朱瑜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眼科医院周围社区不少居民都熟悉这位“好说话的朱大夫”。虽然身为科室副主任业务繁忙,但只要患者有困难找上门来,他总是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帮一把。
 
王女士的母亲得了腰椎骨性关节病,4年在西医院接受了3次手术。由于年纪大骨质疏松,手术后不久钉子就发生松动移位,已不适宜再接受手术,只能取出,再次骨折后,只能注射骨水泥,下半身已无知觉,大小便失禁。一次,王女士因不知如何更换尿管,着急地找到这位朋友们口中“好说话的朱大夫”。
 
“哪有让主任给陌生患者上门换尿管的。”王女士刚开始心情有些忐忑,在诊室外徘徊了许久,午休时才走进诊室。没想到朱瑜琪了解情况后,就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护士来到王女士家。换完尿管,朱瑜琪还为老人家义务诊疗,建议她保守治疗,尝试五联疗法,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手法按摩、中药调理、半导体激光照射等综合治疗。
 
第一个疗程后,老人家的病情出现好转,出院时朱瑜琪把她的尿袋去了。王女士说,“我们当时挺担心的,万一大晚上排不出尿怎么办。”朱瑜琪让他们放心,自己24小时开机等电话,随时上门挂尿袋。“我们全家人都特别感动,没想到当天晚上就能够正常排尿了。”如今,王女士的母亲已经能够扔掉拐杖,独立行走,还能照顾生病的老伴儿。
 
说起这个故事,朱瑜琪感慨,看到这些老人就会想起自己在老家的父母,“我清楚对于这些老人家来说,从躺着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能走动,生活质量天差地别。”
 
“朱主任常把年龄大的患者当自己的长辈,小的当自己的孩子。”同科护士唐文华说,“老患者都知道,有事就找朱主任。”
 
“把患者放在心上”
 
“我经常思考病人到底需要什么。”朱瑜琪觉得,是否真正把患者放在心上,行动和语言都会不一样,病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年轻刚工作时,有次换完药病人就抓着我的手说,小朱大夫,下次还是您给我换吧。”朱瑜琪回忆,“我的技术一定没有主任好,但是我小心、仔细,从那时起我就坚信,医生的用心患者能感觉到。”
 
他常告诉科里的年轻医生要重视细节,病人面前无小事,医生要从病人角度考虑。有一种关节内注射的玻璃酸钠药物,生产厂家配备的注射针头较粗,他担心病人觉得疼,就做主更换了小针头,“虽然科里运营成本提高了,但病人体验好了。”
 
唐文华印象中,朱瑜琪查房总是问得特别仔细,设计治疗方案会考虑病人经济情况,即使出去开会,当天也要跑回来看一眼,和病人聊几句,出院了还经常电话随访。
 
朱瑜琪从医三十载,他认为好医生应该心里、脑子里都时刻装着病人,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说的话让患者和家属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配合治疗。比如病人术后发炎了,说“这个很正常”,病人听了可能就不舒服,换种说法“这是大创口手术后病人常见反应”,病人就好接受得多。
 
“与患者血脉相连”
 
朱瑜琪还在山东工作时,就是当地血站的“熟面孔”。山东东营市中心血站机采科的任爱莉至今还对这位“热心好沟通”的大夫印象深刻,“我们缺A型血的时候常常想到他,骨科休班或下手术时他常来。”刚开始朱瑜琪每次都献全血,要间隔半年,后来了解到机采成分血更紧缺,而且每月都可捐献,他便开始带头捐献机采成分血。任爱莉回忆道,有时朱瑜琪正在献血时接到医院电话有紧急病人,献完血马上就赶回医院工作。
 
朱瑜琪坚持无偿献血至今已18年,献血总量约达1.3万毫升,为成人总血量的近三倍,分别于2008年、2010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和金奖。来到眼科医院后,到20公里外的血液中心,地铁得一个多小时,朱瑜琪常常早上6点多出发,就是为了赶上第一拨抽血,好尽早赶回医院查看病人。
 
“抢救时血库告急,最着急的是医生。”朱瑜琪说,社会上存在误区,认为献血影响健康,“行胜于言,作为医生我知道科学献血不伤害身体,作为党员我应该带头做贡献,多帮一个是一个。”任爱莉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曾和朱瑜琪同科室、同医院的大夫也受他影响来献血。
 
有一年除夕,家人难得团聚,多年不见的三弟也回来了。电话突然响起,医院急诊科正在抢救一批交通事故伤员,急需A型血,朱瑜琪放下电话,顾不上和家人解释就赶往医院。新年钟声响起时,病人转危为安。“医生的血,输进患者的血管,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血脉相连?”朱瑜琪说。
 
“多帮一个是一个”
 
“多帮一个是一个”不仅是朱瑜琪无偿献血的初衷,也是他在网络上开科普专栏的目的。他给记者算了笔账,门诊看50人,已经忙得不得了了,有时没时间交代太细,而科普文章一天最多时点击180万,其中哪怕只有1万人仔细看了,1000人当回事了,都很了不起。
 
“现在常有患者拿着我写的文章来找我。”朱瑜琪已在搜狐健康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媒体平台、网易号媒体开放平台等发表科普文章800余篇,开通“骨科医生朱瑜琪”实名微博,累计公众浏览量超过4千万人次。他还常驻好大夫在线网站和寻医问药专家网站,每日回答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提问,累计帮助患者8000余人。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论文要写、科研要做,但帮助病人不能等。”朱瑜琪说,自己最大的期盼就是更多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社会,“我是医生,更是党员,就应该在患者最需要我的地方燃烧热血!”(赵维婷)
Tag标签: 朱瑜琪(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