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4-22
颜德馨教授为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于2009年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颜德馨教授立足于气血学说,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等学术观点,提出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医林所瞩目,在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

一、幼承庭训,刻苦学医
 
颜德馨先生出生于新旧兼容的书香世家,为先贤颜子后裔,江苏丹阳人。其父颜亦鲁(1897-1989),号餐芝,是当地名医,得孟河医派真传,行医60余载,沉潜于医道。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在严父慈母的关怀和教导下,颜德馨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7岁开始读书习字,从读启蒙经典开始,先后受教于精通儒学的周鲤庭老师和杨锡甫先生(江苏省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在长期目睹父亲以精湛医术救死扶伤之后,他对中医的神奇疗效深信不疑,做一名像父亲一样的中医成为他的人生理想。
 
自12岁起,颜德馨即开始学习《黄帝内经》,在读《内经》之初,着实无法领悟其中的涵义,他只是一味地读下去。父亲鼓励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待熟读《内经》之后,父亲又嘱其涉猎《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但其中的理论奥旨仍感难以揣摩。于是颜德馨利用课余时间协助父亲襄理诊务,学习如何接待病家,如何利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病,通过实践感悟医理。颜德馨一边抄方一边聆听父亲教诲,诊后还随父亲分门别类地整理药方。父亲启发他要认真思索,体会用药法度。少年时期的诊务经历、父亲的脾胃学说以及临床经验对他最初入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广开学路,秀于医林
 
颜德馨跟随父亲学医数年,他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已初步系统化。亦鲁公意识到仅承庭训,视野有限,鼓励颜德馨去学校进一步学习,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并插班就读一年级下学期。
    
在上海中国医学院,颜德馨开始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教育。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医药研究社团,开展文体活动,还积极研究中药植物,与同学一起建立了中药药圃,并编辑出版了“康宁医刊”,油印出来的期刊定期在学校内部传阅,很受同学们的喜欢。
   
一年多的校园学习生涯,书写了颜德馨充实而快乐的学习历程。正当中国医学院一片欣欣向荣之际,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不仅令中国人民陷人无尽的灾难,也给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摧残。上海中国医学院新建院舍在受到严重毁坏之后,又被日军占领。但学院的主持者和广大师生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尽力恢复授课。进入三年级,颜德馨每天安排半天到市内名医诊所进行临床实习,此间他得以认识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单养和、费通甫、祝味菊等中医大家,跟师学习大大拓展了他思维的广度。抗战期间,中国医学院流离颠沛,数度搬迁。步入四年级,颜德馨进入全天实习阶段,并开始为病人诊脉处方。每看一病,每写一方,都有带教老师从旁指导,仔细点评,令他受益匪浅。
 

1939年,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涉世之初的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年青中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时常不期而遇,但他一直默默努力,积极寻求突破口,挑战顽疾重症。记得一次病房来了一位肺脓疡患者,高烧持续不退,咳吐脓、黄、泡沫样痰,情况十分危急,几个治疗方案下来,起效甚微,医生们已经束手无策。“让我试试吧”,危急关头,颜德馨诊脉辨证,以鱼腥草药方施治,接下来的三天三夜,他在楼梯口搭建起来的临时病床边陪护病人,没有护士帮忙,他就亲自熬药,细心观察患者的服药反应。很快,中药起了作用,40℃的高烧退了下来,各项症状均得到改善。就这样,颜德馨以中医方法先后治好了一批肺脓疡、肺结核纤维化空洞的病人。他竭尽全力推广中医疗法,在西医为主导的医院中,赢得了医护人员的尊重。与此同时,颜德馨也开始对西医初涉藩篱,1952年,他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西医进修班,这是他第一次对西方医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他以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积累了大量的西医知识。

三、慎思明辨,衡法成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血液病发病率升高,西医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颜德馨开始涉足于血液病的领域,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有效药物。当时,为了积极寻找机会,尽量多观察病例,他与多家医院进行联系、交流,参与了大量血液病人的治疗。为了寻求可靠的中医疗法,他深入钻研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并从血液病而深入到对中医气血理论的研讨。他投入大量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和观察,对565例疑难病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数据观察,结果证实了这些病人都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活血化瘀治疗后,不仅症状改善,相应的实验室指标也明显好转。
 
经过查阅文献和长期临床观察,他认为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温毒、虚劳等范畴,治疗过程中必须对白血病细胞予以足够的打击,并首创白血病的中医分型证治。他注意到“犀角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便应用于临床,并兴奋地发现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高烧下降,出血停止。经过长期科研和临床观察,颜德馨发现砷剂可以降低白细胞与红细胞,对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协同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颜老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领悟到气血流行全身一切组织器官,是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他以临床治疗白血病的实践感悟和对气血的认识为主,先后发表了“白血病的辨证论治”“白血病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发病机制试探”“白血病证治”等7篇论文,并提出了中医对白血病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他根据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发现各种疾病都与气血密切相关,尤其是久病、怪病等疑难杂症。他通过回顾中医典籍,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认识方法,体会到“气血不和,百病由生”的深刻含义,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癖”为“怪病必有癖”的学术观点,首创调气活血的衡法治则。即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气血,使血液疏通,一气机升降有度,平衡阴阳,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素。临床上,颜老常这样解释:“所谓衡者,《礼记·曲礼下》谓‘大夫衡视,犹言平’,《荀子·礼论》谓‘衡诚悬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权衡之义,能较全面反映疏通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他还说“病者,不平也,医者,平其不平者也”。衡法就是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臻平衡的祛病养生方法。
 
对于衡法的实际运用,颜老指出在临床分为升降气机法、降气平逆法、补气升阳法等十余种方法,通过数十年临证实践,渐渐加深了对气血关系的认识,逐步摸索出若干调气以治血的治疗方法和有关用药经验,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重视对气机的调畅和调气药的应用;其次,重视气的推动作用;再次,对络病日深、血液凝坚的沉病痛疾,则非一般辛温通络之品所能获效。之后他又将衡法理论进一步拓展到老年病领域,认为瘀血不除,滥补无益,疲血是人衰老和疾病的根源。采用“活血化癖”法延缓衰老,这与以往习用补肾、健脾等方法抗衰老的理论截然不同。这种方法首创以泄代补,以排除导致衰老的因子入手,用黄芪、苍术、当归、赤芍、红花等中药为主组成,消除体内疲积、纠正脏腑虚衰,以使气血达到平衡。
 
对于血瘀证的诊断则以四诊为主要手段,实验室为辅助手段,并结合病史,全面地从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得到正确的诊断,此即“颜氏血疲证诊断法”。在治疗上则将衡法融会其中,用于治疗各种老年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疗效非常显著,令“衡法”成为老年人深感受益的“长寿新说”。

四、培养后学,不遗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颜德馨先生为提高中医队伍的内涵素质,积极带教进修生、研究生、学术继承人。他不辞辛劳,登台讲课,勤于查房,随时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他常以先哲墨子名言“志不坚,智不达”勉励学生。对于如何学习中医,颜老勉励学生要多读经典、早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他指出:如果不懂中医五行和藏象理论就不会真正理解治未病的内涵,而不懂“治未病”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治未病”不仅是“预防疾病”,更要将因果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等传承的理论体现在治疗的过程中。比如一个病人如果是表证,除了要对舌苔、脉象进行观察鉴别,同时还要防止其传变,要兼顾阳明腑证的特点等。若遇到热性病就要非常注意他的大便情况,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中医治疗疾病一定要体现五行、藏象理论以及内在联系。
 
颜老反对保守,没有门户之见,善于取历代医家之精华,兼收并蓄。他鼓励学生要开放思路,广泛阅读。除了熟读经典著作,还要系统研读各家学说,包括医论医案、医话药话等。颜老深感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有很多经验和体会,为了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他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每次授课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随着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1990年12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颜德馨先生被确认为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学专家,任指导老师。
 
1994年1月,首届继承学员3人结业,接任第二届带教任务,1997年1月,接第三届带教任务。他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单位和中医药大学邀请,不辞辛苦,奔走各地,先后在广东、上海、哈尔滨、香港等地举办讲座。除传道授业之外,他更关心中医事业的发展,1998年,他与邓铁涛、任继学、裘沛然等七位中医泰斗联名上书时任国家领导人朱铭基同志、李岚清同志,就中医发展与管理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这就是中医界著名的“八老上书”,对中医的发展影响深远。
 
2017年4月17号中午,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驾仙鹤去,享年98岁,沉痛悼念。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