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元小传 中药界“国药泰斗”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6-22
在中药界,他被尊为“国药泰斗”。作为货真质优、药效独特的代名词,“地道药材”被他大力推崇、积极倡导。在他看来,人生如药,做人、做药都是一个道理。从业70年,时间的这枚“印章”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两个字——“地道”。
 
在中药界,他被尊为“国药泰斗”。作为货真质优、药效独特的代名词,“地道药材”被他大力推崇、积极倡导。在他看来,人生如药,做人、做药都是一个道理。从业70年,时间的这枚“印章”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两个字——“地道”。 
 
初入药行 “师傅一开始就教育我,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
 
后来名震中药界的大师金世元,出生时跟中药不沾一点边儿。 
 
1926年12月13日,他在北京市朝阳区落田洼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呱呱坠地。终年以农耕为生的父亲对金世元没有太多奢望,只要他将来学点本事,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就行了。于是,14岁那年,金世元被父亲送到北京复有药庄当学徒。 
 
解放前的北京,靴帽茶药,四大苦行。复有药庄是一家知名中药饮片批发兼零售企业,业务量大,学徒的日子也分外清苦。
 
“每天至少要干12个小时,要到前柜学认斗子、包药包、使铜缸子砸药、使药戥子称药,还要照顾好师傅的生活起居。”
 
少年时期,金世元就是个有心人。白天,他除了干好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外,还在师傅抓药时仔细观察,把步骤默记于心;无论炮制饮片,还是蒸、炒、炙、煅各种操作,他从不漏过任何细节,脏活累活总冲在前面。 
 
70年后,金世元对学徒时炒姜炭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烧着。将事先切成小方块的干姜往里一放,然后拿着大药铲不停地翻搅。翻炒的干姜从冒出黄烟到冒黑烟,强烈、刺激的姜辣味儿让人咳呛难忍、涕泪俱下,但年幼的金世元从不刻意避开药烟,反而在脚下垫上砖头,甚至踮起脚尖,仔细地观察火候、不厌其烦地搅拌均匀。他一边炒一边回答师傅就炒药知识的提问,手上被药铲烫起泡也浑然不觉。 
 
到了晚上,师傅们睡觉了,金世元的另一种学习悄然开始:借着柜堂内昏黄的灯光,温习白天学习的内容,看药书,背诵汤头歌、四百味……直到深夜,他才拿出铺盖卷,两个凳子上搭两块木板,和衣而眠。 
 
与金世元同批的学徒共有3人,不到半年,其他两人都因为吃不了这样的苦辞工回家,只有最小的金世元坚持了下来,他用勤奋和才智赢得了师傅的赞赏。在后来的日子里,师傅将中药制药的全过程倾囊相授,为金世元的中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首3年学徒生涯,金世元说最大的收获是在从业的最初阶段即明确了中药这一行的价值和道德底线。“这行的服务对象不一样,是病人。所以,师傅从一开始就教育我,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你要是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老天爷都知道。”
 
在金世元看来,技术固然重要,但所有的技术、知识,都要围绕这一目的展开,为这一目标服务。“用药选地道药材,炮制、制药过程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学这些本事就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 
 
精研技术 “能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进行鉴别,精准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 
 
如果说在药庄当学徒期间,金世元初步掌握了中药炮制、制剂、鉴定、调剂等工种操作程序和技术要点,意识到了中药“地道”的重要性,那么后来的十多年,则是他对“地道”药材认识深化、升华的关键期。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其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金世元解释。 
 
1954年,技艺日臻成熟的金世元经人介绍来到北京四大药行之一益成药行从事外柜工作,专为市内各大中型药店和外埠批发商代卖药材。由于药材看得准,坚持诚信为本,他在行业内很快有了好口碑,人送绰号“信得过的金大外柜”。 
 
经过多年的业务积累,金世元在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产地、性状鉴别、规格质量方面也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鉴别本领。1956年,北京市中药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特长突出的他被分配到北京市药材公司(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前身),主管原料药材和炮制饮片的质量等。要组织优质药材货源,必须深入药材产区进行实地考察。为了掌握第一手药源资料,他先后深入川、粤、桂、云、陕、甘、宁、内蒙古等地调研。 
 
上世纪50年代,交通十分不便,而中药材产地往往在不通公路的深山僻壤。金世元自己背干粮、爬山路,几十里长途跋涉的经历数不胜数。
 
“每到一地,我都要实地观察药材生长全貌,虚心向药农学习。”对地道药材的了解和认识,就在这大江南北的行走中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当时北京在册的原料药材有1000多种,常用的也有600多种,我均能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进行鉴别,精准把握每种药材的内在质量和真伪优劣。”金世元自豪地说。 
 
教学带徒 “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也能教人育人” 
 
1961年,为解决中药人才短缺的情况,北京市决定在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系统培养中药人才。业务突出、年富力强的金世元又一次被委以重任——创建新专业。 
 
身为教研组组长的金世元,论中药相关理论、实践知识、技能,肯定没话说,但要谈到教学,心里就不那么有底了。怎么把多年积累掏出来、讲生动?金世元决定先做学生。“我经常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偷师取经。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一些不熟悉的课程,直到掌握为止。”通过努力,金世元的教学技巧提高很快,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生徐宝成回忆,金世元的课总是很生动,讲中药就像听故事,天文地理、引经据典,每一品种的来源种类、生态环境、产季产地、采收加工,甚至产量多少都可准确具体到让人吃惊的程度。“即使置身教室,也仿佛被带到了生长药材的大自然。”想到那段学习经历,已是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徐宝成至今回味无穷。 
 
而跟随金世元上山采药,更是令学生兴奋的珍贵实践。“记得1986年我们随金老师到北京昌平下口村附近采药。金老师像翻找自家物件似的,只要他说这个坡上有哪种植物,那个沟里长什么药,我们肯定能找到。”
 
现在,学生王地自己也成了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师,那次采药的细节还能如数家珍,“记得走到大山石下,金老师停住脚步说,这里有几棵乌头,你们看看。随即又叮嘱道,只许挖一棵,留神别伤到其他的啊!当有人发现百合,兴奋地想上前采摘时,金老师急忙制止住。他说看看就得,咱得留种。”在王地看来,这堂实践课附加的珍惜药材资源和爱护药材生长环境的药德内容,让课程的意义更大。 
 
金世元说,自己的技艺很大程度上是实践赠予的,毕竟,“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为此,他尤其注重学生的实地观摩、实习实践。他甚至带学生进入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的细料库,见识地道的贵重药材。
 
“同仁堂的细料库是其经济命脉所在,绝对禁止非本库人员进入。但为了教学,为了中药人才的培养,金老师多次找公司领导商议,最终成行。”金世元首批学术继承人、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房前主任翟胜利说,当进口天然牛黄、落水沉香等珍稀药材摆在眼前,金世元在旁一一讲解形状特征,自己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强化记忆,药材的真谛就此深埋心中。 
 
金世元对学生说我们不仅要学习贵重药材的特征,对同仁堂的店训要深刻理解。“炮制虽繁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学生说,这两句店训,随着老师对做好地道药、良心药的追求,一起影响着他们的从业方向。 
 
揭辨假药 “凡是不符合中医药理论的,对人们身体有害的,只要我发现,就会及时抨击” 
 
求真,必然伴随着恶假。金世元对假冒伪劣药的痛恨、抨击,故事颇多,很为业界津津乐道。 
 
1982年,金世元发现北京市面上有两种“牛黄清心丸”:一种是北京同仁堂出品的“局方牛黄清心丸”,另一种是沈阳中药一厂出品的“牛黄清心丸”。虽然名字相同,但前者药物成分涉及20多种药材,其中不乏名贵药,是清虚热的药,主要用于气血不足、虚风内动引起的头晕目眩、虚烦失眠、胸中郁热,甚至语言不清、口眼歪斜、神志昏乱等中风之症;后者只有4味常见中药,是泻实火的药,主治介绍则大致相同。
 
与此同时,市面上还销售着两种“苏合丸”:一种是“古方苏合香丸”,简称“苏合丸”,是一种转危救急的醒脑开窍药;另一种“苏合丸”由河南洛阳制药厂出品,组方与前者截然有别,却标着近似的功效。“两种‘牛黄清心丸’,实际效果截然相反;两种‘苏合丸’,如果是寒邪内闭之昏迷的严重疾病,误服后者必将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金世元着了急,他立即将上述情况上报卫生部当时的药政管理局,并撰文严肃批评两家冒用药名的生产厂家。经查实,卫生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金世元的意见转发给全国各省(区、市)卫生厅参照执行,并命令冒用药名的两家药厂立刻停止该药的生产、销售。 
 
1984年,金世元又发现,全国有8家中药厂生产的“天麻丸”随意扩大功能主治,增加了治疗高血压、小儿惊厥等不符合《药典》的宣传。他考证了历代文献,发现天麻丸如用于高血压,势必引起肝阳上亢,加重病情;而用于小儿惊厥,则犹如抱薪救火,会促使病情恶化。
 
据此,金世元秉笔直书,及时撰写《评市售天麻丸的功效》,发表于《中药通报》,引起全国中医同道的注意,避免了谬误流传。 
 
类似有现实针对性、纠正药物误用的学术论文,金世元共发表过60多篇。“凡是不符合中医药理论的,对人们身体有害的,只要我发现,就会及时抨击。”对此,他很坚持。 
 
整顿药市 “假药不但得一眼看出来,还得说出门道,让卖假药的心服口服” 
 
当从业生涯进入第50个年头后,金世元辨识地道药材的专长在打假、规范中药材市场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各地各级中药材公司逐步改为自主经营。从那时起,旧有的药材市场开始出现私人自发买卖药材。由于收益可观,很多地区蜂拥而上,纷纷建立药材市场。短短几年,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就由原来的5家发展到117家。中药材市场繁荣的同时,贿赂推销、药盲办厂、伪劣药材层出不穷、市场管理不善等问题日趋严重。 
 
为此,1995年,国务院要求下大力气整顿全国中药材市场,对不规范的药材市场一律取缔。当年,由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组成的检查组赴全国各地药材市场展开“地毯式”检查。年近古稀的金世元被特聘为检查组中药鉴别专家。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时最长、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药材市场检查。从1995年到1998年,身患糖尿病的金世元和年轻人一起长途奔波,不辞辛劳,深入绝大部分药材市场明察暗访,最终在117个市场中选择保留了17个。 
 
要取缔一个市场,必须拿出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对此,金世元深知自己的责任,要以自己熟练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 
 
1996年在检查河北某中药材专业市场时,金世元在一个车前子药摊前停下了脚步。面前的一份车前子有大粒、有小粒,个头相差很大。他随手抓起一把凑到鼻子前一闻,抬头对摊主说:“这货有问题。”摊主不肯承认,随行的人也认为车前子价格不高,应该不至于造假。听罢,金世元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车前子没有香味,但这份却有香味。香气闻着很熟,很可能是荆芥子掺进去了。”事后一查,果然发现当地大量生产荆芥。荆芥全草入药,种子不入药。不法商贩就将之掺入车前子卖。 
 
“假药不但得一眼看出来,还得说出门道,让卖假药的心服口服。”金世元的眼力和认真,令检查组成员深感敬佩。 
 
药道至诚 “中药这行太有意思,到现在还是一做梦就离不开药” 
 
自那次长达4年的检查后,金世元每年仍会抽出时间到各地药材市场、种植基地走走看看。有时是为了带徒,有时是为了给予技术指导,更多的时候,只是因为热爱,离不开老本行。 
 
金世元对中药事业感情有多深?他年轻时的一个选择很能说明问题。1957年,金世元还在北京市药材公司工作时,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师资格考试”。这是北京市对中医队伍的一次大摸底、大整顿,1900多名从业人员参加考试,仅160多人通过了考试。
 
由于此前曾多次参加中医药学习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加之多年实践功底扎实,金世元也从中脱颖而出。很快,金世元收到了中医师资格证。北京市卫生局通知,如果有意行医,将出面介绍他进入政府办医疗机构执业。
 
金世元有点动心,但北京市药材公司总经理焦景成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去意:“中医缺人,中药也缺人啊!像你这样既懂医又懂药的人就更缺了。”事业的需要,多年的情感,金世元离不开了。他毅然放弃行医,选择了继续干老本行。 
 
金世元说,这份割舍,或许留下了些许遗憾,但也成就了现在的自己。现在,医药兼通、皆精的他,已成为中医药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被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被业内尊为“国药泰斗”。 
 
即使登上中药业之巅,金世元还是那个平易近人、乐呵呵的开朗老头儿。常年为“地道药材”奔波呼号的他,本人的行事作风也尽显“地道”本色。他的学生徐宝成回忆,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全国中医药知识竞赛。当时在组委会的徐宝成自认很熟悉老师,就代金世元填写了命题专家履历表,在其学历一栏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大学。金世元看到后,严肃地告诉徐宝成:“老师只念了几年私塾,没有学历。这样填不对。”老师的实在,让徐宝成既惊讶又感动。 
 
2007年,81岁的金世元正式从北京卫生学校退休,离开了伴随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讲台。但即使退休,金世元笑称自己人退心不退、身离心不离,仍然在家坚持“上班”。
 
上班的内容包括为北京市的相关科研课题整理自己的学术经验,为经营、生产、科研、医疗、教学等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人家有什么不懂来问我,我一解释,人家豁然开朗,我自己心里就特痛快。”只要有人求教地道药材辨识等知识,这个亲切的老头总是乐意指点一二。 
 
过去的一年,金世元陪同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访问台湾,顺便圆了自己“考察遍祖国所有省份中药情况”的梦;为响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号召,他又带了一批徒弟,传承中药辨识、炮制精髓。 
 
“业余”时间,金世元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一大早,他就起来到公园做做自编的养生操;晚上,则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某档很火的养生节目。只是,别人看是为了学养生,他则是要“监督”看看上面说的是不是“靠谱”。“我得看看他们都说啥。这么一个大众场合,说出来得负责、得对老百姓有好处。”入睡后,金世元的“职业病”还能凸显,“中药这行太有意思,到现在还是一做梦就离不开药。” 
 
中药这行,金世元干了70年,爱了70年,牵挂了70年。70年间,经手的地道药、珍稀药不计其数。打了一辈子交道后,中药之于金世元,不仅是职业、事业,更是人生。从根儿上,老人珍惜、心疼好药。随着年岁增长,总有学生、朋友等送金世元地道、贵重的上好中药补身体,但他几乎从来不吃。“我现在身体挺好,能吃能睡,用不着,吃了可惜了。”在他看来,好药要用到需要的人身上才值。
 
 
 █ 金世元小传 
 
1926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首届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卫生学校中药专业的创建人、主任药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中医界尊为“国药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1年参加北京卫生学校中药专业的创建工作。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2007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北京市“首都国医名师”称号,同年获得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药大师”称号。 
 
撰写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和著作。其中主编的著作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药炮制学》(全国中药专业统编教材);合编的著作有《中药大全》、《中药材大辞典》、《中成药大辞典》、《中药炮制大全》、《中药鉴别大全》等10余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