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8-03
身为一名中医临床实践者,张伯礼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称赞。
 
他最早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以及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诊治方案。他率先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他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把传统疗法向前推进,让古老医术现代化,是张伯礼一直在做的。
 
让计算机帮忙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形的胖、瘦、干,舌质的淡、红、紫、暗,舌苔的厚薄、润腻、腐剥等,以判断人体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深浅、疾病的轻重。“计算机帮忙看舌象”是张伯礼的一大发明。
 
众所周知,中医望诊分为好几种,比如看脸色、看眼白等,张伯礼为什么偏偏要在看舌象上找突破口呢?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一次,张伯礼为一名肝癌患者看病,他惊奇地发现,患者舌底有一片暗红色的瘀斑。以往教科书上都没有说到舌底还会有瘀斑。他请教了许多前辈,查遍了历代医书,都没找到答案。舌底有瘀斑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规律?是只有肝癌才有,还是其他疾病也有呢?
 
在前辈的指导下,张伯礼以舌底诊法为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数千社区人员和多病种患者的系统观察,初步建立了舌底诊法,提出了综合判断的积分标准。
 
张伯礼拍摄了一套舌底诊图谱,总结了2275名健康人和千余名高血压、冠心病、肝炎和肿瘤患者的舌底观察结果。围绕眼底血管摄影、脑血流图、心电图、球结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生化、免疫等内容开展了相关研究,讨论了舌底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伯礼认识到,这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诊断方法存在着没有文献资料系统整理、健康人的舌象本底资料不清、缺乏基本生理参数和客观的检测仪器等诸多问题。
 
医生诊断仅凭眼睛观察和文字描述,缺乏客观、量化的分析。由于检查条件的不同以及医生视觉和心理等的差异,同一种舌象往往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
 
于是,张伯礼将舌诊客观化系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了计算机舌诊文摘库及检索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健康人群舌象调查,开展了舌诊生理基础参数及影响因素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研究,创建了舌红外热像检查技术,研制了舌津测定仪等系列仪器,进行了多中心、多病种舌象动态观察研究。1995年,他主持的《舌诊客观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玄妙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才行
 
 
除了技术创新,张伯礼也重视传统医学语言的现代化。
 
作为科普受众,我们查阅一种疾病的现代医学解释,稍微利用一下互联网或工具书,就能大致了解了。而要查阅这种疾病的传统医学解释,您要是没点儿传统医学理论基础,是很难看懂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如此,对于刚刚接触传统医学的学生也是如此。
 
“把晦涩、玄妙的传统医学术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来表达,不就行了吗?”张伯礼一直主张,“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更确切地表达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所谓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药‘现代话’。”
 
他解释说,中医药基础理论用现代语言的表述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或者初步阶段,是可以尝试将中医药基础理论用现代的通俗语言来解释的。如在和其他学科的学者讲“证候”这个名词时,可以解释成“人体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包括自觉症状,一些可以检查到的体征,包括望、切、闻的检查诊断结果,并按中医理论去分析、归类成一种特定的中医病理状态。这样解释,其他学科的学者一般都能听懂,这就构成了交流的基础。而深层次的表述,应该是通过实践研究,揭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观察认识人体的生命科学。
 
谈到此,张伯礼讲了个有趣的现象:“《中医古汉语基础》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钻故纸堆也是家常便饭,所以写论文特别是描述病例的时候也难免‘之乎者也’。”
 
一碗汤剂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张伯礼教授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非遗传承人,那么我们就谈谈他在汤剂配伍上的高明之处。
 
《黄帝内经·素问》里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急性心肌炎短期内的预后是良好的,但是在若干年之后可能会发生反复发作的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衰。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慢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过程复杂,所以很难找到治疗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张伯礼的擅长。对于心肌病,他主张“见微防著,病未发而防之”。该病的发作,与链球菌感染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张伯礼认为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发作的关键是防治感染性疾病。
 
对于每一名患者,张伯礼都会嘱咐预防护理的方法:用食盐和白开水配制淡盐水,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清晨及夜晚入睡前,用淡盐水漱口,并用棉签蘸取少量淡盐水擦洗鼻道。这样可以起到清洁杀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从病因上达到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级预防。
 
同时注重饮食调节,嘱咐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减轻心脏的负担。在汤剂配伍上,张伯礼也会加入一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的药材。
 
一位22岁的年轻女性曾经在半夜突然发烧,且咽喉疼痛、肌肉酸痛、心慌、腹痛、腹泻,医生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张伯礼认为这是温热邪毒侵犯肺卫,殃及大肠,致使湿热蕴结、热扰心神。张伯礼给她开药时加入了一些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的药材,从根源上做到病毒性心肌炎的二级预防。患者服药1个月后,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后来也没有复发。张伯礼的这张方子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药材生长环境改变令人忧
 
既治已病也治未病的好方子自然离不开道地药材。然而,“药材利用现代化人工手段种植,抗逆性减弱,让人担忧。”张伯礼介绍说,很多野生的中药材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具有抗逆性,也就是为了抵抗恶劣环境而分泌出特殊的代谢产物来支撑生长。这种特殊代谢产物就构成了药材药效的物质基础。
 
为什么东北高寒地区的人参,高原地区的藏红花、红景天,云南的三七等,药效都好于其他产区的同类药材?道理就在这儿,这就是药材的道地性。可是,现在很多药材都种在平原上,利用大肥大水,甚至为了增产还用生长激素,药材植物“养尊处优”,变得白白胖胖,抗逆性被削弱,药效自然也不理想。
 
所以呼吁相关政策的出台,强调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生产种植者加强培训、教育。
 
“工作是最好的保健品”
 
张伯礼教授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等多个身份,年近古稀的他,每周奔波于京津两地之间,然而最让他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还是每周二上午半天的出诊。“什么院长、校长,我还就喜欢别人叫我大夫。”
 
张伯礼把给患者看好病作为一种享受:“每位大夫都是患者培养出来的,患者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患者就没有好医生。经常给患者看病,一方面可以让大脑不断思考,自己获得新知,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医生也会把这些收获还给更多的患者,为他们解除病痛。
 
现在人一提到中医就想起中药补品,好多人问我平时吃什么保健品,我说我从来不吃保健品,工作就是最好的保健品。我现在兼任的职务太多,再加上我岁数大了,很多人就会认为我在一线、花在患者身上的时间会变少,我说不会。我每周必须至少抽出半天时间来给患者看诊,陪陪他们。”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