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茧斋”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3-23
国医大师、“现代中医耳鼻喉科之父”干祖望教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藏书、读书,其藏书众多、门类齐全,尤其明清及民国时期耳鼻喉科专书收藏之全、数量之多,实属难得。自2017年3月接受干祖望教授子女捐赠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共整理出干祖望生前收藏于书房中的线装书、平装书、期刊杂志、手册、手稿、讲义和家具、匾额、照片印章等共计5036册(件)。这既是干祖望一生奉献于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耳鼻喉科创立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也是杏林后辈研究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
 
干祖望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茧斋”。意思一是说书房小的如蚕茧一般大小,二是说书房四周都是书,如同茧壳,自己在书房中读书、著书如同春蚕一样在吐丝做茧。他曾自题诗曰:“我事涂鸦你吐丝,两般姿态一般痴;年年自缚琅寰里,乐叹庐陵太守知。”
 
第一次去干祖望位于上海路家中的“茧斋”书房时,令人不胜感慨的并不是书的品种与数量之多,而是书架之旧、从门口到书桌的地板上留下的印痕之深。
 
由于书架过于陈旧,许多抽屉、橱门已不甚灵活,干祖望不舍得更换,在书房中常备一把小铲帮助打开。“茧斋”中的家具虽陈旧,但书刊排列井然有序,书架上叠放的旧纸箱、简易的木盒里都整整齐齐排列着书刊。真如他自题诗中所述:“虽贫积聚囊中涩,却富藏书架上珍。”
 
干祖望爱书如命,书房的大门上贴了一张字条:“可以在此看书,不能拿出门口。”从门口到书桌的地板上,有一条脚步与拐杖刻磨下的深深弯弯的印痕。可以想见他推门入茧斋,拄着拐杖、迈着碎步,到书桌旁读书、著述的路走得有多勤、多长。只有亲眼见证,才能明白业界用“读书教书藏书著书,一世靠书饱腹”来评价他是多么真实的写照。
 
在整理藏书和资料的过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员们也发现了一些趣事。比如,1961年国庆时,学校工会请大家去新街口大华剧院看上海越剧院的演出,干祖望把戏票卖掉,跑去大华剧院隔壁的新华书店买了《巴甫洛夫关于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讨论》等3本书,并在书的封面上记录了这件事。
 
干祖望躬耕杏林、才高学富,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在书桌抽屉里发现了其收藏的一盒不同时期各界明星的剪报,上面刘晓庆风华正茂、郭晶晶英姿飒爽、张艺谋帅气空前。干祖望在社会各界的楷模中找寻中医人的榜样,每看到涌现出一个典型,总会说:“咱们中医界也要有一个这样的人!”
 
他阅读古籍既注重勤求古训,又注重广博会通,比如在其手抄的《痧喉证治汇言》一书卷末,记录有他后来参照阅读的其他12本痧喉专科古籍,可见他研读经典医籍喜欢互相参照、旁征博引。
 
干祖望善做读书笔记,曾自制多本硬壳记录本,编撰成册,首页写有目录,像字典一般,便于检阅参考。
 
他学贯中西,至精至诚,他批阅过的试卷、撰写的书稿、教案、讲义、临床病案、往来信件,借用其弟子严道南教授的话评价,常常“揉医文哲于一体,融诗联骈在一章”,妙趣横生、文采斐然,堪称杏林奇葩,令人叹为观止。
 
读书、明理至此,我们已难望其项背了,但干祖望在自己所写的诸篇医话中,还常常感慨“书有未曾经我读”,说“谁能遍群书、宏观博览,以有限的知识,去蠡测无边的文海?”
 
业界素知干祖望既是“书痴”,也是“医痴”。“茧斋”中有一个小纸片记载了他曾自号是“头发雪白、须眉斑白、脑子明白、良心洁白、思想清白、言行坦白”的“六白”老人。他还曾做自题诗一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不买账,四化争功,五官开路,六面圆融,七十转运,八旬亨通,九秩不老,十足愚公,百岁退休,千古强翁”,这正是他一生为医的真实写照。
 
在整理书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喉科之祖,干祖望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对涵养医德的重视、对后生晚辈的提携,在“茧斋”所存书刊的字里行间,真是无处不在。
 
比如在后学晚辈对他的回忆性文章中写道,谈及医德,干祖望常说:“医生往往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干祖望医话》中谈及医道时也说,医生要“把精力花在病人身上”,医乃仁术,医生唯有医术可售,越是名医,越要注重晚年的医德名声。谈治学成才,他说中医不同于西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思想,一个合格的中医从门外汉到高明的医家,必然通过“懂、通、熟、精、化”5个层次。谈医技,以中医临床上也会用到的蒸馏水、口罩、高脚床以及鼻饲、灌肠、导尿等方法器物为例,干祖望引经据典,说莫把这些祖国医学中的传家宝作为舶来品,归之于西医。在96岁时,面对中医被部分人误解、诋毁的现象,他还奋笔疾书:“绝不做扶不起的阿斗,而要做响当当硬邦邦的创新型铁杆中医!”
 
古人说:“医非仁爱不可托、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淳良不可信。”又说“盖天下有真儒,则始有真医”,走进茧斋,斯言可证!斯人已去,一代国医,风范长存!干家子女把与干祖望生命相伴的书、刊、器物无偿捐赠出来,如同为他的孩子找个好人家,他们既有不舍,也有期盼,而这些文献与器物归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既是学校之幸,也是学者之福。作为受赠方,学校定会珍藏、展示、整理、挖掘,以此实现干祖望福泽杏林、嘉惠后学的愿望。 (李文林)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