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医同诊室的岁月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9-08-29
这张老照片现存于福建省人民医院的院史馆中,照片中的诊室是人民医院的旧址,坐落在福州市延平路12号。照片中的三位医生同在一间诊室,同时给三位患者诊病。在前排的中医叫李学耕,后面两位医生已无法判断,拍摄者、拍摄时间也已无法准确考证。这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首家公立医院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福建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54年12月1日。建院之初,由福建省卫生厅拨款6万元,将延平路罗宅改建而成,建筑面积为2787平方米。1954年福州市中医进修学校从鼓东路都司巷迁至此处,设立门诊部,为福建省人民医院的前身。
 
照片中的诊室逼仄却有序,三位中医同在一间诊室里坐诊。诊室内陈设简陋,每位医生一桌一椅,纸笔若干,足见当年条件之艰苦,中医的“简便验廉”也在这里体现出来。
 
照片中有三位医生,前面两位医生在号脉,后面一位已经在开方,还有一位护士在协助。三位患者,一位是男性,两位女性。20世纪50年代末缺医少药,候诊的患者自然不会少,但诊室内井然有序,看不到就诊场面的混乱,患者只等哪位医生空闲下来,就到医生跟前就诊。医生胸前挂着听诊器,白大衣笔挺整洁,切脉问诊,透出一种自信。这一幅医患和谐,其乐融融的图景真是别样温馨。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轻声细语的问候,“三部九候”的温情传递,从中医师把手搭上患者的“寸口”开始,医患之间就建立起了彼此的信任。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医生一方面要专注对病情的判定,另一方面还要抵消其他患者主诉的干扰,这对医生的医术与定力都是一种考验。
 
照片前排的中医李学耕是福州市永泰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是家传第六代中医,其祖父李春山、父亲李子光开创的“福州苍霞洲李氏儿科”享有盛名。李学耕自幼好学,早年即随其父李子光钻研岐黄医术,禀受家学内、妇、儿、针灸各科,尤精于儿科,1946年即悬壶于福州市,曾在1954年任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师。李学耕曾任1949年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中华医学会及中医学会参加全国科联大会,接受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被推荐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班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期间兼任越南留学生班班主任,同时参加编写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1960年,李学耕调回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任教,创办中医本科班。李学耕后来成为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人称“南禅杏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2006年去世。
 
李学耕中医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对中医五运六气、子午流注、望色知病等均有深研,常被邀请至全国各地授课。李学耕主张治小儿病以“疏、清、下”退高热;“宣、清、运”平咳喘;“补、清、涩”止泻痢,并精制散剂,多有神效。李学耕擅用家传“飞针术”治疗小儿危急重症,有立竿见影之功,还创造三用针灸医疗器,著有《小儿飞针疗法》,参加协编《中医基础学》《中医基础理论详解》等。
 
这张小小的照片,折射了福建省人民医院薪火相传的成长步伐,烛照了八闽名中医精诚仁和、厚德济世的医者仁心,又生动辉映了以患者为根本,医道尽显人道的和谐医患关系。方寸之间,岁月如梭,筚路蓝缕难忘,我辈自当牢记为民初心。历经一甲子沧桑岁月的洗礼,几代人筚路蓝缕的不懈努力,人民医院已经有了辉煌发展。(刘雪松 张锦丰 陶翔)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