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的功能论治 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12-06
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01
 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
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张景岳言:“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大致而言,手三阳经筋从手走头,足三阳经筋从足走面;手三阴经筋从手走胸,足三阴经筋从足走腹,均呈向心性循行。且手足三阳经筋均行于体表,不入胸腹腔,体现阴主内,阳主外。《黄帝内经太素》曰:“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经筋不直接与内脏相关联,其病证为所过部位的掣引、疼痛、转筋等。
病案举隅:周某,男,78岁,初诊时间:2011年10月17日。主诉:左胸及左腋下沿手臂内侧至小指疼痛1个月。24 h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交界性早搏,房早及短暂室上速。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二尖瓣返流(少量),老年性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伴反流(少量)。前医予活血通经药效微。观其舌淡苔白,脉弦缓,微恶风,虑及“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伏乳里,结于胸中”,故辨此为寒客手少阴经筋,未入脏腑,予桂枝汤加味,意在疏风解肌,松筋缓急。处方:桂枝10 g,白芍10 g,大枣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葛根30 g,羌活10 g,桑枝15 g,鸡血藤30 g,瓜蒌仁15 g,威灵仙15 g。5剂,1剂/d,水煎服。1周后陪老伴前来看病时诉其症已缓解不需再服药。
 
02
从经筋的相互关系论治
经筋间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而在某些特定部位通过不断结、聚、交、合,从而发生相互联系,以加强彼此间的协调。譬如:足三阳、手阳明结于頄(面颊部);足三阴、足阳明聚于阴器(生殖器);手三阴结合于贲(胸腹部);手三阳结于角(侧头部)。经筋的这些关系使得经筋具有整体性,形成一个全身网络。
病案举隅:张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13年6月24日。主诉:双眼皮沉重感3个月。伴视矇,额部不舒,自诉其右膝关节外伤后出现该症,膝外伤已经外科住院治疗1个月,来诊时尚有局部怕冷和活动疼痛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先予益气健脾方效不佳。反复思量,阅书见“足少阳之筋……其病……膝不可屈伸,腘筋急,……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考虑这种经筋相互关系,予芍药甘草汤加减,立意疏解膝部经筋之挛急,从而和缓额部至眼部的症状。处方:芍药30 g,炙甘草10 g,怀牛膝30 g,附子10 g(先煎),蜈蚣2条,鸡血藤30 g,骨碎补15 g,威灵仙15 g,川续断10 g,伸筋草15 g,苍术10 g,川芎6 g。7剂,1剂/d,水煎服,并复煎泡脚1次。2013年7月22日,患者因感冒前来就诊,自诉在社区医院按方取药,共服上药21剂后眼证好转,膝痛亦减。
 
03
从经筋的功能论治
《灵枢·经脉》指出“筋为刚,肉为墙”,经筋具有卫外功能。譬如足太阳经筋分布于下肢、腰背及头项部,并与手三阳、手太阴、手厥阴、足阳明经筋在肩、颈、面等多部位相结聚,并间接与其他经筋相联系,卫外顾护范围最广。
病案举隅:黄某,男,35岁,初诊时间:2013年8月13日。主诉:腰背不适近1年。患者稍有劳作则腰背疼痛乏力更甚,前医用舒筋活络药效微。观其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右紧左无力,怕冷。辨为寒袭足太阳经筋,卫外功能失常。《素问·调经论》言“病在筋,调之筋”,“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张景岳)。”虑及其有肝血不足之征,法葛根汤合芍药甘草汤意化裁。处方:葛根30 g,麻黄10 g,桂枝10 g,白芍50 g,大枣20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威灵仙15g,鸡血藤30 g,狗脊30 g。5剂,1剂/d,水煎服。之后每周二来诊,共服15剂后诉症状缓解,稍施劳作亦可,因出差停药。
综合上述病案可以看到,治疗经筋病证除了外治的“解结法”,还有内服汤药的解表、柔筋、养肝等法。同时,利用经筋理论可以拓宽临床处方用药的思维途径。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