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2-01
中医学、 傣医学都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均为 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对人体多从整 体、 功能态的角度加以认识。然而由于植根于不同 的传统文化, 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形成背景 以及相异的理论体系, 二者对于脏腑的认识有着不 同的阐释。

1 认识脏腑的哲学基础比较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也是中医理论的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 气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体五脏 六腑等生理功能的运行都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阴 阳学说认为, 气分阴阳、 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 人体 是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 “人生有形, 不离阴 阳” [1 ] 。并确定了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 如 “背为阳, 阳中之阳, 心也……腹为阴, 阴中之至阴, 脾也” [1 ] 。同时认为体内阴阳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 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即“阴平阳秘, 精神乃 治” 。而五行学说从整体联系的辩证思维角度认 为,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相生、 相克的平衡协调 关系, 从而揭示了人体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 如五脏 之间存在 “肝生心, 心生脾” “肾克心, 心克肺” 的相 互滋生、 制约关系。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贯穿 于整个中医学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生命认 识的特色理论— — —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

四塔五蕴理论是傣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也 是傣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哲学基础。四塔即风、 火、 水、 土, 风( 气) 代表人体的机能活动, 火代表热量 ( 能量) , 水( 血) 代表人体的物质储藏, 土代表机体 脏腑组织, 五蕴( 色、 识、 受、 想、 行) 代表人体的生命 活动和精神活动, 四塔先生和五蕴后长, 二者共同构 成人这个有机的整体。四塔五蕴理论阐述了人体生 命的来源、 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阐释了维持人 体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的条件, 即维持四塔五蕴之 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2 认识脏腑的方法论比较

认识人体主要有两种方法, 从人体内部研究的 白箱方法和从人体外部研究的黑箱方法 [2 ] 。中医 学就是把人体理解为一个黑箱, 撇开人体内部结构 的内容, 着重从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把握其功能变 化的性态和规律 [3 ] 。因此中医对于藏象的认识是 以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 侧重于对脏腑的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间的关系加以认识, 其方法论特点是藏居于内、 形见于外 [4 ] 。 傣医学最初对人体的认识是建立在动物实体解 剖基础之上的, 即白箱方法, 因此在古代就有颇为精 准的胚胎学、 骨骼系统、 脏腑组织认识。在《嘎牙山 哈雅》 ( 人体解说) 中详细描述了胎儿生长发育的各 个阶段, 并认为 “人体是由 300 块骨, 50 根筋……体 内的脏器、 七官九窍等构成” [5 ] 。然而由于历史条 件的限制, 傣医无法打开人体, 对脏腑组织进行更为 精确的研究。因此, 又运用黑箱的方法从整体动态 观察、 分析人体内部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将人体结 构归为风、 火、 水、 土 4 个系统, 认为每个系统拥有着 各自的生理特点和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核心 理论即四塔理论。四塔理论就是傣医解释人体组织 结构、 生理功能的工具, 而建立在动物实体解剖基础 上的脏腑认识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成为四塔理 论的衍生物。



2 中、 傣医学对于脏腑认识的比较

表 1、 2 显示, 中医学对于脏腑的认识, 始载于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 ( 成书 于公元 6 世纪前后) , 该书对于脏腑有相当多的描 述和认识, 并初步形成了藏象学说。傣医学对于 脏腑的认识, 最早见于傣医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嘎牙山哈雅》 ( 成书于公元前 924 年前后) , 该书 详细描述了傣医对于脏腑的解剖、 生理功能等方 面的认识。此两书是对脏腑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的认识。

中、 傣医学对五脏的解剖位置认识基本相同, 对 形态的描述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认 识存在着相同之处, 但也有不同, 具体表现如下。

2. 1 功能与实体的对应性

傣医学对脏腑的认识侧重于实体解剖的运用, 因而对五脏的认识更为注重实体和功能的对应, 如 肾脏有主水和排水的功能, 是一个水液代谢的通道, 没有中医讲的肾藏精、 主生殖及纳气之功。 中医学对于五脏解剖形态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 探讨, 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忽略了解剖实体, 多运用 “司外揣内、 以表知里、 以象测脏” 的方法, 从整体观 的角度来诠释五脏。因此, 五脏虽与现代解剖学之 五脏同名, 然不可与之等同。其五脏多为功能脏, 与 实体有着一定的不对应性。如中医学并没有胰腺之 脏器, 将其助消化之功统归于脾脏, 而傣医学则将此 分别归属于脾脏和胰腺。

2.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傣医学将脏腑统一于土塔, 并从整体观的角度 认为五脏是以心脏为中心, 在心识的统领和支配下, 在结构上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相互协 调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 五脏之间有 着相互依止的关系, 然而对五脏之间具体关系并未 进行详述。

相较之下,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 提出了五脏之 间具有相生相克关系, 解释了五脏生理特性和疾病 传变规律。另外, 五脏之间还存在着超越五行生克 的相互为用、 相互依赖的关系, 如心是五脏的大主, 主宰着五脏正常生理功能, 肾阴、 肾阳是五脏的根 本, 决定着五脏阴阳的盛衰, 而脾胃是五脏气血生化 之源, 决定着五脏气血的盈亏等。

2. 3 脏与腑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阴阳之表里关系, 脏为阳, 腑为阴, 脏为里, 腑为表, 一脏一腑, 一阴一阳, 如心与小肠、 肝与胆等。相表里的脏腑之间功能 上相互协调, 并有经脉相互络属。然而, 傣医学多从 整体上认为脏腑为统一的整体, 在生理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 对于脏与腑关系还未查证到有类 似于中医学具体上的认识。

2. 4 五脏与精神活动之关系

傣医学认为, 人体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 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 其他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是精神活动的保障和基础。对此中医学也有类似的 观点, 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1 ] 云 : “人有五脏化 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 然而对于情志活动, 中医 学还认为其与五脏有一一对应性, 如“心藏神, 肝藏 魂, 脾藏意, 肺藏魄, 肾藏志” 及“心在志为喜, 肝在 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 对此, 傣医学却没有相关的论述。

综上所述, 中、 傣医学对于脏腑的认识存在着一 些相似和相同之处, 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别。这种 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脏腑理论在两种医学上 的地位和应用的不同。众所皆之, 传统医学是从整 体联系、 宏观的角度, 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生命加以 认识的, 其临床运用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傣医学对 于脏腑的认识较侧重于现代医学之注重功能与实体 的对应, 虽在古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着一定的科 学性、 先进性和特色, 然相较于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精 确认识却显得粗糙, 而相较于中医学对于脏腑功能 全面的解析又显得不足。因而, 在以四塔五蕴理论 为核心内容, 以整体观、 系统论为主导思想的傣医学 理论中, 脏腑只是四塔的派生物及四塔互相作用的 场所 [6 ] 。而以五脏为中心, 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把 握人体的中医藏象学说顺应传统医学发展模式和规 范, 成为其理论体系之核心, 广泛应用于生理、 病理、 诊疗、 预防等领域,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 田代华, 整理.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 社, 2011:14- 15.

[2] 祝世讷, 孙桂莲. 中医系统论[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194- 195.

[3] 陈小野. 中医学理论研究[ M]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1.

[4] 黄建平. 中医学方法论( 修订版)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13:81.

[5] 嘎牙山哈雅[ M] . 林艳芳, 译.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4.

[6] 张超. 傣医基础理论[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69.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